刘淼
降脂联合抗凝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分析
刘淼
目的探讨降低血脂与抗血小板凝集联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同时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炎症水平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结果血脂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等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及MM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低血脂与抗血小板凝集联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同时改善患者脂质代谢功能和抗炎功能,增加斑块稳定性,疗效显著。
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血脂代谢障碍和炎性反应共同介导了这一病理过程。冠状动脉内部不稳定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是临床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1],因此,不稳定斑块的早期鉴别和控制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关键。诸多研究表明[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血管内皮系统、凝血-纤溶系统及多种炎性因子等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过程,而脂质沉积是斑块形成的直接诱因。本院以降脂联合抗凝的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心脏内科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0例,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44~71岁,平均(60.1±12.4)岁。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排除标准:甲亢、甲减等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妊娠期及哺乳期;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恶性肿瘤及癌症。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身体基础病变、血脂、血压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J20030047)治疗,10 mg/次,2次/d;观察组口服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在此基础上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拜阿司匹灵,Bayer Vital GmbH,H20050059);另外,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降血压、降血糖、活血化瘀等综合性基础治疗。
1.3评价指标 ①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氧化酶法测定。②炎性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美国R&D公司试剂盒)。③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斑块数目及斑块稳定性,其中低回声和不均质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强回声斑块为稳定性斑块。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检验χ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血脂和炎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等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s-CRP和MMP-9两项炎症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不稳定斑块发生率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1.1%和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76.4%)显著低于对照组(87.0%)(P<0.05)。
斑块稳定性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及炎性介质凝聚是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各种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直接诱因。研究表明,斑块的组成成分以及分布形态对其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不稳定斑块具有共同的病理特征,即易损性,表现为:薄偏心性纤维帽和较大的脂质坏死中心,同时伴随大量的炎细胞浸润或炎性介质产生。另外,不稳定斑块内部血小板呈活化状态,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血栓形成,增加了血管管腔闭塞的风险。因此,降脂和抗凝可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策略。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和抗炎的双重功效,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基础用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影响血栓素和前列环素产生,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同时,可通过抑制NF-κB表达、阻断炎症信号通路CD40-D40L、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等多种途径发挥抗炎活性。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也具备一定的抗炎作用[3]。本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1] 任芳.阿托伐他汀联用烟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38-1039.
[2] 潘丽婷,陈桢玥,陆国平,等.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519-523.
[3] 刘坤梅,丁小君,刘修燕,等.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期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华西医学,2013,28(1):44-46.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