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芳
(淮海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222005)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相依、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等多维矛盾冲突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人的创造活动的过程,“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社会现代化必然带动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是社会现代化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内部已发生代际转换,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户籍在农村、进城务工、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根植于农民身份的传统本源,却在城市生活的归属结构下严格设定个人的身份角色和行为界域。新生代农民工属于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受乡村成长环境及年龄特征所限,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许多不利因素。积极探询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与再造,有助于把新生代农民工中蕴藏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具有一整套能够顺利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度、劳动技能和社会行为模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的保证。
人力资本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由资本投资费用转化而来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费用。显然,人力资本是把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看成是一种投资,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在中国整体职业结构日趋高级化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却普遍处于低端,这种职业结构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完善的障碍。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农村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适应非农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劳动力素质,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市民势在必行。而要适应这一形势,必须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与再造,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又是人力资本贫乏的国家。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中一个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其全面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顺利转型至关重要,只有推动这一群体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与和谐发展。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等方面,其自身素质与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流动的资本,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层次、工资水平、社会流动等各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的弱势现实,凸显了对其人力资本的提升与再造的必要性,否则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就业和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难度将越来越大。
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青年不仅是勇于变革现实的新生力量,而且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随着规模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结,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巨大潜力。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青年教育工作,他始终把青年看作是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2]青年之所以成为勇于变革现实的新生力量,因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3]因此,要特别注意发挥青年的作用,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青年教育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4]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阶层的流动出现了新的变化,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的群体。全面的教育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重要的人力资本,也是其社会流动及社会接纳的重要资本。只有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新型社会生产力。
人的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导向,个体获得关于社会的一般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标准,这是人对社会的适应;另一方面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交往中与其他个体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系列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既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又是率先实现阶层和人格转型的“先导型”边际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制度性障碍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边缘人”困境的根本性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刚迈入社会就赶上进城打工的热潮,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城市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排斥使他们对城市社会产生很深的隔阂,现实生活中的传统与现代、美好与丑恶、先进与落后等矛盾冲突,会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裂痕,带来困惑,特别是在遭遇歧视或不公待遇时,更容易诱发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产生心理不平衡,加剧对立情绪,采取过激行为而给社会造成危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改变,需要其形成适应城市社会与文化的人格,需要其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新生代农民工舍弃过去,接受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促进人的发展,满足社会实践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教育在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制约下,对于一个有正常遗传素质的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以特定社会的文化和要求造就人,其目的是使个体成功地参与社会生活。教育的根本职能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和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以及人改造社会的自由度和自觉度,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价值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和确证。因此,真正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就是要赋予新生代农民工以谋生的手段,极大限度地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潜能,以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完善和发展,并生活得幸福。“教育不仅要使个体识文断字,知书达理,有谋生之技能,可以独善其身并兼济天下,教育还要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奠基,为理想之社会培养人。”[5]成长是一个过程,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中学会生活、在风露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体现理想与责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所在。
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地域转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进程,是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现代化指向。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城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部分转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的集中,为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合作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解决了某些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城市经济积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城乡一体化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金的集中。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要求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智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城乡一体化必须聚焦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主体性力量,这需要将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力资本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机制。新生代农民工是联结农村和城市的直接载体,和众多尚未实现职业流动的农民及其尚处在相对封闭落后社区的农村居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不断革新,他们具有充沛精力、远大理想、奋斗激情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塑造了一代新型的农村人格。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触摸城市的现代文明,体验都市文化的进步与魅力,在此过程中城市文化不仅滋养了新生代农民工,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将城市中的工业品、科技信息、都市文明带到了乡村,成为当地风俗、生活方式、观念变革的领潮者,我国城乡之间交融的程度大大加强。从目前的流动上,在农村劳动力向外地持续转移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已得到提升和再造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回乡创业创造一批新的就业载体,以创业促就业,能够带动家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也有可能使未来农村发展改变单纯依靠简单劳动的小农经济,推动农村部门的产业升级,从而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为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转型社会工业现代化和城市文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环境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被作为市场调节的补充者和矫正者,其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出民生政策扶持农民工。2003年,我国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文化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将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培训的投资,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投资,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所在。政府在其中应该是发挥主导作用,在不断提高国民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市民为目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投入。为此,必须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奠定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坚实基础。政府财政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重大示范和引导作用,但受政府财政收入的限制,还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进行投资,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传媒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传播信息范围最广、最为普及的工具。在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报纸、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和影响人们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通过特有的作用机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是大众传媒受众中特殊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易受暗示,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最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此,要增强大众传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主旋律,要对城市作出贡献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力宣传和表彰,充分肯定他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深入报道和追踪报道来教育、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的认同。树立起先进的典型,就如同树起一面鲜艳的旗帜。榜样来自新生代农民工之中,最为他们所熟悉,也最切近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因而易于为新生代农民工所关注和学习。大众传媒大力发挥模范的引导作用,使新生代农民工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形成你追我赶、共创文明的社会风尚,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文化生态环境。
人力资本生产力是推动一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原动力。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教育可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他们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片面性。”[6]新生代农民工应以不断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为核心,以教育和培训为手段,追求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促使自身全面自由地发展,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7],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发展生产力的源泉。全面的活动才能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必然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而由于人具备了一定创造力,能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活动的方式,从而使人所具有的“沉睡的潜能”得到挖掘和发挥。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正是其创造力得以产生的源泉,潜能得到挖掘的手段。通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技术操作的工艺水平,进而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并直接推动物质资本不断更新,在此过程中赋予新生代农民工以新的品格才能。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没有接受到高等教育,大部分只完成基础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部分还接受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在2010年6月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的年龄。他们在进行简单训练和指导后就上岗,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生产,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的高低是人力资本存量大小的重要标志,决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择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从简单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性工人,并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适应经济结构转换升级。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与行业配套、结构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我们应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出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主要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主要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社交礼仪、法律法规等等。职业培训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适应市场的技能培训。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前,通过国家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以提高新增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其次,对已经在企业中有稳定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提供提升专业能力的职业培训,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转岗培训,“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不仅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手段”[8],从而为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再次,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表明,人的一生只受一次教育来应付终生所从事的职业是办不到的,需要在一生的时间里不断学习或几次集中学习才行。成人教育一般是指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或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成人教育要克服学历教育,把重心逐渐转移到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轨道上来,使成人教育从一次性再教育,向多次性的循环反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
实现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这是挖掘人力资本潜能的关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政府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管理者和调控者。从政府责任的角度来说,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利用和配置的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还没有形成能够刺激人力资本投资与有效利用、合理配置的机制,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本的低度积累,更为严重的是人力资本在利用和配置中,仍显现出很大的惰性,造成人力资本利用上的严重浪费。为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形成一个能够有效地开发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新机制,即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挥的利益机制,形成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竞争、自主择业的劳动力优化配置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力度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9]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价值,真正使人力要素和物质要素的结合受制于市场价格机制。
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将是使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因此,要把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就必须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实践,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一切观念形态的东西,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在实践中获得自身的发展。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反映着人的思想,又在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着人的思想。只有在社会交往和协作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拥有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实践所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其中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新生代农民会对各种社会关系产生了杂糅的行为体验,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实践舞台。我们必须着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践行我国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规范、政治规范、道德规范、法纪规范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反复地练习、锻炼和巩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并逐渐把它转化为自己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修正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体验,从而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人格。社会实践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国情、体察民情、熟悉社情、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发展以至社会转型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奋斗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2]有意义的引领才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文化的适应性,实现其再社会化;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较高的接纳程度,提高其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以使新生代农民工能有序地融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社会,成为积极的、能与其他群体良好互动的行动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5.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
[5]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6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8]彭慧青,邹松,周振.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民工持续就业研究——基于湖北省Z市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1):82-85.
[9]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