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亲民性

2013-10-24 07:27:54■吴
视听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动性电视新闻新闻报道

■吴 燕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是苗、瑶、侗、壮、汉多民族聚居的山城,作为龙胜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生动性和亲民性,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必须自觉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社会基层,用敏锐的视觉捕捉新闻,用清醒的意识分析新闻,用理性的剖析解读新闻,抽丝剥茧,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消除迷雾,努力揭示客观真实的新闻事件。唯有这样,新闻才能吸引人,才能引导读者学习、思考和认识新鲜事物,也才能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民族新闻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能否将本民族的特色报道出来,成为我国民族新闻报道中的重中之重。突出民族新闻的个性,体现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提高民族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亲民性,这是至关重要的。

新闻报道应该怎样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动性之路呢?新闻的生动性首先来自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为了增强新闻的表现力,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新闻报道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成为新闻写作新的探索方向,于是多种新闻表现手段应运而生。在2004年我台播放的电视新闻报道《好心人齐心抢救事故中的伤员》中,记者在采访的路上恰巧碰上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农用车装载一车西红柿,与一辆急速驶来的两轮摩托车相撞,摩托车上两人被甩入路旁,被掉下车的西红柿埋压。事故发生后,路过的许多好心人积极施救,记者就用镜头记录下了众人抢救伤员的画面。此类新闻报道,采用场景、画面组合的结构,以强烈的现场感,给读者视觉和心理上冲击。通过视觉新闻,突出电视观众火热的救人场面,展现当代雷锋精神,这种新闻效果是文字报道难以比拟的。

视觉新闻以直观的图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受读者青睐,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我台曾播放《母鸡摇身变公鸡》、《一只德国杜宾狗生了13胞胎》,类似这样趣味横生的电视新闻,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记者通过群众的爆料,深入挖掘身边事,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大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简练、朴实、通俗的语言,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面对广大读者,唯有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新闻,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产生新闻效应。没有生动性,电视新闻作品就不能吸引人,更谈不上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所以跟社会其他行业一样,新闻报道也需要不断创新。这不仅表现在新闻写作手法上日趋多样化,还表现在新闻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广阔,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客观、更真实、更生动,更具趣味。

如果说生动性是新闻的灵魂,那么亲民性是新闻的主动脉。要想亲民,首先得从内心去爱百姓,尤其是深入到少数民族山寨走访群众,更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切实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当前农村需要什么,国家的惠农政策着实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带来的真正实惠……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譬如,电视新闻《大寨村的绿色协奏曲》报道,就是记者在一次走访中,通过当地群众了解到的题材。报道讲述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这个曾经是穷山僻壤的山寨,当地聚居着瑶族群众,因为旅游的开发利用,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但是梯田开始撂荒,环境严重被破坏,群众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保护龙脊梯田景观,不让耕地荒废,大寨村委会决定,村民一致通过,将每年集体收入的50%用于保护耕地,梯田景观得以长久保护,才能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新闻报道以鲜活的例子、生动的语言,展现瑶族群众思想观念的跨时代转变。这则新闻很有特色和价值,2009年度被评为广西自治区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广西辉煌50年》电视新闻大赛好新闻一等奖。

在一些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外出打工的女孩子增多,在山寨几乎很难看见女孩子的身影,这样的状况导致了许多山寨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甚至有些五六十岁都还打着光棍,有的村几十号人娶不上媳妇,被称为“光棍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作为一名记者,虽然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但至少可以帮助反映这样的事实,于是便想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恰巧,2006年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龙胜各族自治县妇联组织了一次相亲会,笔者利用这个契机,采制播出了电视新闻《“七七”中国情人节 壮哥瑶妹结姻缘》,报道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以中国的“七夕”节为背景,在当地举行了热闹的“相亲会”,各地的少数民族青年应邀前来“约会”。在一些偏远山区,因为贫穷而娶不上媳妇的大龄青年很多,然而,“相亲会”的举办,既能打破所谓“光棍村”的局面,又能提高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率,更加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这则新闻报道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获得2006年度广西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奖电视新闻类长消息二等奖,并荣获第九届“桂林新闻奖”二等奖。

亲民之道,贵在存乎于心,重在践之于行。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常接“地气”,从群众最需、最急、最忧的事情做起,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办利民惠民的实事。

实践证明,没有真实性,电视新闻报道就丧失存在的价值,不值一文。没有生动性,电视新闻报道就不能吸引人,更谈不上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新闻没有亲和力,不亲民,则不能从根本上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跟社会其他行业一样,新闻报道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在宣传内容上,要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说身边的事,说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猜你喜欢
生动性电视新闻新闻报道
二次作文,提升初中作文语言生动性的新路径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 00:56:26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8
鲁迅杂文、书信提供的事实与其经验知识的生动性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50
使学生作文语言生动起来之我见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3:53:48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