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绩效评估与对策研究

2013-10-23 07:34
关键词:武汉

雷 欣

2002年6月,湖北省正式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战略。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推进区域产业统筹协调发展,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产业一体化进程,因为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推动城市圈联动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根本保障。构建分工合理、配套紧密、链条延伸、特色鲜明的一体化产业体系,是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首要任务。

目前,“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立已逾四年,武汉城市圈推进产业一体化的成效如何?产业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哪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进一步深化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方向和路径是什么?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举措和内容,对产业一体化的效果进行实证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内容与成效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列示的7个“试验”之一。同时也勾勒出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思路: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链条延伸;扶持现代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融合互动①陈 攀、陈 浩:《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基于“点轴理论”的研究》,载《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21页。。

表1 武汉城市圈产业协作与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内容

在上述思路的引导下,近年来,武汉城市圈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中介参与、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全方位、多举措推进城市圈内的产业整合与协作,提高城市圈产业一体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实施钢铁产业的兼并与重组,提高深加工水平;推进东风汽车与圈内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合作,促进圈内汽车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武汉乙烯深加工项目为依托,打造化工新城,拓展石化产业链;设立光电子产业生产和中试基地,夯实武汉城市圈光电子产业基础;大力开展圈内船舶制造企业合作,初步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船舶及船用装备企业群;推动城市圈烟草行业的兼并与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以武商、中百、中商等大型商贸企业为龙头,建立完善城市圈零售网络体系和农村商业流通网络体系;打破城市圈金融市场的界限,促进城市圈统一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打造城市圈无障碍旅游区,推进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促进城市圈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等;以武汉各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推进圈内农产品产供销紧密衔接②柯燕凌:《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的路径选择》,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2期,第39页。。表1汇报了近年来支撑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项目。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绩效评估

数据显示,自武汉城市圈加快推行产业一体化以来,特别是2007年以后,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状况发展良好,主要表现为:

1.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图1显示,在尚未开展武汉城市圈建设之前,2000-2002年9城市整体经济增长率年均为9.15%;在开展武汉城市圈建设以后,2003-2010年9城市年均GDP增长率高达16.54%,特别是2008年武汉城市圈正式推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年均GDP增长率更是高达17.56%。由此可见,通过推进城市圈的产业协作与整合,提高了圈内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显著增强了区域经济增长能力,从而大幅提升了武汉城市圈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

图1 武汉城市圈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比重

2.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图1表明,2000年以来,城市圈9城市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降低,特别是2007年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以来,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幅度尤为明显。2002-2007年,城市圈9城市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升,到2007年二、三产业比重基本接近。但从2008年开始,随着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多个工业行业在圈内实现了重组整合和升级改造,大量的工业项目从武汉转移到圈内其他城市,相应推进了各城市配套工业园区的建设,由此提高了城市圈整体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重新超过第三产业。总体而言,2008年以来,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8.8%,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7.6%,均大幅超过2000-2007年的12%和13%。在产业一体化的推动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图2 武汉城市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3.社会投资和利用外资水平显著提高,工业企业资本积累能力不断增强。从图2可以看到,2002-2007年武汉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4%,而从“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以来,2008-20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超过35%。产业一体化推动了城市圈产业布局的调整,从而带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在圈内安置和落户,也推动了武汉城市圈产业园区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企业的生产性投资由此均大幅增加,这是武汉城市圈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建设也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重要因素。自2002年以来,武汉城市圈9城市吸引的外商资本从1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近33亿美元,特别明显的是,在2003年(正式提出城市圈)和2008年(正式开始配套改革)武汉城市圈外资利用水平均发生跳跃式增长。投资水平的增长,显著提高了武汉城市圈企业的资本积累水平。2010年武汉城市圈工业企业资本总计达到11455亿元,相比于2002年的3081亿元,增长了3.7倍,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明显提高。

4.企业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从图3可以看到,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工业企业总产值平稳增长,年均增幅高达23%;“两型社会”建设正式实施的第一年(2008年),武汉城市圈工业总产值增长达到51.2%,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在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2008年以来,城市圈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年均增长达到了34%,超过了此前6年29%的年均增幅,反映了“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武汉城市圈工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在不断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稳步提升。资本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衡量指标,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工业企业资本利润率稳步提高,2008年以后由于城市圈工业投资迅速增长,企业资本积累力度加大,虽然企业的利润额增长明显,但在短期内仍然出现了资本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但到2010年,企业资本利润率迅速提高到7.6%,达到了武汉城市圈建设以来资本利润率的最高水平。上述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建设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有效改善了武汉城市圈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图3 武汉城市圈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利润与资本利润率

二、武汉城市圈推进产业一体化的深层次问题

武汉城市圈在推进产业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具体包括:

(一)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表1可以发现,武汉市第一产业比重不到3.1%,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湖北省的平均值,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其余城市第一产业比重接近甚至超过20%,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总体而言,武汉城市圈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武汉市的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普遍较弱,短期内难以承接武汉市的产业转移和吸收其产业辐射效应。此外,由于地方行政壁垒和利益冲突的普遍存在,城市圈内的利益协调沟通机制不够通畅,构建和强化利益共享、分工合作的区域协调机制是推动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相关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9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基本都在0.9以上,存在较高的产业结构相似性①陈先强:《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18页。。特别是,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主要集中于纺织、化工、机械制造、农业等数个产业,导致区域经济的恶性竞争,造成城市圈产业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一体化格局,从而无法有效发挥城市圈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

(三)产业协作的关联度较低

武汉是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钢铁、汽车和化工等是其优势产业,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城市圈内部产业的横向联系层次较低,产业间缺少上、下游配套产业,同类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互补性较强的产业链和规划有序的产业梯度格局①傅 莹、卫 平:《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载《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4期,第4页。,从而影响到武汉市的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作用,阻碍了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延伸,城市圈的产业集聚功能因之大打折扣。

表1 2010年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比例

(四)产业低度发展倾向明显

总体而言,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农业是武汉城市圈多个城市的优势产业,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关联度有限;作为老工业基地,武汉城市圈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结构明显偏重型化,能耗高、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模式加大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难度;第三产业仍以金融保险、房产证券和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为主,信息咨询、会展商务、旅游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亟待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创新模式等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②陈汉林、韩 梅:《基于集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12页。。

三、深化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城市圈产业一体化进程。

(一)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利益协调保障机制

产业一体化涉及城市圈内部产业的转移、整合、分工、协作、竞争等多重关系,是对市场和地方政府利益的重新配置。完善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城市政府、多重市场主体推进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积极性,是深化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具体包括:

1.构建组织协调机制。武汉城市圈9城市彼此并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当产业整合在短期内影响某一地区的经济利益时,需要一个处于超脱地位的、以城市圈整体利益为目标的更高级别的组织领导机构,对各方的利益进行协调和仲裁。建议在省级政府层面成立专门的城市圈产业一体化领导小组或委员会③王飞鑫、汪 超:《武汉城市圈产业整合发展战略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38页。,负责城市圈内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工作,克服决策主体分散带来了各种负面效应。

2.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应尽快建立利益共享的产业补偿机制,在城市间合理分配产业整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的经济利益。具体而言,一是改革财税制度,对产业整合过程中产业移出的一方给予一定的税收补偿,可以考虑在保持原有基数的前提下进行税收再分配,充分尊重和维护相关各方的税收利益;二是改革投资受益制度,对大型跨区域的盈利性项目,可采取联合共建、股份化运作、利益分享的方式,分摊项目营运收益;三是改革成本分担机制,主要是对大型跨区域的公益性项目(比如圈内地方公路的建设和维护),按不同行政区域受益程度的大小确定成本分摊比例。

(二)以错位发展为着力点,推动城市圈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深化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应当是构建圈域内定位明确、错位发展、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分工结构。

1.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定位。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应发挥其在区位、交通、科教、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和发展钢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化工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能源环保产业、创意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此,应积极推动将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

2.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定位。黄石和鄂州应根据其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原材料的生产,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和港口物流业等;黄冈和咸宁应根据其交通、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水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森工造纸以及生态旅游业等;孝感、仙桃、潜江和天门应发挥其连接武汉、宜昌、襄樊“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业方面的优势(王飞鑫和汪超,2010),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业、纺织服务业、盐和石油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等等。

(三)以梯度延伸为基本导向,打造城市圈集聚发展和优势互补的产业链

为解决武汉城市圈内部产业关联度较低的问题,应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分布情况以及产业梯度延伸的要求,强化各地开发区的衔接与整合,打造一批以优势产业为支撑、配套协作能力较强、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具体而言: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整合黄石、黄冈、鄂州、咸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逐步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武汉沌口、东西湖开发区、葛店开发区为核心,整合武汉、鄂州、黄石等地的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打造和壮大汽车制造业产业链;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环城市圈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家电产业链、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链;以武汉为设计、销售基地,仙桃、黄石、潜江、天门为生产基地,发展服装产业集群等等。

(四)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提高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低度发展的现状,应当以推动产业一体化为契机,加快对各城市主导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城市圈整体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

1.第一产业。充分发挥城市圈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以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快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推动城市圈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2.第二产业。对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进行转移和整合,重点在城市圈发展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新材料与环保等高技术产业,提高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促进城市圈内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合理。

3.第三产业。改革武汉城市圈第三产业的经营模式,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社区服务等潜力大的产业,打造多样化、现代化和结构高级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猜你喜欢
武汉
去武汉“过早”
武汉加油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 我们在一起
我在武汉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Un rival colosal para el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