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三大基础

2013-10-21 21:20宋洁尘
前线 2013年3期
关键词:生产率要素科技

宋洁尘

一个经济体产出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全社会投入的资本、劳动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也就是说,如果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最佳方式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通过内生的技术进步来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无疑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必须率先夯实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三大基础。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为全面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严格界定政府的责任边界。政府主要是提供包括国防、社会保障及部分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产品,其余产品和服务由谁提供可以一视同仁,交由市场来完成。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彻底改变长期奉行政府干预政策所形成的将增长速度作为首要目标、消费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片面认识,切实关注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由发展型政府向民生服务型政府转型。从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看,要更加清晰地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范围,以法治化的方式管住政府行政机构对市场活动干预的内在冲动,限制其在市场领域不正常的延伸和扩张,有效保障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政府可以通过法制调控经济、治理社会,让不同属性的企业统一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当务之急是扩充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边界,降低税收规模,優化税收结构,把政府的投资性支出限制在最低程度,严格限制行政经费支出,提高政府公共福利支出的效能和清廉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把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落实中央鼓励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放开市场准入,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真正参与竞争。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可为全面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建立透明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机制,最大限度避免权力商品化对创业创新的损害。如果经济中出现普遍的权利商品化行为,不仅意味着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导致创新难以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有必要加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力度,认真梳理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审批,其余的废除。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还要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设计,激活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和能力。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拥有资源和人才优势,但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多数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中心。2010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0.93%,规划2015年达到1.5%,主要发达国家为2.5%~4%;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仅占27.6%,研发人员平均只有89人,而同期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70多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改革相关体制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五大机制。

强化创新的知识储备,优化创新的体制设计。要扭转片面追求创新数量扩张的发展思路。数据显示,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1.1%上升到2011年的1.83%。中国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由2002年的5.0%上升到2011年的13.1%,仅次于美国(美国占比稳定在34%~35%)。中国目前在科技研究领域投入的人力也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1.71万件, 美国为25.31万件,日本为23.83万件,中国位列世界第三。但是从在中国境外被认可的专利数量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数据,2008年,中国仅提交473项专利申请,而美国为14399项,日本为13446项,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仅占全世界的1%。因此,要把强化创新的知识储备,着力提升创新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一方面要着力为创新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在进一步稳定和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瞄准新科技革命的关键领域,突出重点,优先支持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此外,考虑到科技创新广泛涉及政府诸多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同时也涉及教育、科技、军工等行业,单纯依靠科技部门推动自主创新体制建设显然不现实,有必要从多部门、多角度作出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快建立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产学研利益联结机制,改革现有科技立项和评价机制。在科技立项上真正让企业牵头,应用型课题要更多面向企业和产业界征集;在评审时,增加来自企业界代表,确保企业的话语权;评审标准要看是否符合企业和市场实际需要。允许企业单独向政府部门申请课题,由企业自行选择产学研合作方式,政府部门只规定给高校、院所的经费比例,加强后期监管和验收。在考核评价机制上,改变论文“一刀切”评价标准,对应用型和工程类专业人才,按其技术和产业贡献率给予职称评价和奖励,鼓励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在探索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上,通过采取与院所、高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与科研人员联合申报课题等形式进行合作,利益分配上实行“知识产权归公司,课题论文归教师”或采取“项目分红权”等方法,凝聚各方创新人才。

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突出重点行业强化协同创新。围绕国家战略方向,从重点行业中选择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大型龙头企业,作为国家计划和产业技术方向的提出者,加强行业协同创新。推动更多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到有条件的骨干企业,注重吸收骨干企业对国家科技政策、科技计划安排、研发方向和领域确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更好地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借鉴国际经验,在产业攻关中设立“国家课题制”,从国家战略层面,选择一批具备追赶和超越条件的重点领域,引导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集中优势资源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一步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制定技术标准、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等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服务机制,探索新型平台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增强企业持久创新力的重要保证。在瑞典,有300个由政府出资成立的企业发展推动机构,负责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融资等服务。支持国内一些企业积极探索建立“资本+产业”的新型研发平台,充分利用行业背景和能力,对行业内的科技创新项目,从创意开始介入,帮助创意点子转化成长为创新企业,甚至带动行业变革。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创新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职周期与创新周期之间冲突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表明,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企领导人的平均任期是六年,而创新成果的轉化和价值很可能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才能显现出来,这对追求短期经营业绩的国企领导人显然缺乏足够的内在激励。因此,在对国企的考核指标体系中,除了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外,应增加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提高企业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现任企业领导人对在任期期间创新收益的期权奖励。要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为进一步挖掘国企的创新潜力打好基础。

强化教育和就业优先战略

抓住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契机,强化教育和就业优先战略,可为全面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要正确把握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把城镇化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的背景下,要消化我国巨大的生产压力,除了利用国际市场,还要依靠国内自身消费需求,下一步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则需要通过城镇化来完成。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才能将社会及居民个人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出来,进而转化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把城镇化作为推动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实施更加积极的教育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确保从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和从事一产的劳动力都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掌握一技之长,改善整体人力资本素质,加速劳动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要更加注重教育对底层民众的关注。教育是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环节,能够为我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提供动力。重视和加强教育短期内能够直接促进当代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消费需求,长期则是为应对智能制造替代劳动密集型制造的挑战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要顺应当前人口在区域和城乡之间流动的现实趋势,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向底层民众倾斜,消除底层民众通过教育寻求发展突破的现实障碍。

(作者: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生产率要素科技
教育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障“增长陷阱”的跨越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