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晴,王宏伟,王秀丽
患者,女,18岁。主因右手指部出现皮肤无痛性斑块2年于2011年10月2日就诊。2年前患者发现其右手指部先后出现3枚大小不等的斑块,无瘙痒和疼痛,否认家族中有患相同疾病者。追问病史,患者有长期习惯性用牙齿啃、咬手指皮肤的行为。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手拇指、示指指间关节背面和右手中指背面见3枚1.2 cm×1.2 cm、0.5 cm×0.5 cm、1.0 cm×1.0 cm大小椭圆形、圆形增生性斑块,与皮下组织无粘连,呈浅红色,皮温不高,表面皮纹不清,质中(图1a,1b)。诊断:皮肤行为症。治疗:对患者进行宣教,行为纠正治疗,嘱患者停止啃、咬等行为,并给予0.1%维A酸乳膏,每日1次,睡前外用,同时外用卤米松乳膏,每日2次。1个月后复诊,斑块略变平,颜色无明显变化,之后患者自行停用治疗药物。3个月后复诊,右手示指、中指斑块已完全消退,拇指斑块明显变平,呈正常肤色(图2a,2b)。
图1 皮肤行为症患者右手指皮损
图1 皮肤行为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右手指皮损
皮肤行为症是一种皮肤的神经官能症,以损伤自身皮肤的方式达到快感,久之而成习惯,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1]。皮肤行为症的症状根据其行为的损伤部位而异,皮肤科临床上常见有反复舔、吸口唇及口周皮肤引起的舌舔皮炎;不断啃、咬指(趾)甲引起的咬甲癖和甲萎缩;习惯性牵、拉自己的头发引起的拔毛癖等。
本例患者有长期习惯性用牙齿啃、咬手指皮肤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断反复,形成了一种顽固性的习惯,久之在啃咬处皮肤上出现增生性的斑块,病程越长,则斑块越大。国内有文献将之称为咀嚼垫,其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结缔组织和表皮局限性增生[2]。黄玲等[3]报道1例皮肤行为症致指节垫样损害,其病史、皮损与本例患者相似。
本例患者致病因素明确,无家族史,皮损位于指关节和指部经常性啃咬处,皮纹不清,可与指节垫和假指节垫鉴别。指节垫致病因素不明,常有家族史,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皮损多位于指关节处背面,膝关节和足部也可发生[4];假指节垫是机械性刺激引起的胼胝,质地硬,常位于指间关节处,呈黄色,有粗的皮纹[5]。组织病理方面,咀嚼垫和指节垫均有结缔组织增生和胶原纤维增生肥大,而假指节垫真皮正常。
本例患者在宣教和行为纠正治疗同时,给予维A酸乳膏和卤米松乳膏外用,1个月后的疗效并不满意。而随后2个月未再使用药物治疗,仅进行了行为纠正治疗,3个月后,皮损明显消退,所以本病的药物治疗是否有必要,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但宣教和行为纠正治疗可能对于本病的康复尤为重要。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98-1299.
[2]王侠生, 廖康煌. 杨国亮皮肤病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079.
[3]黄玲, 王敏华, 黄健生, 等. 皮肤行为症致指节垫样损害1例 [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 31(1):36.
[4]颉玉胜, 陈燕, 孟全林, 等. 指节垫1例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3):192.
[5]吴军, 何威, 唐召奎, 等. 假指节垫1例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 21(12):75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