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2013-10-19 12:52侯艳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3期
关键词:合作医疗新型农村新农

侯艳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侯艳红

目的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1000名我市农村慢性病患者分为两组,干预组患者已纳入“新农合”医保,对照组未纳入“新农合”医保,对比其后一年之内两组患者疾病监测情况和就医行为。结果组间疾病监测情况相对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就医行为相对比,干预组更倾向于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疾病日常监测和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有明显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疾病监测;探讨

2008年起,我国各地纷纷开始推出农村慢性病补偿制度,规定慢性病范围内的参保农村患者,均可接受一定比例的补偿[1]。根据我市最近几年对于农村参保慢性病患者的病情监测与调查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作用:患者的就医观念得到了改变,懂得早发现、早就医的预防原则,能够定期至门诊随访,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遵照医嘱服药;与此同时,慢性病患者明显改变了以往自行前往私人诊所和药店就诊购药的就医方式,改为前往乡镇、村卫生院或县级医院就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之前确诊为“新农合”慢性疾病医保纳入范围内的1000名农村慢性病患者分为两组,经二级以上医院确诊。其中干预组500例,年龄36~78岁,平均(56.4±1.2)岁,病程1.1~12.5年,平均(4.6±2.4)年;对照组500例,年龄37~74岁,平均(53.8±1.7)岁,病程1.3~11.9年,平均(4.7±2.1)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处理方法 干预组由村委会开具身份证明,再至村所属乡镇卫生院进行基本健康信息确认,同时填写相关疾病纳入申请表格,提交自己照片和患病证据(二级以上医院因慢性病住院的记录或检查证明)。之后在我市“新农合”指定医院就诊,按照相关报销比例予以报销。其中符合慢病认定标准者核发慢性病证,按照我市相应标准进行定期门诊随访和药物治疗。处理组未加入“新农合”医保,自行就医。

1.3效果评价标准 2012年12月底针对两组患者一年之中的疾病监测情况和就医行为进行评价,其中对于疾病监测情况,每2个月前往指定医院或卫生院进行检查的患者为监测良好;对于就医行为,前往县级及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就医者为正规就医。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疾病监测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疾病监测情况比较,见表1。

2.2就医行为比较 两组患者就医行为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疾病监测情况比较(例,%)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χ2=15.2801,P<0.01

表2 两组患者就医行为比较(例,%)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χ2= 52.7674,P<0.01

3 讨论

3.1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新农合”覆盖范围 “新农合”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常见、多发、需要长期门诊随访与服药的疾病中。包括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脑血管后遗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结核病、重型精神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

3.2“新农合”慢性病证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监测作用 我们为以上新农合慢性病患者核发慢病证,实施慢病管理。针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门诊随访情况调查中发现,建证的慢性病患者会利用建证带来的优惠条件,定期、长期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在医师的指导下长期服药。而未建证患者则因为担忧检查和服药的费用,减少自己的就医和检查次数,不少人甚至从不检查,导致原本可以早期发现与控制的疾病恶化,最终产生各种并发症。

3.3“新农合”对于农村患者就医行为的改变情况 2003年调查显示:农村患者53.3%就诊于卫生室或私人诊所,25.8%在乡镇卫生院,45.8%的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而在目前新农合制度之下,慢性病患者基本上在各级农合定点机构内就诊,药店、私人诊所不在报销范围内,就诊比例几乎为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农村患者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前往药店自行购药或不正规的诊所里治疗,有效保证了慢性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为广大农村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

3.4“新农合”对于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的改善情况 对于参合慢性病患者,新农合政策规定了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用药种类和定点就诊医院,补偿比要求60%以上。与此同时,近年来开始实施的门诊统筹补偿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参合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受益率,提高了县级医疗机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利用率,对于市区医院门诊压力起到了有效的分流作用。

本研究显示:组间疾病监测情况相对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就医行为相对比,干预组更倾向于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P<0.01。证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疾病日常监测和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有明显的改善和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慢性病患者主要是门诊配药与随访,目前门诊慢性病补助方案尚不全面,农民支付比例仍然较高,同时慢性病证办理过程及慢性病报销过程仍然存在重重障碍。再加上现在农村人口前往城市务工,人口流动性增大,如何确保这一部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权益,仍有待新的慢性病补偿方案和指导方针[3]。

[1] 苏春红,田坤忠.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2:160-170.

[2] 徐创洲,王征兵,孟宏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补偿方案研究-基于32个县门诊慢性病补偿方案的比较.农村经济,2010,9:79-82.

[3] 邹厚东,张鹭鹭,马玉琴,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福利性评价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2,31(2):27-29.

475001 开封市龙亭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猜你喜欢
合作医疗新型农村新农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研究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点与对策——以潍坊市为例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问答
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的措施分析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