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娟
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一、利用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学习者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恒心,如果本人想要把一个问题研究明白,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他都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决心,同时也能激发其作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热情高涨,思维也会异常的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问题解决了,并且避免一言堂中的“填鸭式”被动教学中学生的无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我会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水盆和一些小纸片,在盆里放上水,然后撒上小纸片,在盆边吹动并观察纸片的运动,以此研究大规模海水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动力,学生都积极参与。知识也是呼之欲出,几乎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就能理解,并且记忆的比较牢固,运用起来也不费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既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能注意与人交际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因此,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文我做了一些处理,教材里有的一看就会的为自主学习部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重点和难点为合作探究部分,如设计一系列运输出行计划,请你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并讨论选择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归纳货物在选择运输方式时所遵循的原则。
二、从喜闻乐见的生活入手,体会学习地理乐趣
在地理教学中,我一向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论中国人是伟大的,在这种环境中还能如此的强大,如果用地理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或解决,这更能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环保意识,也可以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1. 从生活实例中找到地理知识的影子。使其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不是无法理解的、空洞的、没有理论依据的死知识,而是鲜活的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感。尤其是目前假期改革每年都会有几个小长假,当我们利用小长假出去旅游时,观赏或近或远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观赏的同时,又可以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餐桌上的食物也是原来越丰富,尤其是冬季时南方的水果和蔬菜频频出现在北方的食谱中,这些又是农业区位选择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天气有关,我们自己能否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呢?
2. 地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结合实际,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并能用地理知识解决的问题,使其真正体会地理来源于生活的说法,而且能很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地理知识,如在教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可以问学生:如果在我们生活中采用地方时的话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还可以思考如果东八区的区时是2013年6月10日八点整,那么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分别是什么时间,以此推出日界线的规律,既贴近生活,又突破了重难点。
三、营造和谐民主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我们都有过亲身体会:当我们紧张的时候思维受阻,越紧张越想不明白:当我们没有自信的时候,干什么都没有信心,提不起干劲;可如果是自己主动想研究的就不同了,就是排除万难也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问题探究自行解决或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时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积少成多、以小见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教师的角色就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其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学”。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多种多样既有师评,还有自评和互评;既有表现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