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英
一、爱心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基础
弱智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常常被人冷落、歧视、嘲讽、打骂甚至伤害。因此,他(她)们的行为畏缩、害怕、孤独、抵触、没有自信心,也不愿与人交流,但他(她)们也是人,也同正常孩子一样需要爱,而且是更多的爱。在实际工作中,特教老师更要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手,施以满腔的爱心,真诚的情感,去关心、呵护,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手把手教洗脸、梳辫子、洗手、系鞋带、整理日常用品等,牵着手,一起游戏、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们感受集体的欢乐。用微笑、点头、摇头去交流,告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使他(她)们在润物无声中感受着老师的爱,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依赖,循循善诱中体会老师对他(她)们的尊重和期待,并对老师的期望产生相应的反馈行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基础。
二、赏识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赏识自己的孩子是做父母的一种本能,赏识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责任。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我们,面对的是行为各异的智力障碍儿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心去观察、用爱去赏识,要从他(她)们的言行中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种火花可能稍纵即逝,只要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和赏识,让智力障碍儿童感觉到自己得到重视,这样就会唤起他(她)们沉睡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老师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次轻轻的爱抚,一句简单的赞美“你真棒”,都会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去不断克服缺点,纠正自己偏差的行为。
例如,我校有个智障儿童,刚来本校时,个人卫生很差,头不梳、脸不洗、鞋袜总反穿着、衣服总是弄得肮兮兮的,还经常尿裤子。家长拿她实在没办法,就经常用食物来哄她。于是,她越发放肆地认为尿裤子是件好事,以尿裤子为荣、尿完裤子还到处自豪地宣扬:“一尿裤子爸爸妈妈就给我好吃的了”。弄得老师哭笑不得,但老师没有嫌弃她,还主动亲近她,同她交流,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她一看尿裤子家长就给买吃的,以为这是好事,于是她一想吃东西就故意尿裤子。原因找到了,老师一方面告诉家长,今后她再尿裤子就不给她买吃的作为惩罚。一方面帮助她洗干净脸、梳好辫子,然后把她带到镜子前,让她看一看自己这样多漂亮。又带到同学面前,让大家一齐夸奖她。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她的脸笑成一朵花。老师又因势利导对她提出每天洗脸、洗手,不许再尿裤子的要求。她高兴地点头答应了。从那以后,只要她干干净净地,老师就夸奖她,慢慢的,她终于改掉了缺点,变成了一个爱整洁的女孩。
还有一个孩子,刚入学时,攻击性特别强,经常把别的孩子打哭。老师经过观察发现,他很爱干净,爱劳动,小袜子、小毛巾洗得干干净净,班级的卫生他主动打扫,老师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为他鼓掌,戴小红花,说他是最能干的孩子,然后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如果你不打同学,还能帮助同学的话,你就是咱班最棒的孩子。听到这话,他兴奋地连连点头,从那以后,他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打人,每当他有点滴进步,老师就及时肯定,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喝彩,现在他不仅不打人,还主动帮助比他小的同学。
三、奖励是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弱智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容易受外在动机左右,对直接的,具体的奖励更感兴趣,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体现以奖励表扬为主的原则。通过各种奖励手段,强化刺激,让弱智儿童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乐于配合教师进行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进行奖励刺激的时候,首行要根据儿童特点选准训练重点,明确训练目标,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合理确定终点行为,并选出强化物,即达到要求的目标,可以得到什么奖励,然后引导学生去努力。如果学生达到了老师所期待的目标,教师就要用赞美的语言去鼓励,用强化物去奖励,如果达不到就剥夺强化。这样,孩子就会有了成熟感,体验到良好行为的愉快结果,并通过反复刺激,巩固和稳定良好行为的出现,使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