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南京科技创新动力的机制研究

2013-10-16 03:30徐锋陈铭周磊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5期
关键词:南京科技企业

徐锋 陈铭 周磊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集中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它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以预见,科技创新要素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决定新一轮城市发展格局的主要力量。

一、科技创新成为南京发展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正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最新潮流。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正孕育突破,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核心力量;从国内来看,地区间的竞争,正在从传统领域的资源要素竞争向创新领域的首位度竞争转变,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最核心资源。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全球600多万名高层次科技研究人员,利用1.25万亿美元研发投资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技术,回流到社会之后为世界创造了高达63万亿美元的GDP。

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加速、产业高端化加速、国际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展加速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创新是南京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可以说,南京在错失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高歌猛进的两次发展机遇期之后,真正迎来了符合南京发展优势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期。南京如果再次丧失这次机遇,很有可能彻底丧失新优势、失去提升首位度的机会。因此,南京必须要抓住用好这次机遇,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要素,努力发挥好科技、教育、人才、文化资源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南京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依靠自身的科教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从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自发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这一时期南京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发展主要选择了以要素投资为主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的内在需求不强。因此,该阶段南京自主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科技内部的自身发展,科教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带动性不强。

二是自我推进阶段(2001年—2010年)。这一时期南京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明显增强,外部环境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转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普遍共识。南京市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确定了科教兴市战略,并努力把南京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高教科研中心。2006年南京市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这对改善南京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提高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政策强有力的推进下,南京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得到了加强,并逐步形成了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但这一时期,科技对南京产业的提升远不如深圳等先进城市,专利产品转为当地现实生产力还很少,著名的科技创业型的企业家仍然较少。

三是自觉发展阶段(2011年—今后)。这一时期,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南京必须走上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2011年以来,南京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陆续推出“1+8”政策体系、“科技九条”、南京“321政策”、“创业七策”等一系列政策,为全市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喜的是这些政策已经在全市形成强烈反响,创业创新正引领南京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潮流,创新驱动已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自动引擎”。

三、南京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南京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教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意识到,南京与先进城市相比,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显著,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仍然不足,总结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明显。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就没有创新与市场的结合,科技创新也就不会转为现实生产力。从南京的现实来看,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一是面向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比重较低。2011年南京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1%,是全国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来自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一半,也就是说,直接面向市场的研发投入比重只有1.5%左右,低于苏州、无锡、深圳等同类城市。二是企业研发机构较少。2011年,苏州88.6%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无锡91%研发机构建在企业,而南京只有43.5%。正是由于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建立,极大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三是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低。2011年,苏州86.1%的研发人员在企业,无锡95.5%的研发人员在企业,而南京在企业的研发人员只占48.6%。

2.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南京虽然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每年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能真正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比重却很低。据相关部门统计,南京地区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10%有可能应用转化,高校科研课题只有20%直接面向市场应用,尚有70%左右的职务发明专利在“沉睡”。这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近50%的比重相比,形成巨大反差。正是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低下,影响了科技南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南京虽然是一座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科技进步却没能走到前列,经济却不是很发达的原因。

3.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较弱。长期以来,南京由于缺乏完善的创业空间和孵化环境,大量的科研成果要么“墙内开花墙外香”,要么被束之高阁。正是没有适合的科技创新环境,南京的高校院所才舍近求远,到苏锡常乃至其他地方去转化成果。科技创业人才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决定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南京创新创业环境相对较差,不能吸引到更多科技创业人才来南京创业,自然很难产生像华为、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目前,南京市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6人,但创业类专家仅15人,而苏州“千人计划”人才中80%是创业人才。

四、南京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

1.企业实力较弱限制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创新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投入和较高的风险,因此创新往往需要较强的企业实力支撑。从南京企业发展现状看,实力较强的往往都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是资产和销售规模很小的中小型企业,这限制了南京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2.创新环境不够优化影响了科技要素的集聚。创新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从软环境上来看,主要有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长期以来,南京虽然也出台了多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和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和相关行动计划,政策落实起来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南京文化相对传统,缺乏勇于创新和激励创业的文化氛围,极大影响了南京科技创新的能力。从硬件环境上来看,虽然也建了不少大学科技园,但相比发达地方,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比较滞后,严重影响创新要素在南京集聚。

3.传统竞争方式缩小了创新应用的市场。低生产要素成本竞争目前仍是当前我国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压缩成本和降低价格仍是南京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主要手段,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还未能上升到企业的核心战略。因此,只要低生产要素成本竞争仍是市场主要方式,那么创新产品的应用市场很难推广,自然科技创新的动力很难真正形成。

4.考评体系落后阻碍了科技成果的产生。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南京科技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未能跟上现实发展的要求,特别在科技创新考评体系上仍遵循过去的传统做法,只注重各类论文、课题和专利,不追求科技成果向现实应用的转化。正是由于南京科技创新考评体系与现实需求的脱节,南京虽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真正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却很少。

5.激励机制不强削弱了科技创新的激情。创新活动需要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去完成。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才能真正激发出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激情,一个城市也就自然形成较强科技创新动力。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南京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内在动力不强,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未能充分调动,特别在“招才引智”力度上、在利益分配制度上、税收优惠政策上与先进城市有相当的差距。

五、增强南京科技创新动力的实现机制

要增强南京科技创新动力,必须努力克服和改善上述制约因素,建立能够提升南京科技创新的实现机制。南京科技能力的提升既取决于发展环境的营造,也取决于技术创新活动主体积极性的有效发挥,还取决于适应南京特点的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学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从南京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必须着手抓好以下几项制度的建设:

1.以实力提升为动力,建立企业主体机制。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主体,对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最为敏感,处于产学研合作的集成环节,是科技与经济的关键结合点,同时,创新能力也是企业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南京要真正建立起企业主体机制,按照“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的思路,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主体,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品牌、专利和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要把服务和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积极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建设研发机构,引导企业活跃研发活动、提升研发水平。

2.以环境优化为目标,建立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和落实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机制、财税、金融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政策,能够营造和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南京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正确把握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作用,重在从微观管理中抽身,更加注重宏观管理;二是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打造“紫金人才特区”,由过去“招商引资”重点向“招人引智”转变;三是突出创新载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四是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力拓展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资金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五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引导和推动科技人员树立创业的精神。

3.以产业升级为先导,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经济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生产成本达到最低化,因此,科技创新要发挥出最大潜能,必须建立起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运行机制。南京在充分科教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加发挥好市场的作用,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在科技创新上的渗透,提高科研机构的自主地位,全面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在发挥市场导向功能的同时,南京更应该注重科技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密结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国际最前沿、未来有前景、南京有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

4.以成果转化为标准,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南京科教和人才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却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套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考核重点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因此,加快构建一套科学描述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南京市对各区县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定期对科技创新创业重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纳入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开发区(工业园)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其次,建立南京与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最后,建立南京企业科技创新考核办法,提升南京企业推进科技攻关项目和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5.以活力激发为根本,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调动科技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科技创新动力的制度保证。对南京而言,制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建立起创新单位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供给促进政策就是进一步加大和引入创新单位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加科技创新成果。创新需求激励政策就是政策通过税收和价格优惠、直接补贴等办法鼓励用户购买,或以政府直接采购和对首购首用单位给予风险资助等方式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其次,建立好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在南京就地转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奖励,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作者单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南京科技企业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南京·九间堂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