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孝如 曹焕露 张 刚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到目前为止,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成功研制多种气象武器,并投入使用。
温压炸弹采用固体炸药,而且爆炸物中含有氧化剂,固体炸药以气雾剂形式散开,形成爆炸粒子云后引爆,产生冲击波和超压,既能大面积杀伤有生力量,又能摧毁无防护或只有软防护的武器和电子设备。2002年,美国国防部降低防务威胁,组织海军、空军、能源部和工业界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成功研制出温压炸弹,并应用于阿富汗战场。美军利用温压炸弹爆炸时产生持续的高温、高压,并大量消耗目标周围空气中的氧气,打击藏匿于洞穴和坑道基地组织人员,使其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或出逃而束手就擒。2002年3月3日,美军首次使用了1枚重910千克的温压炸弹,有效地打击了加德兹地区藏在山洞中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成员。
人工云雾是指采用加热、致冷播撒催化剂等方法,生成或消除云雾,以遮蔽、掩护部队作战行动或提高空气能见度,保证己方目视观察、飞机起飞等作战行动的安全。1940年7月,法西斯德国制订了侵占英国的“海狮”计划。当时,由于英伦三岛笼罩在茫茫大雾之中,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也无法起飞迎战,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为改变这一局势,英军采取在地面燃烧航空油料的方法,加热机场跑道两旁的空气,促使机场上空云雾消去,保证了英军飞机的顺利起降,在军事上争取了主动,最终粉碎德军进攻企图。相反,人工造雾却可以遮蔽目标、掩护部队的行动。1943年,美军利用人工造雾的方法,在意大利伏尔特河岸地区制造了一条长5公里、高1.6公里的雾层,在对岸防守的德军因云雾弥漫,看不清目标,美军乘机强渡,以轻微伤亡突破德军防线,并掩护后续部队顺利地完成了渡河任务。
人工降雨,是指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迟滞对方的作战行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佛罗里达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专门研发气象武器,并在越南战争中投入使用,其行动代号为“波普艾计划”。在这次作战行动中,美军共出动2.6万架次飞机,在越南上空投放了474万枚降雨催化弹,向云层里倾泻成吨的碘化银,实施大规模人工降雨,人为地延长雨季,造成越南部分地区洪水泛滥,使大量桥梁、水坝、道路及村庄被冲毁。最重要的是,洪水使北越军队的补给线——“胡志明小道”变得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北越军队的作战行动。据统计,美军人工降雨给越南造成的损失,远比整个越战期间飞机轰炸所造成的损失大。
台风武器,是指在预定地区的上空和一定的时间内,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突然地出现台风或使自然台风改变移动路线并将它引向他国,给对方以突然的打击,造成人为自然灾害。1969年8月,美国曾进行了一次代号“黛比”的台风播撒试验,用13架飞机将碘化银焰弹投放在台风的适当部位,碘化银焰弹爆炸后,使台风最大风速由185公里/小时减小到156公里/小时,实现了使台风提前转向的预期目的。
太阳武器是指采取一定的光学设备,将太阳发出的光和热聚集在一起,用来杀伤对方的人员和武器装备。1994年,俄罗斯卫星曾在轨道上安放了一面镜片,镜片的反射光在夜间擦过地球,这说明当时的技术已经能够在4万米高空集中镜面反射光。这种武器一旦运用于战场,将使有生力量遭受烧伤伤害,武器装备失去作战效能,严重影响战斗力的发挥。
制寒武器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在太阳和地球某一地区之间形成一定的隔热层,致使该地区温度急剧下降,影响对方的作战行动。美军曾在距地面17公里的高空试验引爆一颗甲烷、二氧化碳炮弹等制寒武器,爆炸后的炮弹碎片遮蔽太阳,致使天气骤然变得异常寒冷。1941年6月,纳粹德国闪击苏联,为了阻挡德军的疯狂进攻,苏军首次使用了气象武器。这一年,苏联的秋天和冬天来得特别早,并且降雨量非常大,导致冬天的气温非常低。莫斯科周边地区的温度降到了零下40℃左右,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52℃,这在以往是非常少见的。战后,有专家认为,当时苏联的科学家可能利用人工手段增加了降水量,加速了温度下降,并导致冬天提前到来,帮助苏军在莫斯科城下打败了不擅长在严寒中作战的德国侵略军。
海啸武器是指利用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地震波人为地制造海啸,从而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对方军舰和海洋设施以及登陆作战行动。1965年夏天,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的核试验却激发了军事科学家们研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那次核爆炸,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海浪在离开爆炸中心1 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这一试验表明,未来研制海啸武器运用于海战,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过,到目前为止,真正引起海啸的方法未问世,只是引发了一些小浪级的浪涛,这也算得上是海啸武器运用成功的前兆。
地震武器,就是指采取某种手段、人为地在一定区域引发地震从而达到军事目的的一种作战手段。地震武器的最初设想产生于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前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结果引发了伊朗、芬兰等国的强烈地震,这一附带效应立即引起了前苏联军方的高度关注。随后,前苏联开始了地震武器的研究。1985年,法国不顾国际上的强烈反对,在南太平洋恢复了核试验,数天后也探测到在莫鲁亚环礁地区连续发生多次强烈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