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王佳梅
摘 要:普列汉诺夫是作为国际工人运动史上著名的活动家,他是第二国际最有声望和贡献的理论家之一。重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是普列汉诺夫的长处。他在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进行批判时,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
1 普列汉诺夫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及对民粹派的批判
1880年,普列汉诺夫由于进行革命活动,被迫离开俄国。侨居西欧(主要是瑞士)达三十七年之久,直到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之后才回到俄国。普列汉诺夫经过1882年至1883年的理论与磨炼,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用马克思的“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的话作题词,写了《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一书。这些标志着普列汉诺夫从革命民粹派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完成。
1898年,普列汉诺夫发表了《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集中批判民粹派分子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以渊博的知识,从自由与必然、偶然与必然等方面精辟地论述了如何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普列汉诺夫特别重视对伯恩斯坦的哲学批判,这在第二国际内是难能可贵的。
2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
普列汉诺夫系统地研究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捍卫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本质。
首先,他阐明了辩证法作为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普列汉诺夫认为,一切方法中最革命的方法是马克思的辩证法。普列汉诺夫特别重视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历史领域,他指出:“辨证方法运用于社会现象上(我们仅仅就这个方面说),就造成了一个全盘的革命”,“我们靠这个方法得到了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有规律的过程的看法。”(《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他重视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俄国社会的性质,正确地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俄国物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必然性,与列宁一起,奠定了俄国革命实践纲领的理论基础。
其次,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作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
普列汉诺夫曾经多次强调,一切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都是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现象在下述意义上都是矛盾的,即它从它本身中发展着哪些早晚要结束其自身的存在的成分,把它变为它本身的对立物。”《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他列举大量的实例具体生动地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是一个客观的、普遍的规律。
普列汉诺夫对于质量互变规律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针对俄国民粹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和平的和平静的进化”,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否认社会发展飞跃性的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强调质变、飞跃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一个一定的内容的渐进的量的变化,最后要突然激起质的变化。这个突变的环节,就是飞跃的环节,渐进性中断的环节。如果认为自然和历史不作飞跃,就大错特错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第143页)普列汉诺夫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飞跃和革命,但并不因此否定进化,而是主张二者的辩证统一。他说:“马克思不仅没有忘记了进化,而且,相反地,却发现了它的许多最重要的规律。……他第一个表明了,经济的进化会导致政治的革命。”“经济的进化引起法权的变革。”(《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一卷第425页、714页)。是否承认飞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唯物辩证法与庸俗进化论的根本区别,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列宁十分重视普列汉诺夫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概括以及关于对庸俗进化论的批判,他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普列汉诺夫的这些重要思想。
3 普列漢诺夫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普列汉诺夫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19世纪中的一个最伟大的发现。为了论述这一伟大发现,他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作了探讨和分析。唯物史观是普列汉诺夫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在这方面他作出了许多理论贡献。
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针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历史观,而没有世界观、认识论的谬论,普列汉诺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历史。无论是在自然界或是在历史方面,这种世界观都是本质上辩证性的。但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涉及到历史,所以恩格斯有时将它叫做历史的。这个形容词不是说明唯物主义的特征,而只表明应用它去解释的那些领域之一。”(《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读》)后来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仅仅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第311页)普列汉诺夫的这些论述不仅粉碎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企图,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普列汉诺夫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他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特别是唯物史观发展史的专门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对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哲学发展历史和唯物史观形成史的详细考察,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十九世纪理论思想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最伟大的革命“。这些论述不仅粉碎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企图,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这些论述不仅粉碎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企图,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普列汉诺夫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他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特别是唯物史观发展史的专门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对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哲学发展历史和唯物史观形成史的详细考察,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十九世纪理论思想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最伟大的革命。”(《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第215页)普列汉诺夫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就在于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思想和积极成果,抛弃前人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糟粕,运用了与前人根本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彻底解决了以往的思想家在探索社会历史规律时所遇到的难解的问题,发现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普列汉诺夫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论。在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他详细地考察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指出地理环境是通过影响社会生产力而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的;这种影响是一个可变量,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和原始社会,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力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文明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社会运动有其相对独立于地理环境的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得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论结论,这些结论丰富了唯物史观,一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的概括,普列汉诺夫作了新的解释。第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的概括,普列汉诺夫作了新的解释。他在
批判“合法的马克思主义”时,把生产关系区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即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或者称为技术上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直接关系”如劳动组织形式。他指出,前者有时可能落后于生产力很远,并因此必然引起根本的社会变革,而后者则基本上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而平行发展。普列汉诺夫的这种划分,在地理上和实践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他第一次提出社会意识包括社会
心理和社会思想两种基本形式,特别是提出社会心理问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他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第507页)普列汉诺夫的这个思想, 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更为丰富和具体化,而且给人们进行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第四,普列汉诺夫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个人创造历史的能动性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对唯物史观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指出,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必然性,即由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伟大的历史改造任务,是以群众为主体完成的,但是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排除个人的自的有意识的人的由,而且它本身就是通过有目活动实现的,在这里已经包含了人的意志自由,也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同时他又反复强调,自由是以必然为前提和基础的,个人的积极作用只有在认识了历史规律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正确认识个人的历史作用以及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历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多年来,普列汉诺夫的这些思想对无產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发挥了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4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关于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直接关系到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这在苏联哲学界曾经存在过不同意见的争论。20年代苏联的德波林、阿克雪里得等自称是“普列汉诺夫哲学正统“派,他们对普列汉诺夫的贡献估计过高,极力否认、甚至美化他的缺点、错误,低估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伟大作用。另一派是苏联哲学家以米丁、西脱考夫斯基等为代表,他们批评德波林派,但却不承认普列汉诺夫对列宁的重大影响。以上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颇,不符合历史事实。
当然,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等方面也作出了应有的历史性贡献,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矗立的一座“丰碑”,虽然他曾因长期的侨居国外,不了解俄国革命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作出了一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判断,但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准确把握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的这个“中间环节”,即使在今天,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国家的具体应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从总体上看,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相当深刻而且比较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讲,他主要是一名学者,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实践可以使理论在某一方面得到深化和发展,但换一个角看,它也使人们在理解这一理论时,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视野变得狭窄了。脱离革命实践使他不可能成为好的革命者,但却使他成为视野开阔的卓越的理论家。
参考文献
[1] 安启念,2004年:《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李尚徳,2009年:《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李恒瑞,199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新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 余源培,20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