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策略

2013-10-14 08:45平措
卷宗 2013年10期
关键词:态度价值观历史

平措

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血肉和灵魂。在以“应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大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使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已趋于共识,更多的也还是停留在思想上,尚未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分析弥补历史情感教育功能的缺失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知识技能教育已有十分完整体系,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科学性,有时因其难度大,干脆被教师弃之不顾,这就造成了学生有很强的智力技能,如: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情感却严重缺失。近年一些学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悲观消极、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表现出不屑一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一种漠视甚至嘲讽,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这说明中学生在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严重缺失的,新课改形势下,让历史的情感价值得到回归。

2 扭转历史情感教育脱离实际的局面

曾有《历史题该怎样考》这样一篇文章,说同样的历史知识中外考查的方法截然不同:中国的考试题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美国的考试题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如果当初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从中不难看出中外历史教学的差异,外国更重视发挥史学的功能,更重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从反思历史情感教育到底应该怎样教。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而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

3 忽略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学生自主思考意识、探究意识非常强烈,都希望老师能倾听他们的看法,从理性上解答疑惑,而非单纯的告诉他这节课就是阐明了这个道理,必须这样想。但从现实的课堂上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是被师主宰的,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参与、没有互动、没有探究,只有教师在台上对“历史事实、人物、时间、空间、结论”和尚念经般的单调重复;与之对应的是台下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学生对历史产生不了亲切感,也就无所谓情感认同。有的课堂虽也有讨论,但却是伪讨论,不给时间、不给材料,略为“离经叛道”,即被强制性领导回“正确的”思路,学生在师的红线下顺从讨论出师需要的认知,这同样是无声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只能制造顺民和口是心非的两面人,而绝对不能造就有思想有探索有创新的创造者。

4 割裂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指向是单一的认知领域,相应出现两个极为常见的现象,①用认知替代情感体验,所有的情感体验都变成课堂内的智育现象;②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事实上,只有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把学生引向人生关怀这一最终目标。历史学习中有太多的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却根本无法通过知识去理解的内容,如:说美好、善良、高尚、感动,这些内容都只能凭学生个体的情感、直觉去经历、去感受、去领悟。历史课程改革凸显情感目标,并不是否定认知,相反,还必须让学生掌握相当的基础历史知识和能力,这是整个教学目标体系的起点。同时情感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情感目标的实施是一种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过程,总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又内在于情感目标之中,并随着情感目标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5 缺乏适时引导与正确引导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作为、少作为或乱作为,将历史教学引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互动变成了胡动,参与变成了演戏。教师对“互动”“参与”缺乏引领、指导、支持与帮助,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精炼的总结,不引导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不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得到的只能是自以为是的情感和混乱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缺少了本该有的浓厚的历史味道。比如:对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英国太可恨了,要踏平英国去报仇;有的学生则认为物竞天择,中国战败是应该的,英国入侵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而要感谢英国。面对这两种迥然相异的观点,有个教师对此均作简单肯定而结课。如此处理,会使学生陷入价值观取向的茫然之中,甚至形成偏激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6 激发积极的情感,明确情感倾向

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历史学科又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积极的学习动机,打开历史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如:学生学习中国近代“义和团运动”,随着学习的深入、情节的变化,学生的表情会相应出现明显的变化,或喜、或悲、或怒、或惜,这些外显行为的变化,说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历史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策略,已经触及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义和团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历史教育所期望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这种情感的流露是直接的、真实的,但同时也是肤浅的、暂时的。因此在情感倾向产生这个阶段,历史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能启动学生情感变化的史实。既要考虑历史史实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以便历史教师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策略。

7 引导深入体验,促进态度形成

态度形成的阶段是学生情感结构的质变阶段。在这个阶段,师要烘托出强烈的历史情境,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通过主动的换位思考,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进而内化为鲜明的情感态度。学生内部态度的确立,表明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情感的体验发展到内部情感的态度确立,这是情感目标实施过程中最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环节。

8 发掘理性的抉择,帮助价值观确立

价值观的确立阶段是情感领域历史教学目标实施的最高层次,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价值观的确立是一种主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这个阶段,师要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展现众多经过选择的榜样形象;通过控制向学生示范的榜样的行为与价值观、榜样的行为后果来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面对充满着热情、洋溢着活力的生命,师应该懂得: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组织归类,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总之,历史知识展现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动态过程,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关系到学科拓展和深入及所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时代赋予新的要求,相信,只要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思维,调动非智力因素, 加强情感态度的引導,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猜你喜欢
态度价值观历史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新历史
态度决定一切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