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杨桃,李思,付乐章,杨鼎君
(都江堰市医疗中心 护理部,四川 都江堰 611830)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措施中,呼吸道开放技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迅速有效地开放呼吸道以维持患者有效的呼吸功能,可以为危重患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为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呼吸道开放方法,我们对200例院前急救患者分别实施了喉罩置管及气管插管,比较两种方法的通气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8月至2011年12在院前急救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20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严重缺氧呼吸衰竭或心跳呼吸停止者,需行辅助呼吸治疗。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8~82岁;急性心肌梗死12例,脑血管意外32例,重度颅脑损伤44例,多发伤22例,呼吸衰竭16例,溺水8例,昏迷(原因不明)26例,急性药物中毒16例,CO中毒3例,电击伤8例,猝死34例,其他8例。无慢性疾病终末期、心跳停止时间明确>10min及家属放弃抢救者。将2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置管组96例和气管插管组104例。两组患者均无口咽部疾病和解剖畸形,性别、年龄及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置管方法 所有患者置管前常规心电监护、吸痰、给氧,插管对抗严重的患者静脉给予马来酸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2.0mg/kg,插管前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的危重性及建立人工呼吸道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取得家属同意。
研究组采用盲插置入喉罩:排出通气罩内空气,在其背部及顶尖部涂润滑剂,左手使患者头颈部轻微后仰,在上下第一前磨牙之间置牙垫,右手握笔式手持喉罩的通气管从口腔插入,喉罩通气开口向前,左手示指辅助喉罩沿硬、软腭向后顺序进入,直到感觉有阻力不能继续进入为止,将通气罩充气,妥善固定。喉罩型号选择:4号喉罩用于成年男性,3号喉罩用于成年女性及儿童。
对照组采取用咽喉镜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患者仰卧,口、咽、喉在一条直线上,开启口腔,右手持喉镜沿右口角置入口腔,喉镜片移至正中位,沿舌背推进喉镜片使其尖端达舌根与会厌交界处,上提喉镜挑起会厌暴露声门,以握笔式手持气管导管,开口向前轻柔插入气管导管过声门进入气管,将气管导管套囊注入适量空气,将牙垫置于上下齿之间,退出喉镜,妥善固定。导管型号选择:7~8号用于成年男性,6~7号用于成年女性。置管成功后呼吸机正压通气,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
1.3 观察指标 包括置管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时及置管后3min心率及SpO2、插管对抗情况。置管成功标准:置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行呼吸球囊予以人工呼吸,胸部起伏良好,双肺呼吸音对称,颈前部听诊无漏气音;置管成功时间的确定以置管准备至固定导管结束为准;插管对抗以置管时有无呛咳、躁动为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置管方法的时间及对患者心率、SpO2的影响 从见表1可见,喉罩置管法的置管时间短于气管插管法,且对患者心率的影响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种置管方法的时间及对患者心率、SpO2的影响()
表1 两种置管方法的时间及对患者心率、SpO2的影响()
组别 例数 置管时间(t/min) 置管时心率 (t/次·min-1)置管后3minn心率(t/次·min-1)置管后3min SpO2(%)喉罩置管组 96 1.0±0.8 102.36±1.24 92.46±3.46 96.42±1.72气管插管组 104 3.3±0.5 116.00±1.36 96.14±1.42 96.14±1.02 t 23.784 5.548 10.360 1.633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种置管方法成功率及插管对抗情况的比较从表2可见,喉罩置管法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气管插管法,插管对抗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种置管方法成功率及插管对抗情况的比较[n(%)]
3.1 喉罩的使用能有效加快呼吸道开放速度 喉罩置管是一种高效、便捷的呼吸道开放抢救措施。危重患者抢救中,呼吸支持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措施之一,尤其是现代心肺复苏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问题[1]。心跳骤停10s后,脑内氧储备即耗尽,缺氧4~6min,脑神经即发生不可逆的改变。研究[2]表明,在3min内建立通畅和有效的呼吸是心肺复苏中最重要的环节。为避免脑细胞死亡,必须在心跳停止后4~6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本研究中采取的两种通气方法虽然都能有效改善通气,但喉罩置管时间明显短于气管插管,而且一人即可独立完成。危重患者的抢救措施常常复杂多样,参与抢救的人力资源尤显宝贵,特别是院前急救一般只有医生、护士,便捷、高效的呼吸道开放措施会赢得更多的时间进行抢救。
3.2 喉罩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 气管插管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需要一套完整的设备和专业人员方可完成,常常在紧急情况下难以达到快速的目的[3]。院前患者情况难以预测,常常会出现困难气管插管,同时院前急救常常是在家里或社会公众场所,有亲友或公众在场,对医务人员的正常施救予以高度关注,若抢救措施不能一次成功极易引起家属或公众的不满,甚至导致纠纷。喉罩置管是采用盲插法将喉罩安置于咽喉部,不需要暴露声门,方法简单快捷,医务人员经过短时培训即可完成,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气管插管法。尤其当面临困难气管插管时,喉罩是最主要的呼吸道管理设备,是一种救命通气措施,也是最佳选择[4]。
3.3 喉罩置管对患者刺激性小 从本组研究得知,患者对喉罩置管法的对抗情况明显轻于气管插管法。咽喉部和气管内分布有较多的感受器,将喉镜和导管置入时,可对会厌、声门和气管等结构造成摩擦和刺激,导致儿茶酚胺释放、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心肌耗氧增加,特别对合并高血压患者更易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心脑血管意外[5]。插管拮抗导致患者细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不利于脑血管意外、重度颅脑损伤的控制性血压救治目标。由于家属或公众没有医学知识,不能理解和接受插管拮抗,质疑医务人员的抢救技能低下,甚至是抢救措施不恰当、不正确,导致不满甚至纠纷。而喉罩置管法对患者的刺激性小,加上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进一步减轻了反复置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伤。
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时由于急救时间、设备条件、急救空间、患者本身因素的限制,加之在患者家属和公众的注视下施救心理压力大,缺乏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的自信,为避免不满、指责等,导致在现场尽量不进行操作,直接进行转运,这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进一步抢救是非常不利的。本研究显示,喉罩置管与气管内插管相比具有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加快呼吸道开放速度、减轻呼吸道刺激、稳定血流动力学等优点,值得在院前急救中推广应用。
[1]付学明,蒋思源,左星.喉罩通气在危重病例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43,78.
[2]邵孝珙.现代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8.
[3]陈彦青,郑澍.喉罩通气道与气管内插管在急救复苏中重建有效通气道的对比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8):1149-1150.
[4]张英传.喉罩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4):64-66.
[5]郑孝振,洪道先,庞红利,等.喉罩及气管插管对高血压全麻患者循环和呼吸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