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玲
【摘要】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讲授新课、新课小结、巩固练习等步骤。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的前奏,一个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有序进行。
【关键词】新课导入 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有序进行。以下是高中生物比较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认知结构或长时记忆中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在讲《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以及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然后顺势引入:水分进出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那么其它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我们根据前面学习的生物膜的特点来分析其它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这样导入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自然过渡,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二、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高中生物新课标提倡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比如《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笔者是这样导入的:04年安徽阜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食用该奶粉的婴幼儿表现内脏功能衰竭、免疫力低下等情况,由于症状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婴儿“头大”,因此又称为“大头娃”。究其原因竟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大多为2%—3%,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2%—18%。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不法商家为了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擅自在奶粉中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患“肾结石”病症,这些不断出现的奶粉事件导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于是通过各种途径购买国外奶粉,以致最近各国频出奶粉限购令。为什么父母要想尽办法买好的奶粉给宝宝呢?因为奶粉可以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对生长发育旺盛的婴幼儿尤为重要。用社会的热点,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设置悬念,用问题导入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积极思维的起点。倘若教师一开始讲课便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性更强。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就可以这样导入:自古以来,人类对遗传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早期认为遗传遵循融合遗传的规律,然后提出问题:按照这个理论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什么颜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粉红色,继续提问:如果这个观点正确,请同学们思考: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按照融合遗传的理论奥巴马的肤色应该是灰色的,可实际上他是黑色,这是为什么?遗传到底遵循什么规律?然后导入新课。学生因为非常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听课就会很认真,用问题导入新课的方法有非常明显的指向功能。
四、科学史导入
许多生命科学史是科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过程,利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让他们学习先人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还有些科学家的传闻逸事生动有趣,用于导入,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伴性遗传》我们就可以先讲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小故事,然后强调色盲真正引起人们关注是在1875年,在瑞典拉格伦曾发生过一起惨重的火车相撞事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司机是位色盲患者,看错了信号。从那以后,辨色能力检查就成为体检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了。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入:像色盲就是人类遗传病,而且这类遗传病常常和性别相关联,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下面我们来检查自己有没有患色盲症(老师可以拿出色盲检查图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色盲检查图)。通过这种方法导入,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老师已不知不觉地将他带入了课堂。
五、直观导入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模型、挂图、多媒体等导入新课,将微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学习。比如《人类遗传病》就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王菲的女儿李嫣和指挥家——舟舟的图片。然后教师再讲解:李嫣患的是兔唇,舟舟患的是21三体综合症,像兔唇、21三体综合症都是人类遗传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节人类遗传病。直观导入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学无定式,教无定法,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才能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法,相信好的新课导入一定会对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