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

2013-10-12 01:45:52蒋建华刘程军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市辖区高值城市化

蒋建华,刘程军

(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而浙江经济更是以年均近13%的速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对浙江经济奇迹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同样,城市化的进程也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益与获取更大的规模收益的方式之一[2]。所谓城市化是指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3]。从上世纪末开始,区域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区域城市化,即通过一定区域内多个城市的深度聚合,构筑大城市群,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4]。其中,关于区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发现有两个最主要的研究趋势,一是研究范围从国家、省市等大区域研究向县级市、县域等小区域细化[5-7];二是由传统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位序—规模、熵值法等分析方法向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转变[8-12]。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大陆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属于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带即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基地之一。浙江省综合交通网络发达,城镇密布,逐渐形成城市带和经济聚集中心。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区域城市化变化明显。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民营经济进一步崛起,形成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根据2012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截止2011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4781万人,共有33个城市,其中有11个设区市、22个县级市,另有36个县城。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吹响了城市化的号角,浙江省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先者,发现其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城市化时空变迁,总结其区域城市化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情况,为下一步更好地推进区域城市化提供决策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资料来自于2002-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地图数据来自于1∶500000中国基础地理数据。研究单元为浙江省33个城市,其中11个设区市、22个县级市,另有36个县,共计69个研究单元,时间序列是2001-2011年。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及科学性原则,并结合文献[11,13]的观点,本文采用《浙江统计年鉴》中的非农人口和总人口的数据,将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测量指标。

(二)研究方法

(1)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本研究将区域城市化水平划分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并使用标准差指数(S)和变异系数(V)来衡量区域之间的城市化水平的绝对和相对差距。

其中,Yi表示第i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n代表区域数;Y0为n个研究单元的平均城市化水平。S值增大说明相对差距增大,V值增大则是说明绝对差距增大。

(2)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是指整个研究样本区域的度量属性和空间模式在整个区域空间的分布格局,目前用Moran’s I,Geary’C和Getis’G等表示全局自相关的指标,本文选用较为常用的Moran’s I指标[14]。

Moran’s I作为衡量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指标,类似一般统计学中的相关系数,不同的系数值代表不同的含义,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S2为城市化水平的方差值;xˉ为均值;xi和xj分别是第i区域单元和第j区域单元的城市化水平;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的要素,本研究采用的是邻接标准,即区域i和j区域具有公共的边界,则空间的权重Wij是取1,否则是Wij取值为0。

(3)局域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Local Ma⁃ran’s I是用来揭示研究单元和其临近空间单位属性特征值之间的相关性或者相似性,可以发现“高值区域”以及进行数据的异质性检验[15],其计算公式为:

二、区域城市化格局的总体特征

(一)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

通过(1)式和(2)式的计算,本研究得到了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见表1。从表1可以发现,2001-2011年标准差指数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相对差距逐渐扩大。根据标准差指数变化情况,相对差距基本以年均0.005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不断增大,但是增长速度有一定波动与调整。根据变异系数变化情况,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的绝对差异总体增大,从2001到2011年的变异系数呈波浪式上升,经历一个“上升(20012004)―下降(2005-2007)―上升(2008-2009)―下降(2010)―上升(2011)”的波折发展的过程,具体变化趋势见图1所示。浙江省是在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并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在2001年至2004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人均道路面积从9.87平方米增加到13.95平方米;路网密度从0.56公里/每平方公里到0.98公里/每平方公里;城市建设资金比上一年分别增长48%、36.7%、47.3%、-0.06%。其中,2004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控制城市建设投资,因此变异系数降低,城市化水平绝对差距暂时缩小。2008年和2009年,国家4万亿资金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浙江省城市化水平的相对差距进一步增大,绝对差距止跌回升。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浙江在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省域城镇规划道路,明确实施了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并试点培育了27个小城市和推进200个中心镇的改革。

表1 2001-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

图1 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和Moran’s I指数发展趋势

(二)城市化水平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并形成高值和低值集聚区

根据(3)式,采用GeoDA9.5软件计算了2001-2011年的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见表1。从表1可知,2001-2011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可概括为城市化水平高的区域,其周围的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低的区域,其周边的城市化水平同样较低。从图1中可以发现,Moran’s I的值不断增大,但是增长的幅度略有不同,其中,2001-2004年和2008-2011年中增长的幅度较大,2004-2007年基本保持稳定,经历了“上升―稳定―再上升”的发展过程。Moran’s I从0.082增长到0.403,说明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时的各研究单位的区域城市化基本接近于随机独立分布状态,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1年,Moran’s I值为0.403,表明各研究单元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来越强,每个研究单位之间的人口城市化趋同发展越来越明显,城市化水平呈现了高值聚集区或低值聚集区(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揭示了浙江省县(市)之间的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的随机独立分布,到2011年城市化水平逐渐趋同,出现了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而高―低、低―高的区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形成了城市化聚集区,空间的趋同作用明显,但是尚未形成稳定的聚集区,这和浙江省实施因地制宜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有一定关联。

三、区域城市化格局的空间演变

(一)城市人口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大中小城市标准,并结合文献[2]的观点和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城镇户籍非农人口300~1000万的归类为巨大城市,100~3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型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根据以上分类标准,统计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的城市人口规模,如图2所示。

图2 浙江省城市人口规模空间格局

从图2中对2001、2006和2011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最显著的变化是宁波从大城市跨入到特大城市的行列,而杭州则从特大城市迈入巨大城市的行列,市辖区非农人口也从2001年的193.26万增长到2011年的317.63万,十年间增长了64.4%;宁波市辖区非农人口2001年为94.7万,2011年为138.7万,增长了47.4%;温州市一直处于大城市状态,2001年非农人口为56.3万,2011年为67.8万,增长了20.4%。经过十年的发展,浙江小城市数量减少,浙江省部分小城市发展成为中型城市,因此数量逐渐减少,这一现象集中出现在浙北地区以及杭州湾地带。此外,浙江中部从一个中型城市金华市发展到了三个中型城市,分别是义乌市、金华市和衢州市。事实上,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城市与产业带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并率先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推动了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建设,有效提升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了中心城镇改革发展,实现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

(二)城市化水平发展聚集区表现出东高西低、北增南减的态势

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分级采用文献[16]关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区分标准,非农人口比重小于30%是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农人口比重达到30%~70%之间是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则是非农人口比重超过70%。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得到如图3所示的空间格局。

图3 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发展阶段空间格局

从图3中可以发现,从2001年到2011年本研究涉及的69个单元中,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单元从少到多,城市化后期发展阶段研究单元从无到有:2001年达到城市化水平中期阶段的单元有9个,分别是杭州市辖区、嘉兴市辖区、绍兴市辖区、舟山市辖区、丽水市辖区、温州市辖区以及玉环县。除玉环县外,其他全部是地级市或县级市,还没有出现城市化发展水平后期阶段城市。2006年年底,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是16个,分别为:嘉善县、平湖市、嘉兴市、湖州市、海盐县、海宁市、杭州市,绍兴县、衢州市、金华市、丽水市、温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塖泗县、玉环县和桐乡市,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是绍兴市。2011年,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是19个,分别是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市、海宁市、绍兴县、上虞市、宁波市、舟山市、塖泗县、桐庐县、义乌市、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温州市和玉环县,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是杭州市、绍兴市。可见,绍兴市辖区率先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随后杭州市辖区也进入了此阶段。

(三)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区域仍占主体

根据图3,研究发现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非农人口所占比重小于30%,其中,2001年为60个单元,2006年减少到52个单元,2011年减少到48个单元。从比例上来说,2001、2006、2011年城市化发展初期的研究单元所占比例分别是87.0%、75.4%、69.6%,均占全部研究单元的大半数以上。此外,从2011年人口绝对数上来说,除杭州进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宁波进入大城市的行列,其他一些地、县级市非农人口规模较低,均未跨入大城市的行列。

(四)逐渐形成显著的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区,并持续扩大

通过GeoDA9.5软件计算得到了2001、2006和2011年的城市化水平局域散点图,见图4。由GeoDA9.5软件计算局域空间自相关,并得到Lisa图,见图5。从图4可以看出,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散点比较多,而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散点则较少,这表明浙江省城市化现象主要存在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聚集区域开始变化,出现趋同现象。第三象限的越来越集中、第一象限的数量增多,说明低低区域的趋同现象明显,高高区域的数量也是增加的。表明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的研究单元总体上是呈现趋同态势,研究单元基本是对其周边区域有正向的作用。

图4 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

图5 浙江省城市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

从图5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1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不断扩大,而低对高和高对低的区域则不断减少。

在高值区域(H-H区)的变化中,2001年城市化率高值区域为安吉县、德清县和海宁市;2006年其高值区域为平湖市、海宁市、德清县、嘉善县和海盐县;2011年高值区域扩散到德清县、海宁市、桐乡市、海盐县、嘉兴市辖区、平湖市、嘉善县。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并结合表1,发现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浙北地区,并向周边区域扩散,2011年以后高值区域不断向上海市区域靠近。

高对低区域(H-L区)的变化中,2001年是台州市辖区,2006年是丽水市辖区,2011年丽水市辖区与衢州市辖区为高对低区域;以上高对低区域均为地级市。究其原因,由于地级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地级市对周边的区域具有较强的集聚优势。

低对高区域(L-H区)中,2001年是桐乡市;2006年是安吉县、桐乡市;2011年是安吉县。桐乡市城市化得益于其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此外,桐乡市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并最终迈入城市化水平的高值区域。安吉县从高值区域,下降为低对高区域,一是由于安吉县相对低于周边区域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二是受地理环境、产业特征、经济发展、教育等因素影响,使得安吉县城市化的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低值区域(L-L区)中,2001年是嵊州市、上虞市、仙居县、缙云县、磐安县、天台县、景宁县、文成县、平阳县和苍南县;2006年是天台县、磐安县、宁海市、缙云县、仙居县、台州市辖区、景宁县、文成县、平阳县和苍南县。2011年是天台县、磐安县、宁海市、缙云县、仙居县、台州市辖区、苍南县、文成县、景宁县和龙泉市。可见,2001年有三个低值聚集区,分别为嵊州市和上虞市、仙居县等、文成县等;2006年有两个低值聚集区,分别为仙居县等、文成县等;2011年也为两个低值聚集区,分别为仙居县等、景宁县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浙江高值区域在不断增加,分别从2001年的3个、2006年的7个到2011年7个;低值区域虽然在数量上没有改变,保持在10个研究单位的数量,但是区域位置发生了改变;此外高对低区域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三个减少到一个。而低对高区域从2001年的四个发展到2006年的五个,且在2011年又恢复到四个。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以城市化水平为测度指标,并且以浙江省县、县级市以及设区市的69个研究单位,从时空演变、区域关联的方面,分析了2001-2011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的格局和演变,得到了以下结论:

第一,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2001-2011年,相对差距基本以年均0.005的速度增长,绝对差距经历一个“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折发展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浙江区域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波动向上的增长趋势。

第二,浙江省区域城市化差异明显,杭州、绍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而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2011年,浙江省初、中以及后期阶段的区域数量分别为48、19和2个。杭州和绍兴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但以杭州和绍兴为中心城市化水平对周边区域作用不显著。目前,杭州和宁波分别是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其余浙江省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别为1、17和49个。杭州及其以北区域非农人口规模增长较快,浙西南地区非农人口规模增长缓慢,浙江省县域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发展态势。从研究单位来看,浙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普遍较快,浙中以及浙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并且变化不明显。

第三,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基本相同的单元(高—高或低—低)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城市化发展呈现趋同现象。区域内的各个县域单元的相互正向作用强度经历了“上升―稳定―上升”的曲线上升过程,说明浙江省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正向联动,关系依赖等的空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此外,研究发现分别存在城市化水平显著的高值区域、低值区域、高对低区域和低对高区域,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不断扩散并增加,产生趋同的作用。目前,在嘉兴一带形成了高值区域并显著地带动其周边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仙居县、景宁县等呈低值区域聚集分布。从局域自相关分析来看,浙江省虽然形成了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以及高对低区域和低对高区域,但是这些区域还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尚未形成稳定的区域。

(二)政策建议

首先,内外协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充分认识浙江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人口流动,资源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实施差异化城市化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在做好浙江省内各区域城市化的统筹发展的同时,注重与长三角区域城市化发展相衔接,实现与福建、安徽、江苏、江西以及上海等周边省市的区域城市化建设协同发展。

其次,科学布局,促进区域城市化空间多样化发展。发挥省域中心城市和县(市)中心城市的主体功能,注重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以及浙中城市群的带动效应,并加强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七个核心城市区域的培育,促进城市空间多极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增强浙江省城市的产业聚集度和综合服务功能。此外,还应培育一系列的重点镇和一般镇,推动镇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城市化建设体系。

最后,夯实基础,搭建科学高效的城市化发展平台。应制定区域城市化的相关政策法规,打造和完善浙江综合交通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区域创新体系、高端服务体系以及文化服务体系,奠定浙江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此外,依据城市群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提升城市群的产业联系,实现城市群的资源要素集聚,并培育城市群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构筑层级分明、科学高效的城市化发展平台。

[1]徐晓虹.浙江经济发展奇迹及其原因探索[J].经济地理,2012 ,32(10):21-27.

[2]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

[3]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以兰州—西宁区域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孙宝明.辽宁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研究[J].地理研究,2010,30(6):868-873.

[5]王德利,方创琳,杨青山,等.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5):643-650.

[6]薛俊菲,陈雯,张蕾.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2):2005-2011.

[7]Malin Song,Shuhong Wang,Jie Wu,et al.A new space-tim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Moran's Index on evaluation[J].Management Decision,2011,49(9):1426-1443.

[8]王家庭,唐袁.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的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7-12.

[9]莫亚琳,张志超.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与面板数据计量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3):79-89.

[10]安乾,李小建,吕可文.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效率分析(1990—2009)[J].经济地理,2012,32(6):37-44.

[11]尚正永,张小林,卢晓旭,等.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4):584-590.

[12]孙德福.基于ESDA的延边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1.

[13]马晓冬,沈正平.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07,27(5):783-786.

[14]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 ,24 :189-206.

[15]Anselin L.Th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93-115.

[16]孙久文,李华香.中国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1):111-115.

猜你喜欢
市辖区高值城市化
养殖废弃物快速发酵及高值转化土壤修复生物肥料关键技术
同构视阈下的异构治理:市辖区体制的优化进路*
麻文化发展与高值利用前景展望
我国市辖区行政体制改革难点探析
法制博览(2016年19期)2016-02-01 05:11:07
高值无害化利用 废白土大有可为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中国城市市辖区设置和发展评价研究
开发研究(2015年1期)2015-05-30 10:48:04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地级市及市辖区职责划分研究
机构与行政(2014年7期)2014-08-26 09:32:52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