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占升
河南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焦作 454150
脑出血是一种急重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手术治疗是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脑功能。颞浅动脉贴覆脑出血手术是新型手术方法,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笔者在12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时给予颞浅动脉贴覆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24例均为我院2009-05—2011-05收治的脑出血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男8例,女4例;年龄40~81岁,平均(60.68±12.74)岁;血肿体积40~210mL,平均(75.68±12.74)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7例,颞叶3例,顶叶2例;患者治疗前意识清醒2例,嗜睡4例,浅昏迷3例,深昏迷3例;术前患者GCS评分4~15分,平均(10.57±2.67)分。对照组男9例,女3例;年龄41~83岁,平均(59.74±13.66)岁;血肿体积40~220mL,平均(76.84±13.55)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8例,颞叶2例,顶叶2例;患者治疗前意识清醒3例,嗜睡3例,浅昏迷4例,深昏迷2例;术前患者GCS评分4~14分,平均(11.63±2.84)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血肿体积、意识及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排除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颅内出血量未达到40mL;伴脑疝;伴瞳孔明显散大患者;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1]。
1.3治疗方法观察组均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颞浅动脉贴覆术治疗。患者采取全麻,于患者的颞瓣进行开颅,游离皮瓣,同时将患侧的颞浅动脉进行游离并保留,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后会发生塌陷,然后对患者实施颞浅动脉贴覆术、硬脑膜成型术、骨瓣复位术进行治疗,术后留置颅内引流管,关闭骨瓣后结束手术。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
1.4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意识状态以生活自理情况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1)基本治愈: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清醒,能够自主进行日常生活,肌力恢复至Ⅲ级或以上;(2)好转: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清醒,或伴轻微的意识模糊,肌力恢复至Ⅲ级或以下;(3)无效:患者术后意识模糊或死亡[2]。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临床疗效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
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
12 36.39±4.75 21.48±5.71 16.89±4.69对照组 12 36.66±5.36 27.69±4.82 22.62±5.36 P值个月观察组组别 n 入院时 术后6个月 术后12>0.05 <0.05 <0.05
2.3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对照组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发生颅内感染,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脑出血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具有病情凶险、发展迅速、致残率与病死率较高等特点。传统治疗脑出血的方式为开颅手术,对挽救患者生活、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此种治疗方式难以恢复患者丧失的脑部功能,经常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和长期昏迷等,加之开颅手术极易导致患者术后继发脑水肿、坏死和脑室穿通畸形等并发症,远期疗效并不理想[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开颅血肿清除和骨窗减压等均成为临床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式,上述两种方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临床优势,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然而,最近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极易因术中操作不当引起患者再出血,并不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首选方式。
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同时进行颞浅动脉贴覆术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极为显著,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临床优势:(1)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脑部解剖层次,减少了传统手术带来的解剖缺陷,减少脑脊液外漏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2)有效避免了患者脑组织的过度膨出、嵌顿所造成的损伤;(3)手术中冲洗干净并硬脑膜成型等减少了患者切口区渗血反流入蛛网膜下腔,减少出血对患者的脑部损害;(4)术中运用颞浅动脉贴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局部血液供应,降低了由于脑出血而导致的患者局部缺血和缺氧症状,为脑出血的治疗奠定基础[4]。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颞浅动脉贴覆术应用于脑出血手术中,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提高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王凯,潘秀平.颞浅动脉贴覆用于脑出血手术改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235-236.
[2]王凯,潘秀平,雪亮.脑出血手术方法探讨与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2):764-766.
[3]王凯,潘秀萍,安红旗,等.颞浅动脉贴覆在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372-373.
[4]刘永生 .高压性小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59-60 . (收稿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