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丰,刘云鹏,潘 林,施燕平,卞亚文,姜维华,刘 军
(1.武进区林业工作站,江苏 常州 213026;2.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53;3.苏州市吴江区林业站,江苏 苏州 215200)
太湖是我国第3大淡水湖,地处经济发达的沪、宁、杭三角带中心。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太湖水污染日趋严重,已对沿湖各市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和人民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年流域河流水质评价,太湖Ⅲ类水面积仅占67.5%,且92.3%的水体富营养化;流域内水体全面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普遍比20世纪80年代降低1~2个类别,大部分水域丧失了原来的供水和环境功能。太湖治理问题自2007年蓝藻爆发后,引起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太湖水的治理集中在太湖水体的治理、湖滨带的截污方面。而笔者认为,太湖作为旅游胜地还要实现太湖的绿化与美化,最佳方法是多树种、多模式造林,选出最适合在太湖滩地生长的优良绿化树种,并在环太湖滩地营造林带,通过林木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1-4]。据调查和分析估算,太湖流域8个大中型湖泊滩地总面积488 km2;其中,太湖滩地总面积454 km2,占滩地总面积的93%。滩地在各湖的分布一般呈环带状,在入湖的河口及湖湾地区[5-7]。
本研究以环太湖滩涂湿地造林试验为基础[5],对应用较为广泛的4个耐水湿树种进行了详细调查,初步分析了地下水位对造林树种生长的影响,为开展太湖滩涂湿地造林和生态防护林建设提供支持。
造林树种共4个。即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高 5.0 ~7.0 m,6 年生;水松[8](Glyptostrobus pensilis),高 2.5 ~2.8 m,5 年生;垂柳[9-10](Salix babylonica L.),高 2.0~3.0 m,5年生;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高 8.0 ~12.0 m,8年生。
样地设置:选择环太湖滩涂湿地造林区域,坡度较为明显(最好有近水面的植株)的成片林。首先在样地边缘水中插入标杆,再自标杆出水高度1.5 m处用尼龙线引出一条水平线,将此线“Z”字形向坡度最高处的植株方向,选择6~10株植株进行高度基线标定(水平仪测量)。这样,所选植物就具有一个统一的高度水平测量线,以便于水位测定。
测量方法:首先,在标杆上测量水面到线的距离H2。然后,测定所选植株水平线到地面的距离H1(基部到地下水位的距离H=H2-H1),地径D,植株到水岸距离L(见图1)。
图1 测量示意图
湖泊滩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且兼具水陆双重性质,一般植被发育都较好。本研究所调查的4种耐水湿较好的树种在太湖滩地生长均较好。但由于滩地一般呈环带状,在入湖的河口及湖湾地区,造林区域距离水岸的距离不同,造成了造林区浸水时间有所不同。调查发现:树木种植点距离水岸的远近对其生长量有一定的影响,基本呈距离水岸距离越近树木生长量越大的趋势。调查结果发现水松植株地径最小的仅5.8 cm,最大可达11.7 cm;池杉植株最小地径为11.3 cm,最大为21.1 cm;垂柳植株地径最小为5.4 cm,最大为12.4 cm;水杉植株地径最小为4.4 cm,最大为9 cm(见图2)。
不同的树种受距水岸距离的影响也不同(见图3),水松和垂柳以中距离的植株生长势为最好,远水岸次之,而近水岸的植株生长量最低。以水松为例,中距离植株平均地径为9.8 cm>远距离植株平均地径8.6 cm>近距离植株平均地径7.5 cm。池杉和水杉则以远水岸距离植株的生长量为高,近水岸次之,中距离最低。这可能与池杉和水杉的耐水性有关,但也与其造林位置有关,水杉的造林区处于长期浸水,只在堤岸下坡处淹水时间过长也会造成生长受抑制。
图2 树种距水岸远近对其地径的影响
图3 地下水位对不同造林树种地径的影响
造林区位于太湖滩涂区,可认为造林区地下水位与湖面高度一致。植物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土壤水位的影响。造林区由于坡度的因素,不同植株所处的位置距离地下水位的距离也不同,必然造成了植株生长量的不同。调查对4个树种的多个植株进行了细致测量,结果显示(见图4),近水岸区域的植株地径随地下水位增大而增大,但远水岸植株地径随地下水位增大而减小。将调查的所有56株植株进行水位与地径关系分析表明,植株在地下水位50~100cm范围内的地径较粗,生长较为适宜。
图4 地下水位与植株地径之间的关系
针对不同树种由于造林地点和中间差异造成的影响,调查分别对4个树种地下水位与地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垂柳、水杉、池杉3个树种的平均地径随平均水位下降而增大;水松平均地径则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减少。
由于不同树种造林区域和坡度等因素的存在,距水岸距离和距地下水位的距离对植株地径的影响也不同。以距水岸距离为X轴,以地下水位为Y轴,以地径为数据点直径作图(见图5),可体现植株在造林区所处的位置和坡度。从图5可见,4个树种地径较大的植株基本处于距离水岸稍远,距地下水位稍高的区域(虚线内),这符合耐水湿乔木树种的生长规律,即喜湿土壤环境,但长期淹水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生长受到一定抑制。
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坡度较为平缓的造林区域,植株生长较为均匀,如水松和垂柳。而坡度变化较大的造林区域,植株地径变化也较大,如池杉和水杉。其中水杉长期浸水区平均地径仅为7.8cm,而在较高堤岸上的水杉平均直径为11.1cm,比浸水区增粗了40%以上。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太湖滩涂湿地造林以选择地势平坦、栽植点地下水位在50~100cm的滩涂为宜,避免造林区有长期淹水现象。
太湖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营养盐和耗氧有机物。通过保护流域的自然植被(森林、湿地),较大程度地将N、P保留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之中,可以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开展太湖湖滨带的造林是重要的生态恢复途径之一。为了探索滩涂造林中水位等因素对造林树种生长的影响,作者针对4个耐水湿的树种造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造林区域内地下水位、距水岸距离等对造林树种均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分析比较认为,对于常用耐水湿造林树种应选择地下水位50~100 cm的立地为宜,地下水位太高将造成植株浸水时间过长,植株生长不良。
图5 造林位置对不同树种地径的影响
不同树种间受水位、坡度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垂柳、水杉、池杉3个树种的平均地径随平均水位下降而增大;水松平均地径则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树种之间的差异,水松更喜水湿环境,而其他3个树种相对耐水性稍差。另一方面也与造林位置有关。水松造林范围在地下水位70~150 cm范围,而其他3个树种则处在0~100 cm范围,(前文分析滩涂造林地下水位50~100 cm较为适宜)这也可能是4个树种地径随地下水位变化呈现不同趋势的原因之一。
由于太湖滩地呈不规则形状,造林只能因地就势,无法严格按大田株行距形式规划,致使调查的数据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各树种植株受水位等因素的影响仍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太湖水位季节变化十分明显,调查仅选择了固定的时间点,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此次调查的造林植株均为5年生植株,经历了几年的水位变化影响,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长趋势。
[1]孙启祥,彭镇华,康忠铭,等.滩地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选择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1):18-22.
[2]陈 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8):58-59,83.
[3]王翠香,房义福,吴晓星,等.8种藤本植物的观赏性及抗污能力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8(4):20-21.
[4]金相灿,叶 春,颜昌宙,等.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1-5.
[5]施卫东,潘 林,汤国平,等.不同树种太湖滩地造林的耐水性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2010(7):16-18.
[6]朱季文,季子修,蒋自巽.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建设[J].湖泊科学,2002,14(1):77-82.
[7]刘 庄,蒋建国,沈渭寿.太湖流域湖泊滩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7-30.
[8]欧阳均浩,陈远生.水松栽培技术和防护效能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1(3):1-7.
[9]吴道圣,张光星,冯黎灵.耐水湿树种在水库消落带(滩地)造林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08(2):57-58.
[10]汪有良,王宝松,李荣锦.柳树在环境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江苏林业科技,2006,33(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