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静 刘宗娜
(新疆农六师军户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站 昌吉 831111)
近年来制种玉米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其中红蜘蛛的危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探索捕食螨对玉米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及其使用技术,加快此项技术在军户农场的推广应用,军户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制种玉米地进行了投放捕食螨试验。
试验地设在农场五连3斗6号,地势平坦,土质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栽培条件一致,并与当地农业技术栽培措施相同。
供试作物为制种玉米,品种为0812。
试验设2个处理,分为生防区(捕食螨)和化防区。生防区全生育期除按要求对蚜虫、玉米螟、白星花金龟甲的防治使用部分农药外,禁止采用其它化学和物理防治措施防治玉米红蜘蛛。化防区按照常规防治措施进行化防。
2011年6月8日投放捕食螨。投放当天晴,平均温度25℃,投放之后3d天气均是晴天。
在五连3斗6号制种玉米田西边管沟区投放捕食螨2400袋,共计面积5.3hm2(条田林与作物地边之间承包户种植少量黄豆地,也做调查)。每间隔3行投放,投放行地边5m一袋,地中间30m一袋,上风口多投,下风口少投,地边及四周多投,地中少投。捕食螨的悬挂位置放在植株离地面0.5m左右位置。悬挂时紧靠植株叶片或茎秆,用钉书针钉在叶片背面;将捕食螨的包装袋两个上角同时剪开,利于捕食螨的释放。投放时间在上午(6:00~10:00)或下午(18:00以后)。
调查选点按“Z”字型,选长势一致的5处定点调查,每点10株用红布做标记,进行定点定株调查。
表1 生防区玉米捕食螨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头/百株
在投放前6月5日对3斗6号全田进行一次调查,生防区和化防区没有发现红蜘蛛。
从表1可以看出,投放第三天即6月10日捕食螨数量为64头/百株,并逐步呈递增趋势,6月15日达到高峰期,为1652头,6月19日调查捕食螨数量为32头,以后呈逐渐递减,6月25日数量为0。在8月4日调查又发现捕食螨数量为20头,8月14日数量增至24头。生防区内未发现红蜘蛛,说明捕食螨对红蜘蛛防治效果明显。
表2 化防区玉米红蜘蛛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头/百株
由表2可以看出,在6月25日发现玉米红蜘蛛,7月4日红蜘蛛数量较高,以后又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说明化防区使用的农药对红蜘蛛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表3 地边黄豆上红蜘蛛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头/百株
从表3可以看出靠近玉米地边的黄豆地在6月21日即发现红蜘蛛,并呈成倍递增的态势,到后期整株被红蜘蛛危害。
生防区由于没有使用农药防治玉米红蜘蛛,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在化防区使用杀螨剂,对天敌的杀伤力较大。
3.3 经济效益分析
3.3.1 生防区和化防区的成本计算
a)生物防治:整个生长期只需要投放捕食螨1次,投放量30袋/667m2,每袋1.5元,共需45元/667m2。
b)化学防治:整个生长期需防红蜘蛛3次,每次农药成本6元/667m2/次,人工10元/667m2/次,合计成本16元/667m2/次,以打药3次计共需总成本48元/667m2。
利用捕食螨防治红蜘蛛成本需45元/667m2,而整个生育期化学防治红蜘蛛成本需48元,由此可见利用捕食螨防治红蜘蛛的成本比化学防治红蜘蛛的成本低3元/667m2。
3.3.2 生防区和化防区的产量分析
表4 生防区和化防区的产量对比表
从表4可以看出,生防区的平均单产达到了423.8kg,而化防区的平均单产为418.8kg,生防区的平均单产略高于化防区。
试验初步证明,捕食螨可有效防止红蜘蛛对玉米造成的危害,具有无公害、无农药残留、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持效期长等特点,可取代化学农药对红蜘蛛的防治,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从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来看,生防区的每667m2成本比化防区低3元,且生防区的平均单产比化防区高5.4kg,总体来看生防区的经济效益高于化防区,所以从长远来看,推广应用捕食螨,是一条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