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孝
(江陵县普济镇农业服务站 434100)
江陵县位于长江流域湖北省中部偏南,属典型的平原湖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在江陵县,中稻是一季重要的粮食作物,高产稳产,常年种植面积4.3万hm2,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二化螟主要为害中稻,形成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虫伤株等症状。每年发生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这无疑增加了测报和防治的难度。二化螟的危害前期导致基本苗数不足,有效穗数减少。后期形成白穗和虫伤株,下雨之后,北风一吹,成片倒伏,直接造成严重减产。笔者从2009年至2013年连续5年对二化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基本摸清了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并全程跟踪防治,找到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1.1 越冬代发生期
在江陵县,二化螟多以4龄~6龄幼虫于稻桩、稻草及茭白、田边杂草中滞育越冬。二化螟越冬代主要在中稻苗田上产卵,卵块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越冬代的产卵盛期为5月4日~21日,高峰期在5月7日~14日。其中2010年在5月18日又出现第2个产卵高峰日,与前一个高峰日相差9d。同样在2013年的5月16日也出现第2个产卵高峰日,与前一个高峰日相差7d。另外,从累计卵块密度上看,最低为0.35块/m2,最高为1.47块/m2,折算成667m2最低为230块/亩,最高为980块/亩。虽然不同的年份田间落卵量有差异,但不难看出这5年来几乎每年都是大发生的级别(表1)。
表1 江陵县不同年份越冬代的产卵盛期和卵块密度调查(月/日)
1.1.2 第一代和第二代发生期
选择有代表性的田5块~6块,每隔5d调查一次。表2给出了江陵县5年来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盛蛹期和盛蛾期。由表2可知,第一代盛蛹期为6月27日~7月16日,第二代盛蛹期为8月3日~8月17日。第一代盛蛾期为7月3日~7月23日,第二代盛蛾期为8月9日~8月22日。
表2 江陵县二化螟的盛蛹期和盛蛾期(月/日)
二化螟的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玉米、甘蔗和稗草等禾本科作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在中稻苗田上,越冬代的卵块多产在叶正面离叶尖3cm~5cm处。第一代和第二代蛾在分蘖期后多产在离水面7cm以上的叶鞘外侧。
第一代蚁螟孵出后,通常分散蛀食叶鞘内部,形成枯鞘。枯鞘是二化螟为害的最初症状,此时幼虫尚未侵入稻茎,是防治的有利时机。其余各代蚁螟先群集在叶鞘内部为害,形成枯鞘,三龄以后逐渐转株分散,蛀入茎内。幼虫侵入与中稻生育期关系不大。在分蘖期为害形成枯心。孕穗期为害形成枯孕穗或白穗,抽穗后为害形成虫伤株。天气干旱,土壤缺水,幼虫转株频繁,为害加重,各种被害株成团出现。第一代螟害率重于第二代,例如第一代平均枯心率,2012年为3.2%,2013年为2.5%。第二代平均白穗率,2012年为0.6%;2013年为1.5%。第三代为害迟熟的中稻品种、机插秧和直播田,第三代螟害主要以虫伤株的形式出现,处于隐蔽状态,外观上不易看出。其实损失有时超过第一代,例如2012年部分未防治的直播田块,8月底才齐穗,导致虫伤株严重发生。667m2产量不到400kg。原因一是籽粒不饱满,引起千粒重下降。二是后期倒伏引起的损失。
幼虫老熟后,第一代在叶鞘内侧化蛹,第二代和越冬代在稻株下部茎内化蛹。化蛹的部位随水位而变,田间水大时化蛹部位高,水小时化蛹部位低。农业防治时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降低化蛹部位,然后灌深水,淹死二化螟蛹。
二化螟的发生与气候、稻作制度、品种、天敌和农药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3.1 气候
江陵县所处的温度从4月到9月都适合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有效积温能满足其发育三个世代。越冬代不同年份产卵量虽有差异,但落在苗田上的卵量都是大发生的级别,这是因为江陵县中稻水育秧一般在4月底播种,5月上中旬正值越冬代产卵高峰期,因此秧田变成了诱集田。7-8月间,如遇雨水多的年份,田间积水较深时,能淹死大量的蛹和幼虫,致使第二代和第三代的螟害减轻。
1.3.2 稻作制度
江陵县的稻作制度以油(麦)稻两熟制为主。中稻播种期从4月中旬开始,一直到5月底。有三种栽培方式,分别是手插秧、机插秧和直播稻。各种类型的田混栽在一起,为二化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但单一的作物恶化了天敌的生存条件,削弱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1.3.3 中稻品种
近些年来,优质稻以其价好产量高,迅速得到了推广。特别是香型品种更容易吸引成虫产卵,有利于幼虫的侵入和成活。加上偏施氮肥,营养条件好,成虫繁殖力强。
1.3.4 天敌和农药
天敌对二化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要保护利用好天敌,不要在稻田里随意使用菊酯类和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以免杀伤天敌。不要长期使用单一的药剂,不要随意提高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增加防治次数,以免产生抗药性。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新的高效低毒的药剂。
防治二化螟,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之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充分利用其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达到压低虫口基数,减轻螟害的目的。
2.1.1 适时整田
4月中旬,及时翻耕苗田,灌水淹没稻桩5d~6d,杀死虫蛹。
2.1.2 清除杂草
苗田边上、沟中的杂草也是二化螟的越冬场所,要及早清除干净。
2.1.3 深水灌溉
在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老熟后,结合晒田,降低化蛹部位,然后在盛蛹期灌深水15cm,保持5d左右,杀死大量的蛹;在7月中下旬蚁螟孵出后,当其群集叶鞘为害时,灌深水淹没叶鞘2d~3d,杀死低龄幼虫。同样在8月份也可采用盛蛹期和枯鞘期灌深水的办法消灭虫蛹。
2.2.1 灯光诱杀
在4月底~5月上旬、7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这三个时间段,开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
2.2.2 人工摘卵
在5月10日左右,越冬代产卵高峰期,3d查一次,连续2次~3次。刚产下的卵块呈乳白色,田间叶片少,容易辨认。将其摘除,带到田外销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1 防枯心
狠治第一代,以中稻苗田和早栽的大田为主,在保苗的同时,压低下一代的虫口基数。药剂跟踪试验表明,在苗田普施两遍药,基本上能控制螟害。产卵高峰期后10d打第一遍药,时间在5月20日左右。7d后打第二遍药,秧苗带药出嫁。药剂可选用20%氟虫双酰胺WG15g~17g/667m2、20%氯虫苯甲酰SC10ml/667m2、48%毒死蜱EC 60ml~80ml/667m2等。对于早栽的田块或因下雨而未带药出嫁的秧苗,在大田必须及时补施一遍药,如发现枯心后再用药,效果差。
2.3.2 防白穗和虫伤株
防治第二代和第三代,要根据发蛾高峰期来推算,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掌握在卵孵高峰期后用药。第二代防治时间在7月下旬,第三代防治时间在8月下旬。药剂同上。
施用各种药剂时,要用足水量,至少兑水30kg/667m2,均匀喷雾。田间应留有浅水层,保水4d~5d,以提高防效。
[1]农业昆虫学:南方本/丁锦华,苏建亚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
[2]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张孝羲主编,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2
[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各论 南方本/四川万县农业学校主编,农业出版社,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