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娣 翟秀春 史良俭
[摘要]开鲁县以国家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契机,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积极调整优化生态建设布局,不断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全县林木蓄积353万立方米,经济林基地建设达到10.2万亩,全县林业经济年收入达2.4亿元。这些成效离不开采取的良好的措施,另外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开鲁县 林业生态 措施成效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43—01
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通辽市开鲁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截止2012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53.5万亩,林木总蓄积3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5.6%。农田林网6万亩,庇护农田150万亩,林网化率95%。林业经济年收入达到2亿元。近年来,林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呈现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台一的可喜态势。
(一)分区施策,优化生态建设布局。根据开鲁县平原和沼坨相间分布主要地貌特征,将全县区划坨沼沙区和平原农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针对坨沼沙区坚持转、封、禁、退并举,制定强有力的封禁措施,同时,减杨树、增灌木,逐步适度发展经济林,建立多树种、多生物种类,防护功能完善的防风固沙林体系;在平原农区,以公路、铁路、河堤为主带,以通乡公路、干支渠为副带,“六林”并重。带网片结合,同时配置农田林网,进一步完善农防林体系。建设衣防路林6.8万亩,4766个网眼,庇护农田152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94%。
(二)突出特色,狠抓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以发展沙地酿酒葡萄为主,打造沙地经济主导产业。为促进葡萄产业发展,开鲁县制定了“十二五”经济林发展规划,成立由四大班子领导组成的专项推进组,经考证,我县选择发展耐寒、抗旱的“双红”“双优”等优良葡萄品种,盛果期亩产可达1300公斤,实现效益4000元以上。目前,全县共栽植沙地酿酒葡萄3万亩。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春棚食用葡萄为主的优质鲜果基地。此外,我县积极打造百华里优质鲜果基地。以303国道、开八公路及小街基东来公路为主线,以畅誉全国的麦新“草原圣果”、“蒙古野果”为基石,沿线六镇三场为重点区域,以金红、沙果、苹果梨等名优品种为主栽品种,实现果品产业化及商品化的定向培育。三是突出“两改"52程,加快以“六林”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全县域内衣防路林更新改造基本完成,以速生丰产林、农防林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已发展到62万亩。
(三)严格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开鲁县林业建设始终紧紧围绕“保活”这一中心,把造林前整地赋于重要地位,按照“深沟、大坑、统一标准”总要求,全面推广和应用节水抗旱系列造林技术,严格造林工作流程,做到了造林地块、技术服务、种苗管理、抗旱水源和保证政策补助“五到户”;实行了无作业设计、整地不合格、苗木没有“两证一签”、没有抗旱水浇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没保障的“五不造”;强化了树种选择、造林整地、苗木保湿、精心栽植和栽后管理“五环节”,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四)活化机制,增强林业生态建设动力。一是采造挂钩。采伐更新实行造林抵押保障金制度。县林业局、纪检委、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共同对保障金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解决了长期以来采伐易、更新难的问题。二是放活林地承包权、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全县不断深化以承包到户经营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三是成过熟、低产低效农防路林更新改造推行“先造后卖,边造边卖,先卖后造”的机制。统一组织伐后伐根清理、整地、挖穴、栽植等一家一户很难高水准完成的工作。之后公开作价,获得收入“取之于林用之于林”或投入到公益事业上,促进林业生态建设良性循环发展。
(五)造管并举,巩固现有建设成果。开鲁县始终坚持治理与管护同步抓方针,坚持治管并重“五到位”:一是宣传教育到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林、护林教育,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树木,珍惜生态建设成果的良好风尚。二是林木管护到位。进一步加强了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大办案力度。几年来,查处涉林案件2639起,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36.6万元。三是林权发证到位。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抓住明晰产权核心。进一步完善林业承包合同,开展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用于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短缺。2012年开鲁县仅春季用于生态建设造林投入达7000多万元,获得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及造林补贴工程投入资金989万元,仅占14%;多年持续干旱促使生态建设成本加大,国家对沙地治理投入少,地方财政实力薄弱,高效节水经济林建设缺乏资金保障,增加了造林难度,成果保护越来越难,现有单位面积投资额已不能满足建设需要。
二是生态系统不稳定。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现已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尽合理、不够稳定。反映在纯林多,混交林少,乔木比重大,灌木林面积少,杨树面积大,乡土树种面积小等方面。目前,在全县人工林中,杨树纯林占全部人工林面积的80%以上。
三是林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林产业链条单一,初级产品、低档产品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具有带动作用和辐射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小规模的简单加工业不能充分体现资源的综合价值,导致资源浪费和大量的原材料外流,林产业发展的潜力未得到较好发挥。
四是科技支撑无力。林地经营管理与技术水平不高,片面追求造林数量,重造轻管现象普遍。有些经济林地块果树修剪杨树化。经济林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林衣栽培和管护技术有限,生产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份额较低,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优良品种栽培、高效经济林示范基地的培育与推广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
三、对策建议
一是增加投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资金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国家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加大县、镇各级财政支持,明确各级财政生态建设投入资金份额,并确保专款专用。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发展沙地林产业扶持力度和项目倾斜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经济林建设,形成政府引导、项目倾斜、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是调整结构,实现树种多样化。继续加大由单一的杨树树种转向杨树丰产林、经济林、灌木林和能源林多林种发展力度。加快优质种苗基地建设步伐,提高乡土树种育苗产量,继续加强苗木培育基地建设,保障经济林建设质量,完善禁垦禁牧、合饲圈养、退耕还林还草等配套设施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三是整合资源,积极发展现代林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把林业产业结构与增加林衣收入紧密结合,做到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一起抓。全县要把以沙地酿酒葡萄产业为主的果品经济林作为林业发展重点。努力把沙地酿酒葡萄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林果业发展的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依靠自身资源有目的地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加速建设短周期速生丰产林、优质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快启动鲜食果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
四是科技带动,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强化科技指引,围绕沙地林产业的发展重点,在种苗引进培育、丰产栽培等方面创新技术,推动林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帮扶活动,组织县技术人员与林业大户结对帮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本地区特点的优良品种。编撰、印制、发放技术培训资料,将树苗栽植技术、果树修剪、林木病虫害防治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等,提高经济林产业组织化程度,为农牧民创建增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