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2013-10-09 11:06:38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咽鼓管鼓室中耳

李 宁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宁津253400)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没能及时有效的等到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超过3个月以上,又称非化脓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性反应,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减退为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属于耳鼻喉科多发病、常见病。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成人及小儿均可致病,临床发病小儿占多数,是常见的致聋原因,近年来,大量调查文献报道,以儿童发病较为显著。临床主要表现为耳闷塞感、听力下降、耳鸣或鼓室积液,随着病情的逐步进展可伴有黏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阻塞的咽鼓管重新开放,持久的SOM常导致听力下降、语言发育慢。恢复中耳内、外气压平衡,对疾病的愈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采用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灌注药物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显著收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02~2013-08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所选病例均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6~64岁,平均21岁;病程1~8年,平均3年;左耳11例,右耳9例;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耳聋13例,混合性耳聋7例;临床体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6例,伴耳内闷胀感4例,耳鸣5例,耳痛3例,因体位变换听力明显改善2例;电测听结果:混合性聋9例,传导性聋11例。声阻抗表现:负压型6例,平坦型14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9~69岁,平均29岁;病程2~9年,平均5年;左耳13例,右耳7例;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耳聋12例,混合性耳聋8例;临床体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5例,伴耳内闷胀感3例,耳鸣4例,耳痛5例,因体位变换听力明显改善3例;电测听结果:混合性聋7例,传导性聋13例。声阻抗表现:负压型8例,平坦型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邻近病灶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

入选患者均伴有耳闷塞感、听力下降、低调耳鸣等症状,无眩晕、恶心、呕吐等,同侧头部胀满感,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内水动感,发病多因感冒、鼻塞等诱发。经鼓膜穿刺抽液3次以上无效或给予消炎药物治疗后再次复发的患者。鼓膜完整无穿孔,颜色呈淡红色、琥珀色或淡黄色,耳镜检查视鼓膜内陷、活动受限、混浊、充血、光锥消失及鼓室积液征,典型者可有发丝状,液平等鼓室积液征。纯音测听伴有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20dB,平均听力下降40dB,声导抗鼓室图为“B”形曲线图或“C”形曲图。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占位性病变如:鼻咽部、中耳部,以及伴有噪声性听力损伤疾病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抗生素口服,嘱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布地奈德喷鼻剂适量喷鼻,1%麻黄素滴鼻,外耳道常规消毒,并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2%利多卡因加1%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10min,外耳道酒精消毒,在鼻内镜电视监视引导下,将欧氏管沿下鼻道插到鼻咽部,用接有吸引器的欧氏管将咽鼓管周围的分泌物吸净。自患侧鼻腔导入广角鼻内镜,检查咽鼓管咽口,连接吸引器间断吸出鼓室积液,时间10~20s,最高负压40kPa,自硬麻管向内注入空气约0~5mL,以松动鼓室黏连,患者述耳内疼痛且有响声,耳闷明显减轻,如发现有血性渗液马上停止吸引。将硬膜外麻醉导管外端用无菌纱块包扎后固定于鼻旁面颊部,同时检查鼓膜情况,清除耳道内分泌物,每1~2天治疗一次,一般需要治疗3~10次,每次治疗前必须回抽陈旧的药液和分泌物。一般治疗7~10d后拔管。治疗后随访1年,复查声导抗及纯音听阂测听,以观察治疗效果。对照组全麻成功后,嘱患者患耳朝上,在耳科显微镜下于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用鼓膜切开刀呈放射状切开鼓膜,长约0.2~0.4mm,吸引管进入鼓室吸净积液,若患者的积液较为黏稠可适当采用少量糜蛋白酶溶液加以稀释3~5min,或以尖针将前端推入切口内,尾端留置于鼓膜外,24h后取出,对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行负压置换疗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耳鸣、耳塞等自觉不存在,听力恢复正常,鼓膜颜色恢复正常,活动度优,无鼓室积液,纯音测听正常,声阻抗检查鼓室图B转A;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听力逐渐转好,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提高>10 dB,鼓室图B转C;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声阻抗无改善,鼓膜内陷,活动度差,纯音测听气骨分离20 dB以上,声阻抗显示仍为B型图。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约为95%,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约为75%,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n=20)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20)

3 讨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见病症之一,发病率很高,该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与中耳里存在的微生物有关,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未完全治愈,机体自身免疫低下等有关。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医学界有不同的见解,但大量文献表明,咽鼓管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异常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主要原因,炎性积液长期留存在中耳腔内,里面存有大量的致病菌、病毒及衣原体造成患者发病。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诱发中耳炎时,因细菌产生内毒素,导致中耳黏膜结缔组织变厚,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强、腺体和杯状细胞分泌增多,内毒素阻碍人体正常的黏膜纤毛清除,导致耳腔内的内毒素越积越多,黏膜水肿的症状越来越重。病毒感染所致慢性中耳炎发病的主要机理是当机体病毒进入中耳腔,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代谢受到影响,中断细胞物质代谢所需的大分子合成,使得纤毛的运转功能发生异常,损害溶酶体膜,细胞发生自溶现象[2]。此时,病毒包膜与细胞之间相互影响,病毒包膜使细胞膜上产生新一轮抗原决定簇,激发机体免疫反应诱发病理损伤。近年来,临床上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有包括保守疗法及手术疗法。上述治疗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为鼓膜切开置管术和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药物冲洗治疗。鼓膜切开置管术是医生在显微镜下直接操作的,利用显微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患者的咽鼓管咽口,手术操作安全简便,术中患者无痛苦,无副作用,无创伤,术后护理中可以给患者中耳提供通气和引流,以此代替咽鼓管等功能,帮助患者修复中耳黏膜病理改变.但鼓膜切开置管术只是中耳引流及平衡气压的一种方法,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容易反复发作,未能对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行纠正,因此在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较少。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药物冲洗治疗相比于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为患者的中耳提供通气和引流,并代替咽鼓管等功能,这样有助于患者恢复中耳黏膜的功效。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药物冲洗治疗可以通过,留置导管进行鼓室冲洗,减轻患者鼓室及咽鼓管的黏膜局部水肿,恢复纤毛的运动功能,有利于鼓室积液排出旧。本文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6-352

[2]俞飒.不同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3):153

猜你喜欢
咽鼓管鼓室中耳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重庆医学(2017年5期)2017-03-01 02:34:05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0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鼓气球鼓室充气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
潜水员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感冒后听不清,可嚼口香糖
声导抗基本概念(2)
声导抗基本概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