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杰
当代艺术圈从上海工艺美校毕业的人还是很多的,去年回学校看过。因为我的工作更多关注于当代艺术与展览的原因,和丁乙老师、计文于老师在活动上也会碰到。庄小蔚也是工美毕业的,现在是玻璃博物馆的馆长。这次学校校庆真想回母校看一看, 前两天班主任打电话给我,说学校校庆会通知我的,我说好的。因为以前学的是装潢设计,我们班级好多的同学现在都在广告公司或者自己开艺术工作室。自1996年从工艺美校毕业后再没有去别的地方读书,就是到处“瞎混”,和老师联系比较少了;毕业后去了北京一年,回来后没有方向,就开始做创作,搞设计,也是到处瞎跑。从北京回来后,基本工作生活在上海,现在做做艺术中心、媒体、创作,便一直这样。我对自己的专业很模糊,不知道要做什么,就觉得搞艺术比较好一点,自己摸索着艺术是什么——其实我认为就是自己简单一点,学校的时候就有一点想法,当时的条件不像现在有网络这样方便,以前只有图书馆借一点书、画册,加上一些文学类、音乐类的书,自己也会找一些接近的东西,这样学习。工艺美校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首先住校环境培养了我的独立性。工艺美校学的东西很多、很杂,比如说构成课、手工壁画,都是对材料的接触,也许那时候做得很初级,但是它教的是对待材料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虽然工美教的是比较基础,但是很实用。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自己要不要,我也是属于不很勤奋的,也就顺便学了很多东西,也就碰巧用到了。后来我觉得自己越做越有信心,发觉自己做这行运气比较好。当然困难肯定有,要是没有困难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可能生活会更好,作品的销售也会更好。以前作品表达的内容都是现编出来的,其实后来都忘记了,我自己做媒体知道的。请不要让我回忆以前作品所谓的“内涵”。
录像题目:彩虹日期:1999展览:人类的高原 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位置:意大利 威尼斯机构: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 国际部分策划人:Harald Szeemann材料:投影,DVD播放器,彩色立体声介绍:用手击打背部,直至变红VideoTitle: RainbowDate: 1999Exhibition: la Biennale de Venezia. 49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Location:Venice, ItalyCurator: Harald SzeemannMaterial: Projector, DVD, Color, StereoDocumentation: the back by hands until the skin turn to red.
我家里的教育就是能够生存,能够自立就可以。当时决定去北京就是因为在北京家里人管不到我,呆在那里一年增加了很多对生存的意识。我第一个展览是在1997年刚毕业不久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同年龄人聚在一起,画画、聊聊天、组织展览,就这样开始了。我不是油画雕塑院的,我没有固定的公司,艺术家就是个体户,是没有保障的,就一直这样飘飘忽忽的。直到2009年才觉得要开始办一个公司,创立“没顶公司”是出于对艺术上、品质上、文化上的更宽泛一点的考虑。对我来说,作为艺术家是比较简单一点,现在的工作更加综合,艺术中心、网站(art—baba),和几个艺术家一起做,我也参加展览,参加活动。其实就是说,公司只是一个管理模式的类型,区别是公司立足于不同的行业。艺术是非常个人的,现在当代艺术还能往前,但先前走到的什么程度是变化了;和米开朗基罗、印象派大师的艺术的个性已经不一样了。在今天,艺术这个东西是没有方向的,就是不断刷新,不断去尝试;那些说自己有方向的都是为了配合媒体的需要,营造出一个艺术家倾向。我们搞的艺术运气成分比较多,碰对了就比较好。我们也是在平衡这些概念,在这条线上做这个实验,外面看上去是一个规模性的公司,但在内部的实验性来说,我们比一个个人艺术家所作的东西要危险得多。个人艺术家很安全,你随便做什么都是你的。对于外界,在社会文化层面说,不会管你做什么,其实这个行业有一个很精确的东西,但在这个层面来说是很虚幻的,有点像走钢丝一样;有时候在概念上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前功尽弃,外面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内部有很多实验性。我们也参加展览,接触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大家一起投入很多精力,面对和艺术家一样的问题——怎么创作出东西,怎么产生出东西,为什么用一个品牌来代替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创作过程有什么区别,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回答,因为也在发展。我们是一群艺术家组成的一个团体,然后由我来赞助管理。我们很清楚,表面热闹没有用,必须自己锻炼,不断学习,不然马上就被淘汰。公司里千头万绪,但是没有固定的办法,如果现在行业有别的公司我们就可以一起讨论经验,但是没有,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摸索。张洹的公司就是个工作室,和我们以前一样。成立公司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我们一直在做功能的事情,不过也会碰到这样的人、那样的困难、有关部门的干涉……这十几年我们做的事情都是非常简单的复杂。事情很明确,但是中间产生各种各样的和社会时代的关系。
对我们来说很简单,第一肯定是和市场有关 ;第二,没有市场的东西我们不是不要,我们要,我们会让它继续发展。对我们来说,我们不只有一种价值观。我们虚拟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下产生艺术。如果我们还是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喜欢风景就画风景,我觉得这样的创作方式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会在创作方式和创作的价值观上做集中选择,我们也有行为艺术,也有非常概念型,不会有很多人来买的作品。这个都占了我们大部分的经历。我们不是去迎合市场,价格是工具,钱是工具,市场是工具,它们不是目的,你有了这个工具可以去做更多未知的事情。我相信站在这样一个起点,做的许多事情也会变得有意思。
我们现在客户的层面很简单,是画廊的层面,不过以后我们的客户也会拓展出去,会往大众的方向发展,虽然一般从精英角度来说,大众文化是庸俗文化,我认为不一定,大众文化也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因素,它也可以适当的做改变,但是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现在还不能回答。
最近有一个和陈冠希的合作,这个也是我们和大众的接触,他是一个“大众媒体符号”,他有过一些时间不长的艺术创作经历,我们说可以一起创作,今天的创作艺术可能不是一个材料,而是你的一个人生背景、一个经历,所以我们说来“基础合作”一下。
1997年到现在,艺术品市场飞速发展,一方面我们自己也享受到了艺术市场发展起来的好处,有点盈利,可以做工作室。反过来说,艺术市场发展的时间太短,大家放弃了的一些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这些就比较难,比如说文化理论的研究,这是要沉下来做一些事情,很多传统的事情会受影响。上海的环境比北京要容易沉下来做一些事情。北京每天有展览,有自己的艺术圈。艺术和艺术圈是两个问题。艺术圈有它的游戏规则,艺术圈是一个名利场。
钱不可能没有,但是学术会没有。一个东西我告诉你它好在哪里,但是你不是这个专业你肯定不懂,但是我告诉你这个东西一百万美金,你肯定会在它面前多呆很长时间。比如一个一百万美金的雕像放在我面前,我只会研究它怎么变成一百万美金,不会想他有多大学术价值,因为它在艺术史上已经被“消化”掉了,剩下来的,只有一个市场价值。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艺术品的价值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这样的来来回回。你觉得米开朗基罗雕的东西好,实际很多人没有看到过原作。它是靠神话堆积起来的。怎么堆积?市场价格、重要的人,堆积起来的,这个是个很实在又很虚幻的过程堆积起来的。艺术有什么功能?艺术未来怎么发展?传统的艺术是不是这个样子的?艺术史由谁来写?写成什么样子?这些都没有定数,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包括你自己在创造艺术史,但是艺术史把你还原成什么样子是不确定的。这种关系包括一个艺术品,什么时候艺术结束了,是工作室里,美术馆里,还是拍卖行里,这是一个实际的艺术的问题,所以“艺术是什么”真的不知道。也许你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有过,你的作品是什么艺术?怎么说?完全靠别人信不信,有些人就是不信钱,有些人就是信钱,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就像是“文化战争”,文化就是战争——和法国的文化、英国的文化、美国的文化。说起来是文化交流,其实就是战争,中国现在最大的就是美国文化,美国文化通过商业价值观渗透进来,所以目前我们没打赢,没打赢就只能接受,然后让它变成了我们说不清楚的身上的传统,到下一代变成什么样我们也不清楚,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
我不认为文化无高低,只是“文化多元主义”造成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是好的,是非常有道德感的文化态度,这个是不对的。比如说我承认印度文化,承认爱琴文化,但是谁来承认,是美国人承认。当然也不会说美国人让中国人承认,这个权利是他给你的,所以肯定是抢过来的,不是让出来的。对于我个人来说,很多东西已经高端了,我们知道现在国际上的哪些艺术家是值得关注的,哪些艺术家是表面很热闹的,但是不值得关注的。就像是天上的很多星座,就这么点“星星”,行内人都清楚。
我们自己去美院教书的时候,也发现现在的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热情,缺少一种对自己好与不好的判断能力,他缺乏认识,他的认识都是社会化的、流行化的,社会告诉你你毕业要找工作,社会告诉你艺术家要找画廊,什么艺术家是好的艺术家?贵的艺术家好,宣传多的艺术家好——社会帮你把所有的价值观都定死了。然后这些人缺少自己选择和判断能力。总有人在以前的经验中冒出来,其实这些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进行自己的梳理、自己的怀疑,不去不断的学习,是没有用的,混日子那无所谓了;但若是有要求的,那是不行的,这个和学校的体制有关系。一个摄影系的学生一个学期要交两万块钱,这个你让人家怎么办,当然毕业了要把学费拿回来的,这个是社会的体制问题,这个整个社会提供的思想,传导到学生、父母、老师身上。
《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是自利的,理性引导该行为,并将结构和制度条件转化为收益、可能性乃至动机-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装置,2012
但艺术家是不想结果的,作为一个工人,或者某个职业的人是会有职业规划的,但是严格来说艺术家是没有艺术规划的,艺术家就是“认定是这样”我就会去做。至于对错、代价、结果,就不考虑了。像我们这样在考虑的人,是因为之前已经完全不考虑了,我们是在一个完全不考虑的情况下去衡量这些东西。战略上已经是这样了,所以战术上再去考虑,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没有战略的,是随波逐流的。
我觉得学生对这个东西没有热情,而热情是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就像你看到一个颜色你会兴奋,你看到一段诗歌你会兴奋,就是需要激情。然后我们再讨论历史之类的东西。激情是人本身的要求,我碰到的都是没有想法的。
我原来是相信,你看到一个事物先相信它,然后再怀疑,现在很多人看到这个东西都是不相信,就是消遣娱乐看一看,这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前一段时间我碰到一个同济大学的哲学老师。我问他怎么会成为哲学老师的,当时很多师兄弟说好要考哲学系,然后大家都放弃了,最后就他一个人老老实实的去念了哲学系,做了哲学老师。首先要去相信它,然后去工作,然后你可以去怀疑它,质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问自己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请我教书的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校方希望讲“活动作展览”,因以前我做了很长时间的一个艺术空间和一个画廊的艺术总监,我们一起去帮他们上课,直接进行一个展览,是在具体的一个项目方案上做沟通。我的教学经历不多。短短6个星期的教学,我觉得社会的压力很大,我觉得我遇到的问题不是我能解决的,你先要让社会解决,你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我一直建议他们的史论系的学生赶快出来,因为史论系毕业不经过实际的磨练,又要被一些官僚的理论所影响了。他要听他的老师,老师还有老师,一晃眼十年就过去了。你是新一代的,你对新一代的社会文化没有建议是不行的。我们那个时候相对社会比较安静,我记得以前还有去图书馆看书的,现在这种人少了。
我们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创意产业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对上海创意产业领域的人比较熟悉,我们了解这个行业是什么样的,包括北京的798,我们有很多朋友在里面是第一代人。创意产业有很多事是假的,其实就是在外面借个房间,在产品上做很多的包装,吸引更多人进来,其实很多人的“创意产业”就是在骗国家的钱。实际上它是个房产租赁项目,不是文化建设项目。虽说是初级阶段,但初级阶段要升级到中级甚至高级阶段需要社会的力量,要很好的设计,要有很好的艺术家、基金会、文化推动者,这些都没有,你光有个创意产业,50年也创不到头。
上海希望把所有艺术家、设计工作者聚到一起,形成一个产业链,我觉得不可能。这是领导们单方面想象出来的。这个东西是很实际的,我有“活”怎么会给他们干呢,除非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有公司规模的情况下,我们是最开放的一批人,剩下的人都是为了赚钱,到这里来的网络公司为什么来?是因为这里有好的艺术家,说出去好听,创意园区的人为什么会给我们好的价格,他知道你们是好的艺术家,后面的艺术家会跟进的。对一些人而言这是房产租赁项目,政府说什么产生产业链,我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产业链,包括莫干山路负责人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798的第一批人做到现在都是一个人自己在干,因为周围的附属太差了,社会的相关机构太差了。你没有东西好形成的,就像上海以前每年都有电子艺术节,电影节,这个算产业链了吧,现在不是都垮了,所以没有产业链可言的,全是假的。说上海“十二五期间”创意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就是要有经济数据的,加了工的,就是由公司去做项目的。产业链是指文化和经济都起来,互相带动,然后进行一种良性的消费文化,但是这个文化是分层次的,我们这里是这样的,以文化为由头,然后生意做起来,做到生意以后文化不要。我们十几年接触下来为什么很辛苦,因为都是这样的问题。我当然希望你挣你的钱,我做我的艺术,我们互相能够协调,你需要文化包装,我给你可以的,但是你不能让我按照你的“文化”来,那要我干什么呢,你的“文化”是没有用的“文化”,就没有看到过成功案例,不是我们,别人也没有见过。我只能大家不合作了。中国的这个所谓创意产业,文化一条龙服务都是“骗子”,莫干山路里还有多少家好画廊呢,一共3家,我们搬走了,一家关门了,只有一家了,其他都是骗钱的,连想做好的欲望都没有。现在谈成就就是谁挣的钱多,哪边的蛋糕大,或者政府没想到那边有个蛋糕,画个圈,去政府那里骗钱,我不是说这个不好,挣钱没错,我也要挣钱,但是说这个是文化创意产业就有问题了。
我们一直在做非常实际的文化行业的工作,但真不是没有问题,我们一直有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你也不能不做,你只能做,有困难自己知道就行了。
主要个展
2013 运动场,长征空间,北京
2012 动荡,没顶公司展厅,上海
2011 意识形状,长征空间,北京
2011 意识形状,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
2010 不要把信仰挂在墙上,长征空间, 北京
看见自己的眼睛, Ikon美术馆,伯明翰,英国
There are new species! What do you suppose they are called?, Fabien Fryns Fine Art, Los Aageles, U.S.A.
蔓延到北京,没顶公司出品,香格纳北京
2009 蔓延到上海——没顶公司出品,香格纳在淮海路796号,上海
MadeIn -- Seeing One's Own Eyes, europalia.china, S.M.A.K., Gent, Belgium
孤独的奇迹:中东当代艺术展, James Cohan 画廊,纽约,美国
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展厅1,香格纳画廊主空间,上海
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展厅2,香格纳H空间,上海
2008 可能性第一-徐震个展, 长征空间
2008 无题-徐震个展, 香格纳画廊主空间,上海
2006 "8848-1.86"-徐震个展, 香格纳H空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