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是一个集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科研和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单位,现已拥有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长期以来,该所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和成果输出的步伐,把小土豆做成大文章,实现了全所各项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自2004年起,该所通过人才走出去战略,派出科技人员到国外访问培训和学习30余人次。全所60%的科技人员都有出国进修学习经历或正承担着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国际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为实现马铃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储备。
2008-2012年,受国家科技部委托,连续5年举办“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国际培训班”,也是我省种植业首次举办的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专业技术培训。4年来,共有南非、罗马尼亚、捷克、蒙古、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48个发展中国家75名马铃薯技术人员接受培训。通过援外培训班这一窗口,大大展示了我国在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扩大了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2010年,苗木所被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荣誉称号,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2011年,又与挪威农业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建立了“中-挪马铃薯联合实验室”这一科技平台,为双方开展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多年的努力,该所紧紧围绕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与国际马铃薯中心( CIP)、加拿大、比利时、荷兰、韩国、挪威、以色列、美国、英国、捷克、蒙古、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3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合作交流领域涉及种植资源的引进和利用、病害检测技术、病害监测预警、病虫害防治技术、脱毒种薯生产繁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产后加工技术等方面
除了培养本单位高层次科技人才,我所不断引进国外的智力资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快速提升了该所科技创新能力。一是通过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出马铃薯六种病毒的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进行产业化生产并在全国进行推广,为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技术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与韩国合作,首次引进马铃薯“气雾法”无土栽培技术,开创了中国马铃薯脱毒原种无基质栽培的先河。目前,苗木所原种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3000万粒,为马铃薯脱毒种薯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优质高效繁育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2009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引进了比利时先进的晚疫病预报预测系统指导施药的地块,有效控制了晚疫病的发生,预报发病时间和实际发生时间仅差一天,马铃薯产量与当地农民相比,增产30%以上。四是通过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引进标准菌株、血清制备和试剂盒组装技术,成功研制了马铃薯环腐病和青枯病检测试剂盒,并在全国推广普及。该检测试剂盒荣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是引进荷兰NAK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与跟踪溯源体系,制定出中国马铃薯国家标准《马铃薯种薯》,通过对国内其他省份科研、质检及企业的培训进行推广并为内蒙古大雁薯业、北大荒薯业等多家企业建立质检体系给予技术支持。六是与加拿大农业部开展合作,成功建立了马铃薯品种SSR标记鉴定技术模型,建立了中国马铃薯主栽品种的DNA指纹图谱,为规范种薯市场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七是通过与英国洛桑试验站的合作,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台蚜虫高空诱蚜捕捉器,首次实现了高空监测和地面平板诱蚜相结合,该设备的研制为种薯繁育过程中科学指导防蚜提供了重要参考。该设备研制已申请国家专利。
“十二五”期间,该所将进一步利用世界马铃薯科技创新资源,拓宽合作渠道和合作领域, 选派更多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学习,研究建立专用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和病害检测体系,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马铃薯国际科技合作踏上新的征程,“走出去”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