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设 美 丽 文 山(四章)

2013-09-27 09:10彝族
含笑花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山奶奶

■阿 平(彝族)

1 、进村入户偶感

走进普弄村,村民们那淳朴的笑脸、那期盼的眼神、那辛勤的汗水,总闪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着丰富的文化生活,他们更需要先进文化,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群众不能没有先进文化,不能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2年12月27日,寒气袭人、阴雨霏霏,然而我们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我和调研员柏天明、副调研员周家鸿、《含笑花》编辑部编辑汤和云、职工陈鹏一行5人,响应文山州委“千名干部进千村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的号召,深入扶贫挂钩点广南县杨柳井乡普弄村的四个村小组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下午2点左右,在村民委主任陈治香家里,我们和10来个教师、村民围着一盆红红的栗炭火,打开话匣子,拉家常、谈未来。笑意写在脸上的村民,你一句我一言,用土地般朴实的语言,谈自己的感想、谈未来的打算,他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说:“相信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当村支书王顺兵从我手里接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十八大辅导读本》等书籍时,高兴地说:“这些书太好了,太及时了,我们一定会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美丽普弄村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建设美丽普弄村,就是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坚信,美丽中国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会更加听党的话,响应政府的号召,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争取和全州其他村寨一起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老党员陈贵礼、王贵生等翻阅着我们带去的刊登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照的《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文山日报》等报刊,激动地说:“相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会带领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发挥好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好十八大精神”。从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慨、充满希望的眼神,我感受到他们对党的十八大的希望与寄托,十八大使人倍受鼓舞、倍感振奋;感受到我们的党是深得人民群众信赖与依靠的执政党,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愿意将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前途放心大胆地托付给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宣讲的基点,我们畅谈十八大的主题、十八大的成果,谈收听收看十八大盛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感受,谈一年的收成,谈普弄村如何与全乡、全县、全州同步进入小康。不知不觉,已是下午4点多钟,我们从陈治香家出来,走访慰问了6户困难群众,尽管我们带去的慰问品微乎其微,但群众收下粮米油时,总是满怀感激地说:“感谢你们在这样寒冷的冬天为我们送来了温暖,感谢党的关心、感激政府的照顾。我们一定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不再拖全村的后腿。”什么叫常怀感恩之心?这就是常怀感恩之心!什么叫积极向上?这就是积极向上!随后,我们边聊边向村委会办公室走去,村支书王顺兵从腰上取下一把钥匙,打开一楼的会议室兼文化活动室,5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里,摆放着20多套桌凳、一块黑板,黑板对面一角摆放着三个书柜,书柜上的300多本图书,全部贴有口取纸编好号,方便保管和借阅。王顺兵见我盯着书柜上的书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望着我说:“我们这个312户1347人的大村,只有这点书,太少了,不够乡亲们借阅。特别缺少本土文化书籍,周主席,你们下次来,能不能给我们村带些这方面的书来?”看着他充满期望的眼神,我笑着说:“要钱,我们文联没有,要书,我们有,没问题,我们下次一定带些本土文化书籍来给乡亲们看!”

2013年1月24日,春节前夕,带着文山州文联干部职工的深情厚意,我和办公室主任李桂香、副主任科员韦治娜、《含笑花》编辑钟薇、驾驶员陈鹏等五人,再次走进广南县杨柳井乡普弄村宣讲十八大精神和春节慰问。这次,我们带去了州文联编辑出版的《多彩文山》、《文山风云人物》、《水悟文山》、《文山政法风采》、《含笑花》杂志等100多本本土文化书籍,还带去了一套《红色文山》光碟和一套《唱响文山》光碟。村支书王顺兵看到这些书籍和光碟,笑脸绽放,拿着《红色文山》反复看,爱不释手,连连说:“周主席,你们带来的这些春节礼物太好了,这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我代表乡亲们谢谢你们!”在普弄村委会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盘文海高兴地说:“有这些书看,以后的夜晚,我就不孤独了。周主席,以后,每期《含笑花》杂志出版时,都寄一份给我们村委会,好吗?”我说:“好啊,我们《含笑花》又多了一位读者。你不仅要成为《含笑花》的读者,还要成为《含笑花》的作者,你要把你当村官的所见所闻所悟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村官,让更多的人支持农村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支持村官工作,让村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小盘笑着说:“当村官,是有一些感受,有些酸甜苦辣,但没有想过把它写成文章发表,试试看吧……”。

在与村干部、村民交谈中,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中,我感觉到:农村群众在不断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着丰富的文化生活,农村群众更需要先进文化,在建成小康社会中,不能没有先进文化,不能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2 、建设美丽文山

立春一到,春天说立就立起来了,春阳灿灿,春风习习,春雨淅沥,春鸟啁啾,春芽吐蕊……南方春来早,快磨利犁刀,走向生机勃勃的田野,开始耕耘。南方春来早,一年之计在于春,凝心聚力,追赶跨越,建设美丽文山!

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太阳依旧古老,只有土地每天都是新的,新的土地上,树林和小草在葳蕤生长。种子切入土地,作深入的膨胀,为蓬勃生长打下根基。仰望蓝天白云,面对柔柔春风,从未有过的思绪袅袅升起。春天是耕耘的季节啊,快快抓紧。我们祭祀、我们祈福,我们耕耘、我们播种。

春天,春天到了,还有什么不能融化?春天,春天到了,为什么还不放声歌唱?春天,春天到了,温暖的春风赶走了寒冷的冬风,温柔地对我们说:把棉衣、毛袜收起来,把羽绒服、毛毯收起来,把寒冷收进隔年的记忆。春风吹拂,春雨淅沥,株株树苗在和风中起舞,片片新绿在和风中翻飞;春风吹拂,春雨淅沥,天空绚烂,大地芳菲。

春天,春天到了,打开窗户,让春的信息进家来,让春的气息进家来,让春的温暖进家来,温暖被寒冬围困了一季的心。春天,春天到了,打开大门,走进春天,走进一种律动、一种憧憬。春天,春天到了,迈开脚步,踏青、踏青去,走进田野、走上山冈,把春的美景收集、出版、发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窗外的啼鸟,惊醒了我甜美的春梦,打开窗户,举目向外望去,哦,绚丽的春天比我的梦境更美,桃红柳绿、迎春花黄灿灿。柳林间,几只春鸟跳来跳去,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把春的喜讯传递。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春雨飘洒,大地复苏,满眼碧绿,一派生机。你看,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来江水绿如蓝啊。你看,斜风细雨中,头戴竹篾帽、身披蓑衣、手扶犁把,脸上洋溢着喜悦之光、耕耘于田畴的老农,成为春野上经典的风景。

春天与温暖有关、与活力有关、与耕耘有关、与奋斗有关,和春天一起出发,开始新的耕耘。编制、实施《文山州“三农”发展大规划》,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文山,树林茂密、清泉流淌、动物徜徉、地绿天蓝、物阜年丰、市场繁荣、经济增长、持续久长、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笑脸绽放。有十八大精神指引,祖国这棵大树,根会更深、叶会更茂、果会更丰,自治州这片热土,天不老地不荒,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风调雨顺、和谐平安,雄鹰自由翱翔,鸽哨悠远嘹亮,三七花绚丽,八宝米飘香,铁锤和镰刀熠熠闪光……

南方春来早,一年之计在于春,十八大已吹响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文山要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思之,干劲无穷,凝心聚力,用情工作、用心工作、用力工作、拼命工作,加倍追赶,建设美丽文山!

3 、山 恋

在一山相送一山迎,山连天天连山的彩云之南,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群山、清冽冽的溪水,养育了山的儿女,使他们以山的精神铸起一种山的性格,用苍鹰般矫健的身手,用宽大结实的光脚板,用点点殷红的血渍,用岩松般强劲的生命力,昭示后人的生命……

冬去春来,周而复始。

山里人的一声吆喝,唤醒了山村沉睡的太阳。

天际的薄云像害羞的少女,经不住挑逗,悄悄隐去。

大地分娩出又一个玫瑰色的黎明。

山乡之晨,狗吠、鸡鸣、牛叫、马嘶……

山的儿女们走向村头那口老井的脚步依然那么匆匆,老井旁边那几棵风水树的年轮却多了些圆圈。

灶火通红,炊烟袅袅

悠悠缓缓与劳作无缘,风风火火才是山里人的秉性,三下五除二填饱肚皮,抹抹嘴巴,打整好儿女的衣着,以及那些自己从没有用过的新奇的学习用品用具,叮嘱孩子几句早已叮嘱过千百遍的话,目送孩子消失在山道上。

然后,吆牛、牵马、荷锄,别上镰刀、戴上篾帽,走上乡间的小路,踏响春的节律……

山乡之晨,山村一切故事的开始。

山乡之晨,一幅永远的山水画。

近看是山群,远望是群山。山山山,山的世袭家族、山的巨型群雕、山的河流、山的海洋,山的故乡,在中国的南方。南方的山,美在静,美在动,美在生机勃勃。

山山山,从远古的荒漠跋涉而至,无声而活脱脱地挺立成千万种永恒的姿势,一种是父亲的,一种是母亲的,一种是儿女们的……

茫茫又茫茫,风吹雨打电闪雷劈,始终倔强地挺立着,从远古走向遥远……

彩云之南是山的故乡呵,山的故乡出产山的宝藏山的历史,也出产山的新闻。

曾几何时,深埋在群山胸怀的岩浆风风火火地涌动着,涌向火火红红的新潮流。走进油画,成为风景中的风景;走进雕塑,成为雕塑中的雕塑。

曾几何时,盘古重新斫砍天地,使南方的山名声大震,罗家坪大山、者阴山、老山列队走来,走进当代历史画卷……

彩云之南是山的故乡呵,阿山、怀山、梦山、山子、山妹、山伯、山婶……一串串名字一座座山。

穿梭在腾格里热风呼呼有声的季雨林中,跋涉在峭拔山冈上,用滚烫的血填写赤诚篇章的,是山的儿女们。

无须夸张,山里汉子都是山,是山精是山魂。

山路,是他们拨动过的琴弦;蓝天上嘹亮的鸽哨,是他们留在天上一段深情的旋律。

由于山的缘故,山里汉子眼里是山、心里是山,山上小憩,梦里出现的还是山,却忘了自己也是山,是山精是山魂。

他们携着具有山的骨架、水的心肠的女人,走进山岭走进田野,握一把祖传的剃刀和铁梳,尽心侍弄大地,洒下串串汗水,收割捆捆欢乐。

乘着晚风吆着老牛收工回家时,放开喉咙吼一调山歌,山醉水也醉。

山里的女人心细如针,赶街总忘不了打几斤浓烈的包谷酒,买几盒火柴几根橡皮筋,买些沙糕荞酥,买回全家人的欢喜。

山乡之夜因此柔软温馨起来……

奶奶,我宽厚仁慈的奶奶。

奶奶,山养山育的奶奶。

在彝山一呆就是一辈子。

二十多年前,中学时,每年暑寒假期间,父亲都要领着我们弟兄三人,从篾厂公社回大栗树公社的倮洒彝村老家看望孤独的奶奶。奶奶每次见我们回老家,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便挂满了笑容。奶奶总把自己怎么也舍不得吃的、挂在灶头上方被火熏得黑黑的大猪脚取下来,交给父亲。

父亲用木炭火把猪脚烧黄,再用刀刮尽猪毛、烟垢等,洗干净放进锑锅里炖。由奶奶看火,父亲领着我们弟兄三人上山砍柴,待我们把柴扛回家,喷喷香的猪脚令我们馋得直咽口水。那猪脚色泽犹如鲜肉,盐味不咸不淡,恰到好处,香味十足,食之可口。猪脚汤煮出来的蔬菜也别有一番风味,吃起来柔软滋润。

每年,奶奶总是这样,把腊猪脚保管得好好的,一点也舍不得吃,直到我们放假回老家时才拿出来炖。

看着奶奶慈祥的面容,一种复杂的感情涌上心头,因为在父亲出世不久,祖父被国民党抓壮丁,一去便杳无音信,从那时起,奶奶一直领着我父亲过日子,父亲小学毕业参加工作,奶奶便靠耕耘那几分田地过日子,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织麻布卖。

奶奶一生节约勤劳,一点也闲不住,我父母曾三番五次叫奶奶从倮洒搬到篾厂街和我们一起生活,可她老人家总是说:“我在倮洒彝家村生活几十年了,喝惯了这里的水,看惯了这里的山,搬到篾厂街上过日子,我住不惯。再说,你们那里没有地挖,养不成猪鸡,一天闲着吃饭,我闲不住,闲了会得病。”

我们弟兄三人逐渐长大懂事,也曾多次劝说奶奶搬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可还是没有奏效。她老人家就这样一个人独自劳动、生活着,直到离开我们。

奶奶离开我们永远地走了。可她那慈祥的容颜恒久地镌刻在了我的心上,她吃苦耐劳的精神鼓舞着我克服了人生旅程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她腌制的腊猪脚够我咀嚼一生!

奶奶,我宽厚仁慈的奶奶。

我心目中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山!

父亲,山养山育的父亲。

千万个山的儿女中平凡的一员。

当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和绿色挎包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一个美丽的早晨,他郑重其事地穿上那套绿色制服,背上那个绿色挎包,哼着小曲,踏上乡邮的旅程,翻山越岭、走村串寨,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不知岁月缀成的路,一头牵着天涯的心,一头连着海角的情,可依然在那些茅草路上走得有滋有味。

他熟悉那通往村村寨寨的山间小道,犹如熟悉掌上的纹路,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把他引进一户户热情淳朴的农家……

胶鞋,雨衣,挎包。

年年岁岁,冒风雨、犯寒暑,踏着春夏秋冬的节律,把山外的信息带进深山腹地。在他的辖区里,哪里有村寨,哪里就有他的足迹。

当脚底板磨起一个个血泡,火辣辣钻心疼的时候,他也曾想过:要是村村寨寨通公路,有辆“绿色轻骑”多好,既省时间又省力气。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依然用那双硬邦邦的铁脚板,在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山路上抒写着自己的春秋。

一次又一次,了却眼前沉甸甸的心事,圆满远方凄楚楚的残月。于是,他肩挎绿色邮包跋涉在通往村村寨寨山道上的身影,成为彝山苗岭的一道特殊的风景。

每次从大山深处回到家,他总要给我们弟兄三个捎回一些故事、一些惊喜。然后,神色庄严地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欺山欺水……

走惯了羊肠小道,喝惯了山间溪水的他,看到山里人在难挨的等待后迫不及待地翻看外面的世界,继而绽开的笑脸,也舒心地笑了。

从山里人的笑容里,他悟出了点什么,感觉到有一根扯不断的线将自己与这种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因此他放弃了调去县城的机遇,并萌发出一个希冀:希望我们三兄弟中能有一个人将绿色挎包背下去。可我们三兄弟翅膀长硬后,都飞到了远离彝山的城里,使他的希冀成了一种遗憾。

他曾因这个遗憾酩酊大醉了一次。第二天,他还是没有对我们吹胡子瞪眼睛,只是皱皱眉,然后看着退休时最后一次领取的绿色制服,哈哈笑着说:我来生还当彝山乡邮员!

父亲,我宽厚仁慈的父亲,吃苦耐劳的父亲哟,我心中山之子的雕像……

我,一个山养山育的彝家之子。

一个平凡的彝家汉

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恬静的小山村走进了喧闹的城市,由“乡巴佬”变成了“城里人”。宽广的街道,高大的楼房,霓虹灯,行道树,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不再是扑朔迷离的童话。

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晨曦尚未拉开序幕,人们便匆匆走向火热的生活,人流滚滚、熙来攘往,奔向机关、学校、工厂;夜阑已经很疲惫,仍有响亮的车笛划破夜空,惊醒一个个瑰丽的梦,仍有明亮的灯光透过窗户,成为黑夜里的太阳,仍有为事业奔忙的人们踏响夜街的脊梁……

初涉这城市生活的节奏,神经被扯得紧绷绷的,躯体被剖析成一篇零乱的散文。于是,下班回到家后,伸伸酸麻的腰,懒懒地躺倒在沙发上时,便怀念起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来,甚至产生了回老家去的念头。拨响朋友家的电话,将此想法告知朋友,我的话音刚落,便被朋友教训了一番,说我憨说我傻,说我缺乏毅力等等。尔后,他又轻声细语地开导我:有好多人很想从乡下调进城里,可都没机会,你要定下心来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慢慢就适应了……

放下话筒,静下心来想想朋友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上好闹钟,将响铃拨到6点半。第二天早上,闻铃而动,从床上弹起来,迅速洗漱完毕,挺胸走进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做自己该做的事。久而久之,眼中的城市不再是一盘驳杂的棋。

如果说恬静的小山村是一幅清新的山水画,那么,喧闹的城市无疑是一幅溢彩的油画了。在城里工作、生活了几年,喜欢上了五彩缤纷的城市,习惯了城里紧张匆忙的节奏,满负荷的工作虽然比在乡下忙点累点,可心里很充实。每星期放松两天,携爱人和女儿一起逛大街进公园,挺惬意。

于是,一个想法蓦然从脑中蹦出:我是一个山养山育的彝家之子、一个平凡的彝家汉,人生能有几回搏,累点苦点何所惧?抖擞精神,走进城市,追赶太阳,永不停息,紧握手中的笔,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追寻人生的悲欢离合、追寻生命的意义,为生我养我的南高原放歌,为五彩缤纷的生活放歌!

彩云之南是山的故乡啊,山育山养的山民,怎么也走不出起伏不定的山峦、起伏不定的山路和红殷殷的土地。

起伏不定的心绪、起伏不定的人生之旅,走不出起伏不定的诱惑啊,将起伏不定的诱惑铸成信念的铜号吹吧,吹向凸凸凹凹的南高原吹向遥远,吹奏洪荒时就凸现的南高原和高原人的故事,吹奏起伏不定的壮丽诗篇。

岁月悠悠,祖先高擎野火走进洪荒时的南高原,把手举成旗帜把山风翻译成抒情诗,用苍鹰般矫健的身手架起茅屋,刀耕火种。南高原的雄风,像沉雷轰击头顶,像阳光和暴风雨沐浴心灵的旷野,强烈地刺激着高原后生的神经,即使歌声暴晒得发蔫,即使喉咙腌卤得发不出声音,后生们照样厮守着红殷殷的土地,父辈老了年轻的还在,高耸入云的梯田台地里把牛鞭甩得“叭叭”直响,从贫瘠又肥沃的泥土里拾起祖先的白骨,再次敲响泥土敲响连绵的山峰,让越来越金贵的土地长出更多的喜悦。

山育山养的山民呵,就这样在祖先的脊背隆起而成的座座山岭,在猛虎腾跳穿越而成的条条山谷,用祖传的刺刀和铁梳尽心侍弄土地,即使日月无光天崩地裂,耕耘和收获的信念也不会终结,山育山养的山民呵,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怎么也走不出起伏不定的山峦,怎么也走不出起伏不定的诱惑境地。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太阳,把守山人的脸烤成紫铜的光晕;阴风,在守山人的额上留下无数条沟壑;树苗,把守山人的日子染得翠绿欲滴。守山人绿色的憧憬伴着长青的责任一起滋长,栽下、枯萎,枯了再栽,栽了又枯,枯了又栽,直到绿从自家的承包地伸向遥远……无情的岁月,吞噬着守山人的光阴。在一个风雨夜,山上小木屋里那盏马灯凄然熄灭——守山人走了,永远地走了!

从此,山上山下耸立起许多树木的碑林!山风奏起哀乐,哀悼将生命化成片片绿叶覆盖山岭的守山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永远,永远……

尘世滚滚,岁月匆匆。

365个日子一次又一次欢畅地流走。

古老的煤油灯蹲在屋角掩面啜泣,蜘蛛爬满石磨皱巴巴的脸,自来水流走了换门对、门神、过大年时才洗一次被子的历史,表兄娶表妹“亲上加亲”的习俗成了垃圾,一切古老而陈腐的习俗匆匆从这里逃遁……

日子,不再是一堆瘪荞壳;

相见,不再像大山般沉默。

山的儿女不仅爱山,也爱山巅的眺望、山外的飞翔,也生长着不平静的思绪。

在墙根虫声如织之时,让窗外的缕缕月光失眠,让思想长出翅膀,飞向土地也兴奋起来的春播时节。把大手泥脚和铁器一起切入土地,把泥土精心翻过来。然后,亲切地与种子对话,让种子经过手指和阳光带着体温做深入的膨胀。

太阳依旧古老,只有土地每一天都很年轻,种子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一个个站立起来,和着柔柔春风的节律跳起迷你柔姿舞。当自己竖起耳朵倾听庄稼的拔节声时,忽然觉得自己也一下子长高起来、丰满成熟起来……

山的儿女在唤醒太阳、吆回月亮的耕耘中,懂得了奋斗的永恒,他们不愿小憩不愿荒废岁月,只有抓住耕耘播种的时节,才能抓住秋收的喜悦呵!

在一山相送一山迎,山连天天连山的彩云之南,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群山、清冽冽的溪水,养育了山的儿女,使他们以山的精神铸起一种山的性格,用苍鹰般矫健的身手,用宽大结实的光脚板,用点点殷红的血渍,用岩松般强劲的生命力,昭示后人的生命……

4 、绿色随想

斗转星移,茫茫又茫茫,蓝蓝的天宇,小鸟甜脆的歌声,昭示着绿的意义。

绿是生命之所在,绿是生命的象征,没有绿便没有生命。

没有莽莽苍苍的树林,没有碧绿的小草,没有虬龙般的藤蔓,没有大片大片的绿,哪有清冽的水?哪有清新的空气?哪有生命?

曾几何时,利欲熏心的蛮汉,挥动着一把把盲目的利斧,砍倒一片片树林。甚至,用沉沉的开山锄将“绿”连根刨起。

年复一年,失去了绿衣的山岭被风雨剥蚀得更加瘦骨嶙峋,山上的泥土渗透滴翠的呻吟,满山的鸟声被纷纷锯断。

山体滑坡、泥石流,气势汹汹地向人们冲过来……

五千年渊源流长,连呼吸也柔情不已的长江、松花江、嫩江,是谁把你们逼得浊浪滔天?是谁把你们逼得张开惊涛的巨齿,恨不得将两岸的乾坤一口咬碎?

故乡的盘龙河哟,又是谁逼得你越来越浅窄,越来越污浊……

河流在悲泣:绿啊,你一去就不复返了么?

秃岭在呐喊:何处摘一片绿色,抚平我心头的创伤?

初夏的一天,一阵雨过后,人们发现,自己挺熟悉的那条清澈的大河一下子混浊了,如老年人的眼。

人们抬头望望大河两岸的山,光秃秃一片。

一头老牛从河边走过,也在寻找心中的绿洲。于是,人们猛然醒悟:除栽种稻谷、玉米和大豆外,还应播种别的绿色种子、让人满怀绿色憧憬……

规划,实施。

飞播,人栽。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栽下,枯萎;再栽,栽了又枯,枯了又栽。直到绿把日子染得滴翠。

终有一天,一道道山岭耸立起一座座树木的碑林。

绿色永存,植树造林护林者,与绿色同在!

猜你喜欢
文山奶奶
最后一门高考
给奶奶按摩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与龙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文山,早已新颖迭出
奶奶驾到
我家有个“潮”奶奶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