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点滴感悟

2013-09-26 06:30玄洪忠杨玉梅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8期
关键词:导语历史内容

玄洪忠 杨玉梅

在长期的一线课堂教学中,我通常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此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角色的转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教师通常起到设计师、助产士和点评家的作用,但我认为更为主要的是注重学生的情感调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欲望,才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来。其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设计、方法等等教学手段,现总结如下:

1、精心导入,激情引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

(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

(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例如,在“人类的产生”中,笔者就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远古时代,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了许多的男男女女,从此天地之间就有了我们人类。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了五色石进行补天。学生在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导语引入下,很想知道人类的起源和产生过程,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导语设计,一方面,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学习课文的探究兴趣。

2、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和同为一家》时就采用了编历史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具体步骤可设计为:

(1)利用藏族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来渲染背景氛围;

(2)阅读文本中与“吐蕃使者求婚”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扮演上述内容;

(3)阅读文本中和“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扮演。

通过上述的扮演活动,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的活动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和亲政策的积极意义。

3、从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4、利用学习疑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文本教学内容;

(2)创设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3)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5、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权利。常常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打破单一的课堂授课制。一方面教师依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遴选,可将重点识记、非重大史实或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章节归为常规授课的内容。授课课堂指常规的既突出教师讲解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注重启发与诱导。另一方面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强调以学生为主,通过历史材料、史学论文及专题研究动态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计解决的方案、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实践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辩论会、访问、社会调查等。

教学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可组织限时性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成3-4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给予学生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会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失,提出新问题,推动学生新的思考。在没有统一答案的开放环境中,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个性和自信心发展的过程。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美国内战的作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也可以对重大事件、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

对一些时间离现在不是太久远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访问经历过的“历史老人” 。曾经有一届学生在我讲完文革史后,用非常怀疑的口吻问:“老师你说的都是真的吗?那时的人怎么这么笨?可以不参加的啊!”这个学生的神情使我明白培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历史的重要。此后我在上《中国近代现代史》“文革”这一章,我改变上课的方式,在上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访问,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中国60、70年代年青人最崇拜谁?2.那时年轻人最时髦的饰物是什么?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3.你父母是红卫兵吗?他们参加过什么活动?4.看过父母旧时的照片吗?5.你对这些有什么感想?如果你生活在哪个时代你会怎样?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访问自己的父母及其他长辈,共同讨论以上问题。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他们产生探究的冲动,学生在父辈的亲身经历中引起共鸣、生发体验。

通过设计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会调查研究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意识,培育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些既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

同时又是时事的热点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等,这些问题就成为很好的探究学习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巧妙的将它们转为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情景,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收集的资料做切

入点,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的变化,学会获得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通过对事件的探究,学生学会自己对历史进行思考、评判、反思;学会客观的分析事物,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进而能正确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明了自己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又培养他们树立唯物史观,提升思维理论水平,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在活动中学生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导语历史内容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阔腿裤的小秘密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