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端
摘 要:民生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命题。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主要介绍了民生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从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为我国顺利进行社会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社会建设;民生问题;现状;原因;矛盾;举措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1-02
一、民生问题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民生问题是历来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从传统社会中泛指一般的民众的日常生活到近代社会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问题更是被放在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它不仅是“人民的生活”,而且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基础”[1]。广义的社会建设是指哲学中与自然界和思维并列的人类社会建设,可以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统一体,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狭义的社会建设,则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并列的社会建设,可以理解为四位一体中的一位[2]。本文从狭义的社会建设角度来谈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
(一)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最基础的必要条件
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最基本的根源,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交叉连接点。民生问题解决不了,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把老百姓放在社会和国家的根本地位作为社会建设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长达数千年的社会思想中,就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它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社会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贯彻于社会建设的始终。
(二)社会建设是民生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保障
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生问题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还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处于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及条件的作用或限制,民生问题的工作取向也不尽相同。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服务支持,需要社会建设的有序进行,这样一个有利的大环境。
二、我国民生问题
(一)教育、就业问题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不同阶层和群体受教育的机会还存在较大差别。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劳动人口总量过剩。以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来看,依然不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工作的需求,受经济危机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
(二)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是指普通群众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城市的医疗资源80%在大医院。这使得生病的老百姓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有的甚至最终放弃治疗。看病贵,我国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的比例过高。医疗保障不健全,覆盖面过低;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主要由居民个人负担;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的公立性质淡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存在的以药养医、过度医疗;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看病贵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在社保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碎片化、公平性差、政府责任不到位和立法建设滞后等问题。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就越易发生资源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分化等问题与矛盾,社会保障就越需要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越早适应国情、社情积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越能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尖锐。随着通货膨胀预期和压力的增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影响将大大提高,收入分配的社会需求将更加激烈。因此,调节收入分配将成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宏观调控方向。如果不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缓解通货膨胀给低收入阶层带来的较大影响,社会对立情绪和矛盾产生的风险将会增大。
三、我国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
(一)历史的因素
资源总量虽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另外,我国长久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没有改变。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比较落后;虽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这一经济结构必然会导致上述民生问题的产生。
(二)发展的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觉醒使民生问题更加凸显。市场经济崇尚利益和价值,而利益则促生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大大提高了人们维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自觉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同时,市场经济促进了利益分化,也就使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经济发展过快,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这种发展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或失衡,导致矛盾重重,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
(三)体制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干。强调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通过经济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方面和领域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无法带动其他改革的进程。相反,在改革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使得政府越来越成为改革的焦点,成为矛盾的中心。政府的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与经济改革没有保持同步,使得民生问题凸显。
四、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解决教育不公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确保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性和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我国应加大对偏远地区以及经济落后的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同时,为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我国可以尝试日本的一些做法,在公立小学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为使适龄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等特殊需求学生的扶助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和援助力度
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保障。设立就业中心,为提高效率,便于就业者扩大寻找工作的范围。另外,就业服务中心可以将就业信息全国联网。针对就业难问题,就业中心还可以提供“职业寻找者指南”服务,用一种电话服务的形式负责在下班时间提供相关咨询。就业问题既涉及劳动者的就业权的保障问题,也涉及政府的责任和企业的义务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失业人员的扶助力度,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概率。
(三)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患者的健康信息档案,对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翔实的记录。一方面,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使患者在转院时在转院或在异地就医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从而减少费用的支出。完整高效的医疗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人们能够就近接受全面的检查和治疗,这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有效措施。另外,以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层次的医疗人员到基层医院就业,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而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掌握的是公共权利,控制的是公共资源,理所当然要以公共利益为施政目标,而解决民生问题显然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有助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导致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民生问题的出现。服务型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在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要凸显公平性。公平正义从最一般的理念上可以表述为“人们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4]维系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在我国的古书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①这一美好的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服务型的政府。
五、结语
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紧迫性决定了社会建设的进程。在当今社会建设的黄金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该关注民生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体会到改善民生的成果。改善民生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同时,改善民生这个过程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每个人都应该尽到应尽和能尽的责任,共同努力以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65.
[2]王启福.关注社会:研究与思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功成.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N].南方周末,2007-03-01.
[4]Bellah,Robertetal.The Good Society.NewYork:KnoPf,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