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丁立威,丁乡
(1.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刺五加产供销分析
杨明1,丁立威2,丁乡2
(1.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分析我国中药材刺五加资源匮乏,产量下降,市场供销两旺,供需缺口,价格连年上涨的多种利好因素,同时预测其后市(2013-2016年)走势。
刺五加;产销;分析;后市预测
2012年我国中药材市场在多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整体走势不容乐观,部分品种销量减少,价格下降,但传统药材刺五加的产销不但没有低迷,反而逆势上行,销量持续增长,价格连年上涨,成为药市新亮点,引起业界的关注。
刺五加为五加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刺五加的皮,以皮及根、根茎、茎、叶入药。收载于《中国药典》(各版本)[1]。刺五加为五加科五加皮中的一个药用种,原为东北三省民间草药,是20世纪60~70年代新开发药用品种[2]。
1.2.1 主产区 黑龙江省的五常、阿城、尚志、通河、海林、牡丹江、宁安、庆安、铁力、虎林、伊春、呼玛等地;吉林省的安图、和龙、靖宇、抚松、白山、通化、吉林等地;辽宁省的恒仁、新宾、清原、本溪、宽甸、铁岭、海城等地。东北三省总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是我国唯一的产销大区[3]。
1.2.2 次产区 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北京等地,亦有少量分布。
1.3.1 刺五加味辛,苦,性脾。归脾、肾、心经。药用价值很高,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1]。刺五加的药用价值早在古医籍文献中多有论述,如《神农本草经》论述:刺五加有“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等效用”。
1.3.2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和临床证明,刺五加与人参同属五加科,根中含皂甙、刺五加甙维生素、葡萄糖、蔗糖、碱溶性多糖和水溶性多糖、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芝麻素和挥发油等,能促进人体免疫及抗自由基所产生的衰老效果,对多种疾病有“扶正”和“祛邪”功效。在临床上治疗肾虚咳喘、糖尿病、风湿症、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肿瘤防治以及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等症,同时对减轻病情,增强机体抵抗力有明显疗效。
市场调查显示,21世纪之前,供应国内外市场的刺五加几乎完全依靠野生,少见有家种刺五加的报道。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东北三省野生中药材蕴藏量调查资料表明,野生刺五加蕴藏量约为1万t[4]。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无序采挖,特别是2004年之后,野生刺五加产量在逐年大幅减少,2000年锐减至5 000t左右,2005年再减至1 300t左右,2011~2012年已减少至500~600t左右,为历史最低[3,4](见表 1)。
表1 2000~2013年东北刺五加产量一览表(单位:t)
据东北三省主产区老药农、老药商、老林政和老采购员反映:30年前,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长白山脉等山区和半山区盛产道地药材刺五加,蕴藏量极为丰富,估算产量几万吨之多,满山遍野,到处可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2004年至今,由于产区连年滥砍乱挖,近山处已难见到成片的刺五加林带。药厂采购员到产区收购,跑遍了白山黑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只能收上来几吨货,药厂无奈只好将常年设在产区的收购站撤掉。为了多收一些大货,用户们使出全身解数,采取签订收购合同、提前付款、抬高收购价格、赠送礼品等许多招数,终因货源奇缺往往空手而归。据了解,每年刺五加产新不久,产区大货便销售一空,不到一个月就无货可供,导致许多企业“无米下锅”。由此可见刺五加资源枯竭程度之严重,国家已将其列入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产区连年滥砍乱挖、生态环境改变、自然灾害频发是野生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
野生刺五加产不足需,供需缺口逐年加大,拉升价格连年上涨,高利润刺激主产区东北三省部分林场和药农自发地发展人工栽培刺五加。2000年人工栽培刺五加试种成功,但之后的10多年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一直在100~130hm2(其中林场栽培约80%,农户仅占20%)之间徘徊不前,产量极少,并呈逐年减少之势,有些地方甚至将几年前栽培的刺五加毁掉,改种其他作物[4]。据调研,人工栽培刺五加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栽培技术难度较大,农民不易掌握,而产区又缺乏技术人员指导和龙头企业带动;刺五加实生苗生长缓慢,需要7~8年才能采收,人工栽培生长周期长达3~5年,见效慢、期间市场风险大,年均收益很少,所以少见药农大面积栽培;物价、工值大幅上涨,导致人工栽培刺五加成本增加,种植得不偿失,致使许多林场和药农弃种。
刺五加的药用价值及其功效已引起国内国外许多医药专家和医药、保健、食品、饮品和出口等诸多企业的普遍重视,对刺五加的认知度、关注度和影响度在逐年上升。刺五加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市场份额增多。
3.1.1 药品 我国众多大中型医药集团(厂)以刺五加为主要原料开发生产了许多中成药和西药,如刺五加片、刺五加安神片、刺五加胶囊、刺五加颗粒、刺五加粉、刺五加口服液和刺五加浸膏等,所需刺五加逐年递增。
3.1.2 中药饮片 我国多家中药饮片厂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大量用刺五加生产多种规格的中药饮片,满足了市场需求。
3.1.3 植物提取物 我国植提物厂应运而生,厂家数量逐年增加,大量采用刺五加提取多种刺五加甙,如:五加甙B、五加甙E1、β-谷甾醇葡萄糖甙、紫丁香甙等等,刺五加用量逐年上升。
3.1.4 医疗 遍布广大城乡的医疗单位,在临床处方配伍中大量使用刺五加;我国民间多用刺五加做为验方、偏方、单方和膏方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
3.1.5 保健品 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在新产品自主开发生产了许多具有扶正固本、益智安神、健脾补肾和改善睡眠质量等功效的保健品,所用刺五加成倍增长。
3.1.6 食品、饮品 刺五加做为药食两用品种被众多食品和饮品加工厂用来生产改善睡眠质量、增进食欲的食品(蔬菜)和饮品(饮料、酒)等,市场用量连年上升。
3.1.7 出口创汇 刺五加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各国以及俄罗斯、欧洲、北美洲等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市场,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也是刺五加销售的主流渠道[4]。
刺五加用途拓宽,市场份额增加,不但在以上7个重点行业有所作为,而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大幅增长。调查显示,2000年用量为700t(估算、下同),2005年增长至3 000t,2010年再增至4 000t,2011~2012年已增长至4 200~4 500t,预计2013年将增长至5 000t左右(见表2)。
从表2中看到,2000~2013年的14年间,市场所需刺五加每年递增350t,昔日被市场称作“小字辈”的三类品种,今朝已进入一类大品种的行列。
表2 2000~2013年刺五加市场需求量(单位:t)
自2000~2013年,刺五加行情呈直线上涨之势,涨幅逐年加大。据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刺五加(主要是东北刺五加)价格走势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2000年市价为1元(全国根统货、平均价、千克价、下同),2005年上涨至4元,2008年再涨至5.5~6元,2009~2010年攀升至7~8元,2011年又涨至10元,2012年大涨至18~24元(见表3),创历史新高,其中:混皮、内皮和筒皮的市场批发价分别由2011年的6.5~7.5元、10~12元和13~15元,2012年分别上涨至8~10元、22~24元和16~18元。
表3 2000~2013年刺五加价格走势(单位:元/kg)
产地连年无序的滥砍乱挖,造成野生资源枯竭,近年已接近濒危,市场敲响危机警钟;家种刺五加发展滞后,产量徘徊不前,生产周期长达5年以上,远水不解近渴。药厂、中药饮片厂、保健品企业、食品和饮品厂以及外贸出口等部门在多项利好新政的助推下,需求连年增长,增幅每年达10%~15%左右。但由于产不足需,供需出现缺口,缺口逐年加大。刺五加全国产量(野生与家种)至多为3 000t左右,但市场需求至少在5 000t左右,供需缺口高达2 000t左右[3]。缺口即是商机,拉动价格上涨,顺理成章。
往年各类用户都在大量“吃”库存,近年产量锐减,产新后大货不等进入市场便在产地销售一空,产地无力补充库存,导致全国各地库存十分薄弱,难以满足需求。据悉,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广东清平、广西玉林、河南禹州和哈尔滨三棵树等药材市场刺五加库存消耗速度加快,库存量薄弱,其中大型药市库存最多在80~100t左右,中型药市库存为20~30t,小型药市库存仅有1~2t左右,库存量之低为历年所少见。
全国物价、工值大幅上涨,导致刺五加在种植、采挖、加工、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中的成本连年上升,升幅加大,带动刺五加的收购价和市场价持续上涨,涨幅增大。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认为,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家种产量止步不前,产量供不应求,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各地库存无力补充,后续乏力,导致供需矛盾日趋尖锐,3~5年内难以解决,市场将面临断档的危险。
进入2013年后,在各种利好因素的助推下,刺五加市场人气不减,热销不衰,购销两旺,大货走动顺畅,批量投交频繁,换手率增加,供需缺口继续,价格走势坚挺,居高不下,一些大用户继续在产地高价收购惜售之货。据此,市场人士认为刺五加是个有活力、有发展、有后劲的热门品种,市场经济“物以稀为贵”,后市价格继续上涨,将在2012年价位的基础上再攀一个新台阶,预测价位为:2013~2014年统货将上涨至20~30元,2015~2016年价格将继续上涨。市场经济是个变数经济,如果市场有特殊需求,价格将突破预期,不排除价格的暴涨。刺五加未来持续走高将成定局,大力发展人工栽培,时不我待,野生变家种是缓解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92-193.
[2]王惠清.《中药材产销》[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547-548.
[3]丁立威,丁乡.东北刺五加产销分析[J].特种经济动植物杂志,2011,11:25-26.
[4]丁乡.刺五加后市看好[J].中国现代中药杂志,2008,7,(10):39-40.
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