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术语学是知识技术的前提

2013-09-26 05:33邱碧华
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2期
关键词:维斯特术语概念

邱碧华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引言

在科技领域中,知识以及作为知识单位的概念日益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更好地进行知识描述和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提供了更多的启发,也加速了信息流的进程,在空间上使信息得到了扩展。就信息而言,根本问题不是存在的信息太多了,而是对信息流秩序的研究太少了[1]。

梳理知识,是在所有领域中进行规范化知识传递的基础,实际上也是在所有领域里开展合作的根本前提。梳理知识并不直接涉及知识的内容,而是与储存和管理知识密切相关。

在文献学、图书馆学、语言学、信息学等学科中,术语学和知识技术处于中心地位,这两门学科的结合构成了所谓“知识和技术的智力基础设施”[2]。尽管术语学最初是一门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相脱离的、独立发展的学科,知识技术也是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中诞生的(知识工程),但这两门学科在实践中相互补偿、吸收、适应和逐渐一体化,促使人们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术语学的发展,已经从以语言学或者符号学为导向的静态理念,发展到了以认知理论和科学理论为导向的认识阶段,更多强调动态的特色。术语学和知识技术这两个领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梳理知识的工作。通过这种工作,知识在积累过程中才可能井然有序,并且具有流动性[2]。

一 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产生的必然性

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是由概念组成的,这些概念都是依照严格确定的规则而相互联系成一个系统。主观上,概念是“思想要素”,也是“精神结构”(mentale Konstrukte),它们是主体间为了进行交流而借助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得以描述的。概念的每一种描述,都思味着某种概念的确定或者标准化;某个确定的符号或者符号复合体,也由此对应到一个与某些确定的对象客体、过程或者事实情况(事态)有关的精神结构上了。在自然的标准语言中,一个词的含义是受语境或者上下文的制约而得以标准化的。欧根·维斯特把这样由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确定的对应关系称为“是-对应关系”(Ist-Zuordnung)[3]。一个可确定界限的系统化知识领域,无论是在科学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或者技术领域,都需要标准化术语的存在。所谓的“标准化”,就是不断要在“状态”和“准则”之间进行区分,也就是要在“是-对应关系”(Ist-Zuordnung)和“应该-对应关系”(Soll-Zuordnung)之间进行区分。术语标准化的工作,不是限制人们只是做确定“什么是”(Was ist)的工作,而是它要将概念和概念系统在国家和国际水平上进行协调统一,要在命名系统中对名称进行确定。这个命名系统要代表一个特定专业学科的独立概念系统。

在术语学发展史上,存在过两种术语学研究方向:

1.基于专业学科(如:化学、医学、物理、科学技术等)的术语学研究(概念处于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地位);

2.基于语言学的术语学研究(名称处于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地位)。

这两种研究方向都有其时代局限性。术语学实践表明,二者需要相互结合。

从欧根·维斯特创立的普通术语学诞生起,就强调在国际水平上开展工作,注重国际化的理念[4]。基于这种理念,建立与具体专业领域相关,又配有多种语言的术语数据库是必然的。在术语数据库中,每一种语言都既可以作为起始语言,也可以作为目标语言。欧洲认知科学等研究成果表明,维斯特把概念作为“思想单位”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是,他的四部分词语模型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转换成一个动态的动力学概念模型,才可能更好地对概念进行描述;维斯特所强调的对概念进行“共时性”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拓展成“历时性”的研究方法,过去人们对术语静态的、只考虑暂时情况的研究,需要转变成一种“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的动态、长久的研究方法[5]。

二 维斯特概念模型的动力学转型

在基于语言学的术语学研究中,人们偏爱使用三部分词语模型,维斯特适应术语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将其发展成了四部分词语模型[3]。

20 世纪70 年代在欧洲出现的C.A.彼得里(C.A.Petri)的普通网络学理论[6],主张对现实世界中的系统和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综合。主张在信息系统中,首先要对在时空中存在的系统内的信息流进行描述、计划和组织,而先不考虑这些信息流与人类或者机器是否相关。这种理论与维斯特的普通术语学很适合,因为从实践中得来的科学概念体系,运用C.A.彼得里的普通网络学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可以描述其过程的动态特点的。

维斯特的“名称”和“含义”这两个标识,可以作为运用彼得里的普通网络学理论的载体要素。在共时性的普通术语学研究中,人们只是在一个静态的时间点上确定概念的名称,而就历时性的普通术语学研究方法而言,需要人们把对概念名称进行标准化过程,与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着的含义进行动态对应。如果在维斯特的四部分词语模型中,加上作为表示流动关系的线性箭头,这就得到了维斯特概念模型的动力学转型,过去所有静止的关系都分解成了动态的过程,这是从彼得里普通网络学理论的基本系统模型(条件/事件系统)中得到的启发。

把维斯特四部分词语模型的各部分标上数字,不违背维斯特的初衷,得到图1 所示的过程顺序:

图1 维斯特概念模型的动力学转型

区域1:某确定知识领域的可能对象客体世界;它本身只是重复描述无限宇宙的一个片段。但是在表面上,这些对象客体仅仅作为“精神结构”,在可觉察的事件里出现。

区域2:概念的世界;在其中,特征给抽象浓缩成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单位。

区域3:理想符号世界;作为概念的思想单位与之对应。

区域4:理想符号的现实世界;它给分解成若干种可能性,在技术系统中,运用人类使用的会话符号和书写符号,描述其存在的现实性。

这四部分的过程是可重复的。在现实当中,这个过程也是经常重复的,这就得到了一个受控制的概念动力学过程,它允许知识的增长和概念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实践中,概念的发展是自由的;但在此基础上,是可以为对术语进行标准化,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点的[5]。受控的概念动力学不是限制了术语学工作的开展,而是挖掘了术语学的潜力,因为静止的永久性的对应关系是不存在的。

三 术语学和知识技术的一体化

如前所述,术语学和知识技术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两个领域,但是,它们一直呈现出相互靠近和会聚的趋势。普通术语学是受具体专业制约的,术语学和知识技术一体化成一个统一和实用的体系具有其必然性。

知识库的建立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而概念若要表述得清晰,则必须通过术语的协调工作才能实现;术语是所有知识技术发展和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即使从组织变化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性上看,术语学也是规范化的知识产生、知识获取、知识代表和知识传递过程启动的前提。知识技术的每一个领域,也是和系统化术语工作的某一领域相对应的(见图2):

图2 术语学和知识技术的一体化模型

概念的建立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术语规范的知识领域,是借助专家系统获取知识的前提;

立足于概念关系系统的知识领域,其分类方法和方法论,是进行知识代表过程和理顺知识秩序的前提;

为协调术语工作而制定的国家、国际化的普遍性基本原则,是知识传递的前提。

术语学和知识技术一体化的模型不具有静态的层级关系,它创立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依赖关系。正如术语学界有一句名言所说:没有直观形象(或者观念)的概念是空泛的,没有概念的直观形象(或者观念)是盲目的。我们也可以说:没有知识技术的术语学是空泛的,而没有术语的知识技术是盲目的。

四 结语

术语学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前提。近年来,中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诞生了很多相关著作,比如冯志伟先生的《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7],以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同时,已经建立了一些基于术语的本体知识系统,利用这样的本体知识系统来控制知识工程的开发。术语标准化工作如果不为实际的知识技术服务,它就会成为豪无思义的“紧身衣”而束缚知识的发展。只有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才可能为改善人类的知识交流提供科学便捷的帮助。

笔者将在随后的几篇文章中,对当今世界术语学发展情况做一粗浅的比较性介绍,以期为了解和发展术语学理论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维斯特术语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摄影 【瑞典】安德烈亚斯·哈格维斯特
幾樣概念店
权利的游戏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维斯特洛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