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健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解放军规模迅速壮大,军队成员日益复杂的新形势,党领导军队开展了以诉苦和“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军队高层领导人推动了此次整军运动的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极大地加强了部队内部的团结,提升了部队战斗力,丰富了党的民主建军思想。
关键词:背景;新式整军运动;军队民主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38-02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式整军运动指从1947年冬到1948年夏,解放军利用战争间隙,开展的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在总结军队民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新形势、新问题,在军队民主建设方面做出的新探索。
一、人民军队民主建设的经验
党的军队建设思想,起步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军中负责了大量的军队政治工作。毛泽东总结到:“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380。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建设军队的探索,特别是在军队内部的民主建设方面。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党进行了多次军队建设尝试,特别是军队民主建设。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制定了支部建在连上、新的党代表制度和民主制度等三项措施。在民主建设上,规定: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等。这些民主措施在人民军队中被坚持下来,是人民军队战斗力形成的重要保障。由此,毛泽东认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就是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2]65。建军初期,部队成员主要是旧军队官兵、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比较复杂,单纯军事观点、绝对民主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部队建设。1929年,古田会议在分析红军内部关系时,指出:“红军都是阶级兄弟,官长应当爱护士兵,士兵应当尊重官长,纠正平均主义等错误倾向”[3]136。《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部队内部民主的主要内容及其原则,这些规定为在红军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1930年夏,红军开始了初步正规建设,这是红军由游击战向正规战的战略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开始以条令、条例治军,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制草案》、《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国工农红军纪律条例草案》、《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了红军官兵的民主权利。
2.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建设上,继续发挥军内民主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延安整风运动时,在党的领导下,军队内部也进行了整风。任弼时在《肃清部队中军阀主义倾向》的演说中,指出军阀主义存在的根源和危害,强调军阀主义对于军队优良传统的腐蚀作用。整风肃清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的影响,进一步端正了军队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提升了部队战斗力,推动了军队内部民主建设。1944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各部在局部反攻胜利之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训。1944年4月,谭政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的报告。政治整训主要以古田会议决议和谭政的报告为指针,改造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有错误的干部在连队民主大会上做检查,接受干部战士的批评,同时也启发有缺点错误的战士做自我检查。”[4]182
通过上述实践,中国共产党逐渐丰富了开展军队内部民主建设的丰富经验,为新式整军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借鉴。
二、新式整军运动的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军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军队规模迅速壮大,但兵员成分也日益复杂,使得军队自身建设面临着新问题。毛泽东认为,“整军运动,同我党正在地进行的整党运动、土地改革运动相结合”[5]1295;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10月,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在解放区深入开展。根据粟裕将军的回忆,“几百万亩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大大调动了他们生产和革命的热情。”[6]305土改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以1946年7月——10月为例,“各解放区有30万青壮年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解放战争第一年,有56万农民加入解放军”[7]96。
同时,随着解放军在各个战场连战连捷,被俘虏或主动投诚而来的国民党士兵在人民解放军中也越来越多。仅在解放战争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共俘虏国民党军官兵67.7万人,其中争取了34万余人补充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军不仅从解放区征兵,同时也重视俘虏兵的转化。1945年11月3日,毛泽东致电晋冀鲁豫军区负责人刘伯承、邓小平等,提出《对俘虏官兵的处理办法》。指出“一切俘虏官兵照中央指示原则上均收留教育,反动者监视,均不放走,仅必需时可考虑放走个别的人”[8]121,这些政策推动了被俘虏的国民党官兵向“解放战士”(指被解放军俘虏后,留下参加解放军的原国民党军队士兵)的转变。
军队规模的迅速壮大推动了全国解放进程,但也给军队自身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兵员的迅速增加给军队思想建设、民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军队新成分尤其是俘虏成分,存在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严重问题,表现为:一是对土改政策缺乏认识,甚至一些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分子,假公济私,仗势凌人,袒护地主富农家庭,阻碍土改运动的发展。二是地富子弟、国民党员、三青团员、流氓分子混入了人民军队内部。三是政治纪律观念淡薄,工作中存在不讲政策、乱打土豪、乱分浮财的现象;军队内部关系、军民关系受到影响。鉴于这种实际,一场整军运动势在必行。
三、新式整军运动的实施
鉴于上述实际,解放军各部队陆续开展了整军运动。而全军意义上的新式整军运动,集中于1947年冬到1948年夏,以诉苦和“三查”为主要内容。
1.诉苦运动
关于诉苦运动的内涵,我们可以借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军队高层领导人的论述进行理解。彭德怀是新式整军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者,根据他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关于新式整军运动的回忆:诉苦,即“发动解放军指战员诉说各自在封建剥削下的血泪史”,“使大家形成同仇敌忾的阶级感情”[9]259。在新式整军运动中,毛泽东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非常重视用诉苦的方法教育部队。1947年9月7日,朱德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强调:军队一定要进行诉苦教育,这是政治教育中的群众路线。1947年9月28日,毛泽东批转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诉苦教育的经验报告,并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以揭发封建压迫为主;发动干部诉苦;部队诉苦与地方诉苦相结合;发动富农出身的干部揭发反动社会制度的没落与黑暗,使群众知道封建阶级的本质及没落的前途等。1948年1月,周恩来在西北野战军整军总结扩大会议上说,“以诉苦启发阶级觉悟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不但反对封建可以如此,反帝反蒋政权亦可如此”[7]98。
2.“三查”运动
三查,即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通过查阶级,查出了一些隐藏在人民解放军中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根据彭德怀的表述,是“在坦白从宽的政策感召下,说出了他们的罪恶阴谋。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警惕”[9]259。而查工作、查斗志,也都问一个“为什么”。通过“三查”,发现有的官兵工作好,表现勇敢,有的则不然,这“多数是由于阶级觉悟不高,也有的是由于缺乏经验”[9]259。这样在客观分析官兵思想、斗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和教育,通过“官教兵,兵教官,兵帮兵”,真正实现官兵互助。
3.民主推选干部
新式整军运动中,相应地开展了军队内部的民主建设,主要是民主推选干部和士兵委员会建设。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推进,连、排、班长等初级指挥员越来越短缺。在新式整军运动中,通过民主推选和组织批准的方法解决了干部短缺问题。被推选干部的条件是:阶级觉悟、长处短处、指挥能力,由基层士兵进行民主推选。事实证明,“被推选出的干部,多数是对的;而上级机关原先内定的一些干部,有些是不好的,而且还有坏人”[9]259。同时,在新式整军运动中,也进行了士兵委员会建设。1948年1月28日,毛泽东批转邓子恢关于渤海整军经验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渤海整军通过民主检讨,在各连队成立士兵委员会,发动战士对干部与党员进行批评与检查,战士阶级觉悟和积极性极高”[10]381。随着新式整军运动的开展,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了名为《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的党内指示。这份指示提出“通过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他认为“应当使士兵在必要时,有从士兵群众中推选他们相信的下级干部候选人员、以待上级委任的权利” [10]381。
上述新式整军运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战争形势下,对部队内在秩序的规范和战斗潜力的挖掘。而这场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军队三大民主的内涵,是对民主建军的进一步探索。在人民军队建设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粟裕.粟裕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7.
[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