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这个深沉的话题……

2013-09-25 12:32木子
中国储运 2013年6期
关键词:建国供应链制造业

文/木子

中小企业的生存,是一个深沉的话题,因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比例高达99.6%,它的生存状况关乎国计民生。所以,本文谈论中小企业生存,是盼望给它们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在公开透明、无歧视、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坚冰之下求生存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2%,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出口额也占到全国出口的68%。

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新老问题夹击的局面,不仅存在融资难、政策滞后,还要面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更要面对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等新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全球产业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密集型劳动力产业正在向中国周边国家转移,我们拥有大量低廉劳动力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在不断削弱,所有这些都会让欧美跨国公司重新审视把制造业继续放在中国的商业价值。

中国企业面临着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赵曙明举例说:“过去中国是耐克全球制造业基地,生产40%的耐克鞋。2010年后越南成为耐克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耐克无疑是众多跨国制造业企业在华策略的一个缩影,那些低端中小制造企业深感危机已来临,尤其是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外包制造企业势必首当其冲,将会受到严重打击,产业会大幅萎缩。

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有人比喻其就如同被压在冰层之下,如何突破冰层呼吸到新鲜空气,不仅是这些企业面临的一场生死之战,更是中国经济在转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发展到现在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企业转型升级遇到了难处,而且矛盾不断积累。”在他看来,今天的市场化改革能否使企业拥有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能否有利于企业竞争、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市场化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决定企业的命运。

回想中国入世的前前后后,霍建国不禁感慨万分。入世谈判,实际上对内就是市场经济改革,包括经济主体,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重新界定。入世谈判就是讲规则,在规则的指导下,中国摸索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国企改革、企业和政府要脱钩、人民币汇率实施并轨、不搞双轨制、财税金融从政府下属机构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些独立的商业银行。这些做法,符合市场经济。而恰恰是这些做法,改变了当年中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形成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市场。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当中,国企、外企、民营充分竞争,促使入世后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十年后的今天,当年入世的基本规则离我们渐行渐远,在霍建国看来,对于企业发展来讲,我们有一些方面甚至不如当年做的好。创造一个公开透明、无歧视、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今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因为企业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自然会健康发展。霍建国说:“我们必须基于此进一步明确我国下一步经济改革的方向。”

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应该是对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生存质量的重新思考,是在发展中积极协调企业需求与市场环境的可持续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这些思考之上对于发展方式的修正和改进。

就中国而言,在企业进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急需重新激活的是中国原有市场经济所蕴藏的那些最基本的市场准则。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建言说:“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加快政府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改变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的状况。现在政府部门制订了相当多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企业往往还不知道,这说明政府的工作还有漏洞。”在他看来,由于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大多数,其中不少企业又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他们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新。企业的经营范围又常常跨界,很容易与现行政府条线管理的体制发生摩擦和碰撞。

智慧者生存之道

面对支撑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给予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但是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可以更直接地这样表达:发展是可以更具智慧的。

对以外向型经济出口为主的企业而言,霍建国建言,中国的制造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制造的中心转移到满足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上来,贴近消费者,生产本地化、个性化的产品。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三维打印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研究本土市场,开发和制造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他看来,唯有如此,中国的制造业才不会在新工业革命中又一次被欧美抛在后面。

霍建国院长建议,中小企业一定要从探讨新型商业模式和在新技术手段的利用上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因为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的运营过程当中,不分企业大与小。

新模式所带来的供应链的变化或许让很多人措手不及,从厂商、分销商到消费者这种传统的供应链不断被改写,供应链已被缩短,直接从厂商到了消费者手里。这一趋势在金融危机后被大量的复制,比如苏宁电器,从之前的实体店销售到了今天的苏宁易购网上商城。“厂家直接把产品分拨到消费者手里,节省掉了人员、房租、信息损耗等众多的成本,甚至包括税收,这都将引起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变化。”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说。

香港著名的企业家冯国经这样的企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他的贸易公司,没有一家工厂,没有一个工人,却年出口100亿美元的服装。因为他做到了在巴基斯坦采购棉花,在中国大陆织布,在日本买纽扣,在巴西生产,到香港包装,最后出口欧美。

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改变与被改变,重塑与被重塑。到底谁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的推手呢?正是新一代的企业家、新一代的服务化理念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

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中小企业的未来如何,怎样加快推进广大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可回避依托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智能化、数字化来实现新模式的创新。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要主动顺应潮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

基于模式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对于未来,那些以产品型的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出以品牌质量、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也就是所谓的新的竞争力。霍建国说,“微笑曲线上游是研发,下游是品牌、服务。而对于目前中国的状况更适合快速走向下游。”“站在现有制造业出口第一的位置上。只要我们加强配套服务,加强供应链,加强下游的仓储、批发、零售、品牌技术的服务,我们就有可能真正巩固住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这一点与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的看法不谋而合。王新奎说:“全球金融危机后,微观基础空前活跃,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趋势越发明显。”在他看来,这个重构的趋势第一个表现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附加于产品之前的物流、品牌等一系列内容显得越发的重要。

中小企业也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比如融资难问题,这个体制性障碍令企业很无奈。虽然政府和金融界都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客观讲,这种局面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超过90%以上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急需的贷款。当然,并不是银行不想贷,而是不敢贷。因此,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

猜你喜欢
建国供应链制造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建国通宝”钱考辨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