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群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卫生院中医科,贵州 遵义563112)
笔者针药并用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中医科住院患者。男24例、女36例,年龄13~70岁,病程最长的1月、最短2天。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23±2.52)岁,平均病程5.26天。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56±3.06)岁,平均病程5.32天。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均符合神经病学第三版中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诊断的标准[1]。表现为同侧眼裂增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部分患者有同侧乳突耳区疼痛,偏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排除脑血管病,脑肿瘤及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并发的面神经麻痹。
两组均用针刺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主穴取风驰、医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配穴取迎香、承浆、四白、攒竹、足三里,每次选6~7穴,针刺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其间行针1~2次,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同时用大秦艽汤合牵正散(秦艽15g,炙甘草6g,川芎10g,当归10g,羌活10g,防风10g,黄芩10g,生石膏30g,白芷10g,炒白术12g,生地10g,熟地10g,茯苓10g,全蝎10g,僵蚕10g,白附子5g),舌淡苔白去黄芩、石膏、生地加生姜,舌淡苔黄腻加枳实、鸡内金。水煎服,1日2次,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双侧额纹及鼻唇沟恢复对称,眼脸闭合正常,说话时口角不歪斜,面容正常,面肌运动良好。好转;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眼睑闭合不完全,说话时口角略有歪斜,面肌运动基本恢复。无效:病情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 例(%)
本病属中医“面瘫”范畴,由正气亏虚、营血虚弱、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趁虚而入面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面部经络阻滞而致[3]。针刺可改善气血不和,疏通面部经络,加速面部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大秦艽汤合牵正散祛风通络,养血活血,熄风止痉。药理研究证实,秦艽主要含有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等,有抗炎、镇痛、解热、利尿、抗过敏性休克、抗组胺、降压、升糖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痛、抗病毒,以及提高免疫功能作用;羌活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休克,扩张血管等作用;白芷含有挥发油、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等,有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等作用;细辛主含挥发油,有镇痛、解热、抑菌、抗炎、镇咳、抗组胺、抗变态反应及局麻等作用;白术中主含有白术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甘草中主含有甘草酸、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有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镇静、保肝、解毒、抗炎、抗病毒等;当归含有当归多糖、阿魏酸钠能增强免疫功能,有镇静、镇痛、抗炎、抗缺氧、抗菌等作用;芍药含有芍药总苷和芍药苷,有抗炎、免疫调节、镇静、抗惊厥、解热、解痙、保肝、扩张血管、耐缺氧、降温等作用;茯苓主要含乙酰茯苓酸、茯苓酸等,有镇静、抗溃疡、保肝等作用;黄芩主要含有黄芩苷元、黄芩苷等,有抗炎、抗菌、镇静、降压、降血脂、保肝、利胆、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抗肿瘤作用;生地主要含有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主要有降压、抗炎、镇静、利尿、降血糖、保肝等作用。针药合用,使病邪得去,正气得复,经脉得养而疾病愈。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