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军1,郭 丹2
影响大学生生态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石宝军,郭 丹
(1.衡水学院生态文化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2.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130)
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大学的育人成效。大学生的消费多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并呈消费活动逐渐增加的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其生态文化意识,文章意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消费观,为构建科学、合理、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奠定基础,为大学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生态文化消费;合理消费;消费意识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文化引领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消费状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消费观念日益更新,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态文化观念和生态文明进程的发展变化。
此次大学生生态文化消费状况的调研对象主体为衡水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和河北工业大学在校研究生。具体调查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展开,其中,共发放500份纸质问卷,收回433份,有效问卷398份;电子问卷收到200份,有效问卷180份。合计收到578份,有效率为82.6 %。
1. 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男生195人,占33.7 %;女生383人,占66.3 %,男女比例为1︰2。由于女生的消费行为多样,调查中占大多数。年级从大一至研究生都有涉及,但大一、大三和研究生的调查人数居多,各占30 %,大二和大四的人数相对偏少,仅占5 %。专业设置分为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和其他,其中理工类占46.7 %,文史类占33.4 %,艺术类和其他专业只占一小部分。
大部分学生的月消费处于中等水平,即300~800元之间,而300元以下和800元以上的学生只占很小比例。统计数据显示75.8 %的学生消费资金来源完全靠家庭供给,其中8.5 %的学生在家庭提供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奖学金、勤工俭学或其他方式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有1.9 %和7.8 %的学生完全由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来支撑自己的日常消费支出。
总之,多数大学生主要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随着年级的增高,消费支出项目增多。反映出大学是一个与社会互通互融的开放性环境,学生消费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2. 生态文化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整体消费的倾向。如今,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消费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消费外,也包括娱乐、社交等消费支出,既在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精神层面的消费,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对于学生饮食来讲,83.4 %的人以一日三餐为主,极个别同学仅吃零食或吃水果,许多学生将零食、水果或其他食品作为一日三餐的补充。由于大部分学校食堂为同学们提供公共餐具,因此,53.1 %的同学选择这种饮食方式,不到一半的同学则选择自带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这既反映了学生本身的特点,也透视出了当前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即学生为了寻求便捷的生活方式,避免自带餐具,但又迫于生活中各种污染的压力,不得不注重饮食方式,更加强调健康饮食,由垃圾食品消费转向绿色食品消费,生态消费意识逐渐加强。
温饱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日常交通与沟通方式的行为分类也反映出了学生的一个实际消费状况。由于衡水学院和河北工业大学所在地理位置的差异,交通方式前者选择步行较多,后者则更多地选择乘公交车出行,见表1。这一现状表明大部分同学没有打车出行的习惯,一是受自身经济条件限制,二是受思想教育影响。随着教育体系的现实性越来越强,传输到学生思想中的环保意识是很明显的,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更加环保、绿色、健康的交通方式。
表1 学生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比例分配情况 %
信息日益发展的今天,手机、网络已遍布整个校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许多同学拥有笔记本电脑,即使自己没有电脑,学校为学生安排的公共网络也足以满足其基本沟通需求。因此,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拥有多种选择,如表1所列,打电话和上网聊天的同学占了近70 %,发短信的占15 %强,选择发邮件的只有寥寥几人,还有14.6 %的学生兼用多种沟通方式。
再看学生的网络消费。从消费内容所占比例来看,聊天人数占到1/4左右,学习和听歌或看电影的人数相当,各占到了1/5,通过网络来打游戏和看新闻的同学为数不多,其他则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兼顾另外几项。除了网络消费之外,学生的其他精神娱乐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诸如去影院看电影、去KTV、课余时间打球等,这些填充了学生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充实了其精神生活。其中选择影视、KTV和打球的人数各占到了27.2 %、6.1 %和21.3 %,39.4 %的人选择其他娱乐项目,另有少数人多项都有参与。由此看,学生娱乐消费涉及的范围并不广泛,打球这一可以锻炼身体的娱乐行为所占比例并不大。
大学生参与的健身方式多种多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1 %的学生进行自己锻炼,11.9 %和3.8 %的学生选择运用公共器材和去健身房进行锻炼。说明不同的经济基础支撑着不同的锻炼方式,不同的思想觉悟指导着不同的健身途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锻炼,主要原因是经济可行,注重环保和生态消费。
再看社交消费渠道,大多数同学以聚会花销为主,占60.2 %,体现了大学的群体、集体和开放意识,多把聚会作为交流人生、探讨学习和开始认识社会的主要沟通渠道。
当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有各项消费开支都理应为其学习服务,并与学习共同构成学生生活的全部内容。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学生学习不仅仅靠课堂,靠读书看报来获取知识,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表现出很强烈的时代感。
从调查看,80 %左右的学生是通过上网和读书获得知识的,读报刊的同学少之又少,反映了目前在校生的真实状况。对于教学方式的选取,将近半数的同学还是倾向于课堂教学,其次是自学,而网络或其他方式的教学并不受欢迎。这与知识的获取途径恰好是相反的,反映出的是学生受多年来教学模式的束缚,更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课堂授课学习方式。
3. 生态文化消费意识分析
消费行为受消费意识支配,但又反作用于消费意识,二者相互反应,不可分割。具体分析其消费意识所处层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多数来自于农村或家庭困难的同学对待消费的态度是能省则省,在受调查的578个同学中占到了33.9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学生秉承计划消费的理念,占50.5 %;只有11.2 %的学生消费毫不顾虑、想花就花;另有2名同学在计划消费的前提下坚持能省则省。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消费并非漫无目的,多少都有一定的规划,既考虑到了家庭的实际,又有自己的消费立场,这具体体现在生态文化消费中,是一种生态意识消费。当被问及消费有余额时,73.4 %的学生选择积累起来,15.9 %和2.9 %的学生选择存入银行和用于投资,只有7.3 %的学生选择将余额立即花掉,缺乏理财观念,非理性消费意识浓厚。
一般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日常消费多靠家庭支持,但又受周围环境影响,诸多的诱惑促使他们产生无限的消费欲望。因而,大学生就成为需求过多与资金缺乏的矛盾统一体。从调查中发现,48.6 %的人对平时购物更注重质量,65.7 %的人对服装的要求侧重于实用,虽然他们也想赶时髦,但大部分学生在欲望无限的条件下更加务实与理性,试图平衡两者之间矛盾,力求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满足更多可行性需求。
55.2 %所崇尚的消费倾向为经济实惠,单纯追求高标准的学生仅占1.9 %,两者兼顾的占40.7 %,个别同学对自己的消费倾向尚不清楚。这表明“经济实惠”是同学们的主流消费倾向,有条件的同学在衡量消费产品经济实惠的同时会考虑高标准的需求,也符合学生追求时尚与务实的特征。
大学生活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学习之余的旅游,这又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一笔小开支。调查结果中有45.8 %的人注重旅游地点的景色是否优美,向往自然,愿与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处的热情更高。而24.2 %和10.1 %的人更注重文化底蕴和娱乐设施,认为旅游的重点在于能否获得思想的洗礼和知识的积淀,有的则是考虑玩得尽不尽兴,表现出不同的意识追求。
4. 消费状况调查小结
消费意识作为消费行为的精神支柱,引导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向。生态消费意识表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反过来,生态消费行为又作用并产生于意识形态之中。从大学生各种消费行为和不同层面消费意识的调研不难看出,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为盲目化,不到1/4的学生消费行为趋于科学化,仅1/5左右的人选择生态化消费。
1. 家庭与学校背景因素分析
家庭是子女的启蒙教育场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其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消费习惯的遗传性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性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识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每个家庭所处社会阶层、职业性质、教育程度等的不同,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自然会有所差异,这些客观条件必然影响到下一代的文化消费观,消费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后代子女。
家庭条件富裕的大学生,受家庭影响保持一贯的高消费水平,与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相比,具有某种优越感,但这在满足其消费需求的同时,易导致其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环境,产生不健康消费趋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作为承担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特殊机构,在向大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其科学生活、生态消费也是其主要职责所在。学校在整个社会体系下扮演着德育教育的主导者的角色,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消费价值理念。相关教育措施的缺失或不到位,都会导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盲目化倾向。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思想深度进行转换,引领其逐步走上科学、生态化的消费道路,全面提高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2.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较特殊的一部分人,思想意识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追求个性与差异。开放式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全方位与社会接触,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需要大学生自己认真斟酌以及社会各界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盲目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社会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大环境。有些大学生会受西方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在有限的生命中应该充分享受生活,贪图物质享乐。正所谓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染缸,可以将大学生锻造得更加独立、越来越适应社会,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产生各种消极影响。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和迅速转型时期,极易被外界因素干扰,例如90后追随的非主流元素不为大众所接受,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当前大学生的行为走向。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消费群,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却拥有无限的消费欲望,加之某些奢侈浪费、追求名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很容易使学生随波逐流,造成人格扭曲,甚至会做出丧失人格的、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注需提上日程,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进而规范其日常消费行为,扭转盲目消费意识,逐渐回归自然,使消费内容生态化。
3. 个人主观因素分析
除去外界环境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外,个人主观消费意识在其文化消费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大部分学生都远离父母,在校上课学习大多也是集体授课,所作所为主要靠自己做决定,个人主观文化消费倾向是大学生能否把持住自我、经受住诱惑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中很多是从上大学才开始独立消费的,消费行为并不成熟,往往易受周围同学文化消费的影响,有的甚至购买昂贵商品,表现出严重的非理性消费。这不仅仅是一种从众行为,更透露出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见别人拥有比自己好的东西时,会不自觉感到羡慕,于是想方设法去跟风,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向同学炫耀,以此提升在同学中的地位。尤其是校园内外各种宣传、促销活动盛行,受其“循序渐进”的诱导,大学生很容易发生动摇,原本没有的消费计划却在“被鼓动下”冲动消费。
盲目、冲动的文化消费行为并非偶然现象,而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与其自身年龄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需要他们在接触社会中不断学习,逐渐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指导文化消费,以有计划、有步骤的消费模式规范文化消费,使自己的消费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不与社会脱节,逐步实现科学消费及与自然保持同步的生态文化消费。
1. 重视家庭引导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先导作用,所谓耳濡目染,家长的消费行为会有意无意灌输到孩子的思维理念中,是孩子以后独立消费效仿的对象。所以,家长应以身作则,注意自己平时的文化消费行为,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以引导其文化消费步入正轨,正确主动消费,不盲目跟风。
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性支出的主要承担者,应该对孩子的文化消费适当控制,遏制其无节制盲目消费生活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合理化,对其身心成长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加强学校教育力度
在日益素质化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态文化教育力度,在提倡勤俭节约的同时,又倡导与自然文化的融合。
然而,单纯的说教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并不大,很多学生会当耳旁风,难有具体效果。学校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在校园营造科学消费、生态消费的良好舆论氛围,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理性的行为方式。
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特点,合理消费教育也应借助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式是开设生态文化消费相关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生态文化消费观念、生态文化消费习惯、消费者技巧技能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与使用等,以提高大学生对盲目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并适时举办系列生态文化消费知识专题讲座、开展多种有益的生态文化消费教育活动,使生态文化思想深入人心,摈弃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培养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学会如何消费及合理安排日常收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 完善社会导向机制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为确保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合理的文化消费方式,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消费风气,弘扬文明消费观念,将适度的文化消费理念落实到社会每个角落,减少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
社会对大学生保护制度的缺失是导致其文化消费行为盲目化的一个诱因。因此,对社会而言,要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公共信息资源向大学生传播各种消费知识及相关案例,使其切身体会到文化消费与自己、与家庭的紧密关系,形成关爱大学生的有效机制。
4. 提高自身生态文化消费意识
身为一名大学生,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应该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通过学习来扩展视野,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生态文化消费意识,追崇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观决定消费观的价值取向,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注意充分发挥社会和大学的教育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学生个人更应注意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消费观,积极倡导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向上的生态文化消费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青春活力,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 王祥,谷月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中国商贸,2009(7):217-218.
[2] 田长生.我国大学生消费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1(16):38-39.
[3] 杨盛菁.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倾向的调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3):112-114.
[4] 陈莹婷.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97-98.
[5] 林运清.大学校园消费文化的特点及对策[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72174.
[6] 邱双成,崔华华.高校回族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研[J].消费经济,2012(4):19-21.
[7] 丁国昌.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10-11.
[8] 褚宝良,马博林,马倩影.“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J].中国经贸导刊,2010(9):97.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ulture Consump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SHI Bao-junGUO Dan
(1.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Cultur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aily consumption behaviors reflect, to some degre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th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Their consumption is constrained by family financial conditions and have a tendency to more various consumption activities. Their consumption behaviors also reflect their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uide students to acquire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consumption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reasonabl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mode and to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colleg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ulture consumption; reasonable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consciousness
10.3969/j.issn.1673-2065.2013.06.029
G645.5
A
1673-2065(2013)06-0108-04
2013-1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840035)
石宝军(1961-),男,河北枣强人,衡水学院生态文化研究所教授,管理学博士;郭 丹(1987-),女,河北深州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