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祎淼
“我国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等一批化工新材料的产能已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流程打不通,产品质量不稳定。提升创新实力已成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当务之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与中国石化联合会近日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化工新材料发展交流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润生对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表示担忧。
李润生表示,当前是石油和化工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化工新材料作为化工行业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既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更是传统石化行业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发、设计、生产、应用体系,开发出十几个门类的数千种产品,建成多套示范装置,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中,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有机氟、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目前,有机氟硅材料自给率超过80%,生物基化工新材料超过90%。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间位芳纶等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化工新材料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将是未来化工新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李润生看来,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通用产品产能扩张过快,同质化、复制化、低端化的问题突出。以有机硅行业为例,2012年国内单体产能220万吨,产量130万吨,装置开工率在55%左右,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据统计,目前在建、拟建能力约24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将严重影响和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而硅橡胶、硅树脂等高端硅聚合物产品,由于国内企业还没有完全掌握改性、加工、新型添加等先进技术,目前仍需大量进口。
二是技术创新实力不强,研发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研发投入不够,应用技术及其加工装备落后,系统集成配套能力差;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原始创新较少,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以碳纤维为例,“十五”结束时,国内企业数量不到10家,产能不到400吨,实际产量30~40吨。“十一五”末,企业数量超过20家,产能数千吨,装置规模仍集中在千吨和百吨级,由于技术不成熟,许多装置不能正常开车或处于停产状态。尽管如此,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减,近两年有多套装置先后建成。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生产流程打不通,产品质量不稳定,虽然碳纤维市场前景看好,但一些企业不得不退出碳纤维行业。
三是国家相关政策配套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加剧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当前部分化工新材料产品还是主要以跟踪和仿制为主,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格局没有大的改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大飞机、现代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工程建设,更是为化工新材料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李润生认为,如何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利用经济增速回落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是化工新材料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此,他建议,化工新材料产业一定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期,加强产、学、研、政的协同与融合,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低端产品的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大企业集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行业向一体化、规模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加快化工新材料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特色突出、布局科学、管理先进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做好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工作,为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快改性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降低化工新材料的使用成本;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范围拓展,满足下游多元化需求;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推动市场潜力巨大、可填补国内空白的化工新材料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完善人才培养战略和激励机制,建立面向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做好人才的使用工作;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
加强产业政策配套与信息导向的科学性。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要求,建立和完善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加强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的衔接配合。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发布重点新材料产品指导目录,实施新材料产业重大工程。推进化工新材料行业组织建设,把握行业运行状态,客观分析,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建立客观的信息导向和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