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语“天翻地覆”研究

2013-09-22 03:05刘中博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变体例句形容

刘中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言在使用上越来越时代化,并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新的意义。四字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领域里独特的话语表现形式历经千年发展而经久不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且出现频率极高。

四字语从其产生来看是属于熟语的一种,它开始出现时往往蕴含着一个小故事,经过发展逐渐定型化而成为熟语,从而完成了其作为一种语言单位的转变。

四字语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从外在形式看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是指四字语的四音节化,也就是四字格。从韵律考察多为二二式韵律形式,如“饮鸩止渴”、“望洋兴叹”等。从意义方面看四字语既具有书面化色彩又有雅言化的特性,因为这与四字语广泛的题材来源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语源与基本语意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它的意思是:①形容变化巨大。②形容秩序极为混乱,闹得很凶。在“天翻地覆”里,“天”和“地”是名词性的,“翻”和“覆”是动词性的。“天翻”和“地覆”是两个主谓结构词语并列组合的结果,是二二式中联合式的形式。如果在句子中其可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形容变化大,但是将“天翻地覆”前后倒置,我们会发现得到一个新的四字语即“地覆天翻”,在这里我们姑且把它算作是“天翻地覆”的一个变形。通过查询得知它和“天翻地覆”的出处是一致的,但是“地覆天翻”仍然保持着主谓短语的构型形式,也是联合式的结构,如下表:

主谓结构联合式作谓语作定语,状语,补语天翻地覆√√√√地覆天翻√√√√

二、 变化发展历程

一个成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形式和意义上不断发生变化的,四字语“天翻地覆”也是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变化情况。

1.首先从其语源看,见下例句: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

在此句中,“天翻地覆”的原始意义就是“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其日后的发展中意义大体是按照其原始意义发展的,但也不乏在原始意义基础上的一些变化。这里四字语“天翻地覆”是联合式的,标准的二二式韵律,可构成定语。

2.到了宋代,见下例句:

老子是个占便宜、不肯担当做事底人,自守在里,看你外面[天翻地覆],都不管,此岂不是少恩?道夫曰:若柳下惠之不恭,莫亦至然君也。

(北宋语录《朱子语类》)

在这个例子中,“天翻地覆”被用来指人,指其在外所作所为的状况,闹得很凶。

3.到了明代,见下例句:

郎道:“我倒为你,你自家越加不理着。这是甚么时候?这如今正在[天翻地覆],鬼哭神愁,你要些甚么东西,怎么再不开口?”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天翻地覆”语意是指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原来情形相反。“天翻地覆”有时作为一个独立成分出现,有时也可将其作为一个插入语插入到全句中,起到烘托整体效果的作用。

4.到了清代,见下例句:

是江西民众风尚十分柔弱,看见所在的一些地方陷于敌手,便以为是[天翻地覆],不再有反正的思想,不等敌军的胁迫,便甘心去助长敌人,并想弄个师长元帅当当。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清代小说里的“天翻地覆”的用法,形容秩序极为混乱、闹得很凶在这里用得颇多。这与当时现实社会是相联系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字语的用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5.到了中华民国,见下例句:

到了夜间,忽闻前营人声鼎沸,大呼“捉拿刺客”。顷刻间闹得[天翻地覆],侍候术赤的人都奔了出去,捉拿刺客,不来照顾术赤。

(中华民国·许慕羲《元代宫廷艳史》)

民国词语里的“天翻地覆”延续了清代的用法,这和民国作为乱世,人民生活苦难不堪是有很大关系的。

可见,从宋代到民国,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变化,四字语“天翻地覆”的语义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当我们阅读宋、明小说时,“天翻地覆”用法多为形容变化极其巨大;当我们阅读清代和民国的小说时“天翻地覆”的用法多为形容秩序的混乱。可见,一个词语从形成到发展变化是与一个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三、变形形式及变体形式

1.“天翻地覆”的变形形式“地覆天翻”

(1) “地覆天翻”的古代用法举例:

头儿一捻,那温老虎猛然间发起威来,跳又跳,叫又叫,张牙弄爪,[地覆天翻],一跳就跳在朝元阁上,再有那个敢惹他罢。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2) “地覆翻天”的当代用法举例: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地覆天翻]前所未有,各种新现象、新变化、新发展、新局面、新矛盾所形成的。

(1994年报刊精选)

通过“地覆翻天”古今用法的举例我们发现:它延续了“天翻地覆”的传统用法——形容变化巨大、形容秩序极其混乱。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地覆天翻”和“翻天覆地”的构型形态是相同的,它们的结构类型和所充当的成分也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二者在说话中的顺序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地覆翻天”看作是“天翻地覆”的一个变形形式。

2.“天翻地覆”的变体形式“翻天覆地”

“翻天覆地”作为“天翻地覆”的变体形式其结果特征二者是有明显不同的。

什么叫“翻天覆地”?古人认为天是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地上的,所谓“天圆地方”“天覆地载”。把覆着的天翻过去,就叫“翻天”;把地来个底朝天,就叫“覆地”。“翻天覆地”是由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组成的四字成语。动宾短语的中心是动词,因此,这个成语是动词性的,这与“翻江倒海”等成语的性质有明显不同。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事情闹得很凶。出处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时,一屋子人,拉这个,扯那个,正闹得翻天覆地。”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形容社会变化很大。这里“翻天覆地”和“天翻地覆”、“地覆翻天”的用法都是不同的,所充当的成分也是不一样的。如下表:

联合式主谓式动宾式作谓语作定语作宾语作状语,补语翻天覆地√√√√天翻地覆√√√√√地覆翻天√√√√√

火光万道,正在炎威猛烈之处,西门上白毛道长狠是一声呼,只见[翻天覆地]的雨倒将下来。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在变体“翻天覆地”的语料中我们发现虽然语料主要出处在清代,但在明代的古典小说中对其也有涉及。并且与前者不同的是:“翻天覆地”还出现在了经文典籍之中。在这里“翻天覆地”的用法主要沿用了和“天翻地覆”用法基本相一致的含义,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形容闹得很凶。“翻天覆地”并不只是单一存在的,它也有其自身的变形形式即“覆地翻天”,“覆地翻天”的用法大致和“翻天覆地”相同,但也有差别。“覆地翻天”可以比喻发生极大的事情,也可以比喻亡国。请看以下事例:

那一边使一个浪滚陆地的势儿,杀得他尘土茫茫归大海。真个是拨开[覆地翻天]手,要斩兴波作浪邪。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覆地翻天”在上述事例中基本使用了发生极大的事情这一语义,可以说其发生的程度深。

无论是四字语“天翻地覆”还是其变体“翻天覆地”,它们在当代的用法同样值得我们考察,下面将着重探讨其在当代文献或小说中的用法。

(1)“天翻地覆”的当代用法举例:

快我就击败所有对手,走入了高原的视野。很快,我们就陷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热恋”。记不得是谁“勾引”的谁,也说不清我们是怎么走到一起。

(《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唐纳荷: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进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吗?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2)“翻天覆地”的当代用法举例:

被大地槽分隔开的。到距今约2.8亿年的石炭纪末期以后,经过[翻天覆地]的地壳运动,大地槽演变成山脉,然后又几乎被风化侵蚀所夷平。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从以上当代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天翻地覆”还是“翻天覆地”,它们的词语意义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结构类型的差异。这对于今后的四字语用法研究中可谓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分支领域。

通过对前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天翻地覆”和“翻天覆地”是互为变体的四字语。它们各自都有其变形形式即“地覆天翻”和“覆地翻天”。但是二者虽互为变体,我们却不能把其归纳为一个四字短语,应当看到二者是两个不同的四字语。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是从其结构类型和所充当的句义成分确定的。同时,二者的语源出处及内部语言含义也有不同,因此当我们论述这两个四字语时不可以将其完全等同起来,应分别论述。

四、 结语

四字语是中华语言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某一四字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伟大魅力。每一个四字语其形成、发展、变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单一四字语来看是不完全沿用某一固定含义的。这充分显示和证明了四字语的语言含义发展变化是同时代背景相关的。四字语研究作为语言学论文的分支其扩展领域和文化内涵,待从事语言学和现代汉语教学的人们不断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变体例句形容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你会形容吗
一干二净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