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快递业务完全开放后的竞争问题与市场机会分析

2013-09-21 02:45王正勇李万青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对外经贸实务 2013年1期
关键词:业务量物流企业

■ 王正勇 李万青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2012年5月25日,国家邮政局发布《关于对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和优比速包裹运送(广东)有限公司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核情况的公示》,随后国际快递两大巨头联邦快递(FedEx)和联合包裹(UPS)获得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牌照。联邦快递拟在北京顺义区建立基地,在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大连、郑州、成都开展国内快递业务;而UPS则以广州白云区为基地,拟在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和西安五地经营国内快递业务。两大巨头国内快递业务牌照的获得,标志着国内最后一道物流保护壁垒被撤除,国内快递业务完全对外资开放,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站在相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可以肯定,国内快递市场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竞争和机遇一样处处存在,国内快递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到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一、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快递业务的历程回顾

快递业是上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的行业。200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快递业定义是:快速收集、运输、递送文件、印刷品、包裹和其他物品,同时全过程跟踪这些物品并对其保持控制、提供相关服务。我国国家邮政EMS于1980年7月15日开始提供快递服务,1993年诞生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市场板块和三个市场主体。三个市场板块包括国际快递、国内快递和同城快递,三个市场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我国一直对外资快递进入国内快递业务进行严格的限制,甚至于2009年颁布的新邮政法对民营快递企业法律地位得到肯定的情况下,第五十一条规定还限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快递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甚至互不干涉的局面:外资快递垄断了80%以上的国际业务,民营快递分割了近半的国内市场业务,现行法律框架下仅有国有背景的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成为惟一一家纵横三大市场的服务提供商。

国内快递业务是指从收寄到投递的全过程均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快递业务。外资企业染指国内快递业务是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1979年6月,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OCS)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签订了中国第一个快件代理协议,随后 DHL、TNT、FedEx 和UPS相继与之达成快递代理协议,这是所有跨国快递公司进入中国的惟一通道。1986年,中国第一部邮政法明确了邮政专营的范围,为中国的国际快递业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法律空间,但也为以后快递业的纷争埋下伏笔。外资企业受法律的制约和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进入中国国内速递业务市场,但试水国内市场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2004年5月10日敦豪宣布正式推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2005年7月联合包裹公司宣布开展以2公斤以上为主的国内包裹快件业务。联邦快递在2007年通过并购国内快递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内快递市场。2009年,中外运敦豪收购了全宜快递、中外运速递和金果三家公司的100%股权,整合后开展中国国内快递业务。

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从2002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超过50%,从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华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2005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华独资经营国内快递业务。2005年12月,我国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宣布开放国内物流市场股权,仅仅4天后,TNT单方面结束与中外运15年的合作期,收购了国内最大公路零担货运物流公司华宇集团,与中国超马赫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TNT国际快递公司,推出特许加盟计划。几乎同时,UPS与联邦快递向邮政部门递交了经营国内业务的申请。

二、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一)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快递需求旺盛

快递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调整增长,有专家测算出GDP与快递市场规模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3,如果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十一五”年均增长8%以上的目标,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将达到24%以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的成熟为快递业的发展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图1所示簇状条形图,2007年正是中国电子商务加速的一年)。

图1 2002-201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情况 (单位:万件)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民在线购物交易额达7849.3亿元,比2010年增长66%。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年度数据表明,2011年市场交易规模达7万亿元,同比增长46.4%。摩根士丹利预计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比2010年增加75%。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全国快件日业务量超过1600万件,70%以上的网购必须依靠快递来完成。仅淘宝网一家就有10多家大型专业快递企业来满足其递送服务的需要。

(二)快递企业数量巨大,产业集中度较高

自1993年民营申通、圆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开始经营快递业务以来,由于门槛较低,快递企业每年以几何级的数量增长。我国快递业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服务业之一,市场规模排名世界第三位,和无数快递企业的运作无不关系。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收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申请11430件,受理6725件,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法人企业达到5883家,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快递企业纳入了许可范围;快递业从业人员54.2万人,比上年增长35%;快递独立分拣中心达到2176个,总面积281万平方米,营业网点达到6.4万处,比上年末增长84%;境内运输邮件、快件的专用货机共计32架,汽车达到6.5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1.5%。国内重点快递企业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网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辖市网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部分快递企业的服务已深入农村乡镇。

我国国内70%的快递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加盟)与12家品牌企业经营,其余以自建网络的方式独立经营,市场集中度虽然有所提升,但导致竞争、割据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和外资快递巨头相抗衡。我国快递重点品牌企业有20家,2010全年快递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6家,其中超过百亿的2家。中物联科字[2011]155号关于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的通告中,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排第10,主营业务收入1136000万元;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排名26,主营业务收入361130万元。一旦联邦快递完全进入国内业务,将会给顺风等民营快递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快递竞争格局业已形成,行业经营举步维艰

我国近6000家的快递企业基本上对快递市场形成瓜分之势,行业、企业、地区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著名企业破产的案例时有发生。

从快递辐射的范围划分,存在着同城快递、异地快递、国际及港澳台快递的对市场的分割和竞争。2011年三者占全国快递业务量分别为22.3%、74.3%、3.5%,但三者业务收入占全国比例分别为8.7%、58.8%、24.4%,表明同城快递虽然成本低,但收益在竞争背景下也越来越低;国际及港澳台快递虽然业务量少,但其收益却比较高。(见表1)

表1 2011年我国快递行业基本情况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2011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 29.4%、67.6%和3.0%,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35.8%、49.4%和14.8%。表明民营企业已经占据近十分之七的业务量市场份额,但其大多数处于低端领域和粗放发展阶段,导致竞争和业务收入不高的情况。与此相反,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虽然小,但其收益和竞争水平却远远高于国内企业。

从快递地域结构看,2011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国的79.9%、11.2%、8.9%,表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快递业也比较繁荣,但竞争更为激烈;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快递业虽然不太发达,但市场竞争相对较弱,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快递竞争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但也导致了快递业的赢利空间逐年下滑。2005年快递业利润率可达30%以上,到2011年平均利润率仅为5%。2008年,国内快件平均单价为27.04元,2010年为 24.6元,2011年则降为20.65元。其中2010年同城快递平均单价为7.7元,比上年末降低0.1元;异地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8.8元,比上年末降低1.4元;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37.9元,比上年末提高0.1元。2011年重庆民营快递同城快件的平均价格是7.71元,基本只能维持生存,根本无法在网络上、技术上、服务上和品牌上和外资企业相抗衡。

三、外资进入国内快递业务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分析

(一)中小快递企业面临重新组合和精细化业务的选择

外资全面进入国内市场,首先对中小快递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产生扼制和制约,中小企业要脱颖而出成长为顺风速递那样的巨头的机会十分渺茫。我国中小快递企业数量庞大,几乎为了生存而展开恶意竞争,无法和无力做大做强。上海工商行政部门披露,全市企业名称中含有“快递”、“速递”的有1027家,加上经营范围有“快递”业务的企业和机构,数量超过6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快递业务量每天达50万票以上,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但平均到每家企业和机构,每天业务量不足1000票,平均年营业额刚刚超过30万元。

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势进入,国内中小快递企业首要的选择应该是整合资源、建立联盟、完善网络、抱团发展。2009年新《邮政法》公布后,全国将近50%的同城快递企业和20%的区域型快递企业面临合并、被兼并或转型。2011年5月国家邮政局出台《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快递企业兼并重组以加快发展,计划5年内培养出一批年收入超过百亿、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2011年11月《快递企业等级评定实施细则》提高了快递行业的门槛,形成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中小快递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形成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完全可以在国内外物流巨头的夹击下绝处逢生,做大做强。这方面外资企业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2012年4月UPS初步拟定以51.6亿欧元收购TNT,如果计划获批,其在全球快递市场的竞争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小快递企业若要“独善其身”还可选择精细化的特色业务和特色服务,比如选择大型企业无法涉足的专线服务和细分市场,或者为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或者商贸企业提供定量制作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避免与巨头企业进行业务重叠式的正面竞争,以其独特的服务项目和优质服务水平取得巩固的市场地位。

(二)外资企业的进入将推动快递业转型升级

中国快递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将促使快递市场竞争激烈化,外资快递企业、国有邮政企业、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中国快递市场上夺取战略高地,这对中国快递业转型升级很有帮助。

我们快递企业普遍存在“弱小散”的状态,产业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快递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2011年仅邮政系统受理的快递申诉就达88396件,同比增长232%,快件延误、丢失损毁、索赔困难等问题成为快递服务的几大“顽疾”。我国快递企业配送能力偏弱,中邮速递自有飞机16架,而UPS自有飞机225架,另外还有295架租赁飞机。中邮速递有4000多辆物流配送车辆,U PS则拥有92700辆各种配送车。只有30多人的DHL重庆公司,2011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人均产值达100万元,比国内快递企业高10倍有余。201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全国人均不到2件,低于国际上人均4.1件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人均26件、日本人均25件的水平。

外资快递在资金、设备、技术、规范、管理、人才、理念方面具有独到的竞争力,所带来的“鲶鱼效应”会促进国内快递企业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更新设施设备、拓宽经营网络,从下而上推动快递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个快递产业的质量和地位。在快递升级过程中,国内大型快递企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面临的竞争形势会更加严峻,比如EMS和顺丰等一些高端业务,有可能会被联邦快递和UPS所蚕食。但外资企业网络要覆盖到三线以下城市或者村镇一级还有待时日,这段时间正是国内快递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国内快递企业可以把外资企业作一个参照系和标杆,学习他们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建立自身的运营体系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鲶鱼来了”、“狼来了”都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我国快递的内涵和外延将得以进一步拓展

长久以来国内对快递业务的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上仅仅被界定为对一定量物品的快速递送,而忽视了快递是现代物流背景下的一种高端物流形式。在这种理论指引下,国内快递一直处于无限制、低等级扩张状态,企业众多而龙头企业乏善可陈,表面繁荣而产业特征不明显,业务繁忙而服务质量下降。国外快递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企业的业务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小件速递。比如,可以和汽车产业链建立战略联盟,为核心企业提供基于快速响应的定制化配送;为特殊企业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提供连续化配送服务;2008年UPS独家承揽了北京奥运会所有对外物流服务包括体育器材的运送等,创造了“奥运物流”经典案例。在国内,快递企业传统发展模式正在逐渐转变,快递服务和电子商务正在融合。2011年末,顺丰通过其CEO王卫控股的深圳泰海投资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境外网点已扩大到中国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为顺丰境外采购和扩张打下基础。

总之,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快递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变革的序幕已拉开,挑战和机遇同时降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快递会更像快递的样子,中国快递企业产生区域性巨头企业的日子也不会太久。▲

[1]谢如鹤,李志锋.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探讨及实证分析 [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6).

[2]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6,(34).

[3]魏光兴,周靖.基于信息熵与灰关联法的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7).

[4]蒋长兵.我国民营快递的市场机会分析[J].物流科技,2009,(08).

[5]张晓梅.快递业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1,(09).

[6]晏敬东,石银萍,李谦.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7]王峰杰,袁峰,黄方顿,陈柄宇.我国物流快递业缺陷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物流技术,2011,(01).

猜你喜欢
业务量物流企业
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80.9 亿件
企业
企业
企业
2020年业务量达830亿件快递跑出经济活力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