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医
颅内感染是脑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感染程度往往较为恶劣,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会增加该病的死残率[1]。近年来,治疗该病的抗菌药物很多,但大部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致用药后临床效果不明显。2011年3月~2012年3月河南省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颅内感染患者34例,对其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合并万古霉素鞘内注射的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26~63岁,平均45岁;高血压导致脑出血术后3例,颅脑外伤术后19例,侧脑室置管引流术后5例,颅内肿瘤7例;感染均发生在术后3~8d。
1.2 诊断方法 颅内感染患者常伴有发热(38.6℃~40.8℃)、头痛、嗜睡、精神意识不佳、脑膜刺激征为阳性等症状或体征,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等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含量均增高,蛋白定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糖定量均下降[2]。医生可进行问诊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借助影像学检查方法做进一步诊断。
1.3 治疗方法 患者被确诊为颅内感染后对其施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并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和静脉滴注万古霉素[3-4]。(1)腰大池置管:患者处于侧卧位,L3~4或L4~5椎间为最佳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部麻醉,腰穿针要垂直于皮肤进入腰大池,引流管出口最好与腋中线10~15cm水平,检查各个连接处,连成密闭而通畅的引流系统;(2)稀释万古霉素:在盛有0.9%生理盐水250mL的烧杯中加入万古霉素0.5g均匀稀释,按照正确的保存方法密封保存,静滴2~3次/d,从静脉用药中抽取出5mL(含万古霉索10mg)加入0.9%生理盐水5mL再次稀释后缓慢注入鞘内,给药后关闭腰大池引流管。待给药2~3h后开放引流,每日循环以上步骤2~3次,但腰大池每天引流总量必须控制在250mL左右,持续1周左右可进行拔管。对于感染程度较深的患者可换腰椎间隙再次置管用药、引流,定期做脑脊液常规检查,直至颅内压正常和脑脊液常规化验正常。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液和脑脊液检验以及细菌学检查将临床疗效分为4级。痊愈:治疗后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以及病原学检查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1项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患者病情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h后患者病情无明显进步甚至加重[5]。定义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4例颅内感染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脑脊液中炎性因子和颅内压明显下降,且恢复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详见表1。
表1 34例颅内感染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分析(例)
颅内感染是脑神经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者是未进行脑室引流的9.4倍,发生率为2%~18%,病死率高达58%[5]。开放性颅脑外伤或手术本身使脑组织和血脑屏障受到破坏易引起手术后感染,发现患者有颅内感染症状应尽早诊断、早治疗,并及时引流炎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但大部分抗菌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致使用药后临床效果不明显[6-7]。而腰大池置管引流并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方法可以提高蛛网膜下隙的万古霉素浓度,直接杀菌而不被血脑屏障所影响;腰大池置管引流可将蛛网膜下隙、脑室内炎性脑脊液不断置换出,减轻了细菌毒素及有害物质损害神经组织;减轻及防止脑脊髓蛛网膜发生粘连,缩短了治疗时间;还可动态监测脑脊液外观,随时留取标本进行检查以观察疗效、指导治疗[1]。
综上所述,腰大池置管引流并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方法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小,设备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阿晓军,郑吉,万玉麟,等.腰大池持续外引流+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1):91-92.
[2]蔡可胜.腰大池引流加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48 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443.
[3]包陆君.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颅内细菌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97-198.
[4]王智勇,艾昌淼,揭明强,等.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75-76.
[5]袁士翔,王楷,陈东朝,等.脑室内注射万古霉素并腰大池引流对颅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56-58.
[6]林球润,刘安民,蔡望青,等.腰穿与腰大池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7):894-895.
[7]刘海玉.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及耐药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