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扶贫攻坚这一民生工程——访印江自治县县委书记陈代军

2013-09-21 03:14左禹华王文佐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3年21期
关键词:印江连片全县

文Ⅰ特约记者 左禹华 王文佐 本刊记者 文叶飞

(责任编辑/哈文丽)

生存温饱不再是主要问题

陈代军:印江扶贫开发主要经历了大规模扶贫开发 (1986~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1994~2000年)、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目前正在实施的新十年扶贫开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4个主要阶段。印江力争通过这4个阶段的不懈努力,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

现阶段扶贫开发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生存和温饱已经不再是印江扶贫开发的主要问题。广大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贫困乡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初步培育和壮大了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茶叶、果蔬、生态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度增加。2012年,印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居全省第31位、全市第1位,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增速加快、位次前移”的发展态势。

现阶段是印江自治县扶贫攻坚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一是通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印江探索出了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集中大发展”的连片开发、整体脱贫扶贫模式。二是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全县交通、电力、水利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成功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农业产业特色初显,茶叶、果蔬、生态畜牧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三带五园”产业雏形基本形成;城镇建设全面提速,完成了第4轮总规修编和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木黄小城镇建设被列为全省3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三是发展愿望空前强烈。广大干部群众在发展中感受到了差距,认识到了不足,形成了赶超跨越、增比进位的意识,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凝聚了正能量。这些优势,为印江后发赶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2以年,印江贫困人口减少到12.31万人(按新标准2300元),完成了杉树、板溪、新业、新寨4个乡镇“连片开发、集团帮扶”,完成新业等6个乡镇“减贫摘帽”。

创新机制 “整县推进”

陈代军:印江各方面条件相对艰苦,要做成一件事,除了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艰辛,更需要一种开放创新、苦干实干的精神。多年来,印江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大胆先行先试,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使广大贫困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功探索和积累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扶贫开发工作经验。

2007~2008年,印江作为全省“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两年共整合资金6443.6万元,实施项目362个,高质量地完成了试点项目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项目实施前的1580元提高到了2350元,增长49%。

2009年,试点县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成功探索出了连片开发、整村脱贫的扶贫开发模式,被省扶贫办总结提炼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印江经验”。同年11月,全省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印江召开。印江自治县为全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从2010年起,印江创造性提出了“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率先在40个村试点扶持发展产业,每个试点村安排产业扶持资金20万元,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林下养鸡等当年就能见效的“短、平、快”特色种养产业,并取得成功经验。

2011年,印江把“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扩大至100个村,鼓励群众大力发展产业,形成“长短结合”的增收产业发展模式,试点村实现人均增收800元,增收最高达1798元。

2012年,印江以实施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工程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先行、以点促面、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实施扶贫开发“整县推进”工作。全县共筹集资金5480万元,支持余下的274个村实施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工程,实现全县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工程村村全覆盖。一年来,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12.31万人(按新标准2300元),完成了杉树、板溪、新业、新寨4个乡镇“连片开发、集团帮扶”,完成新业等6个乡镇“减贫摘帽”。

2012年,印江还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2亿元产业授信支持,首批贷款落地1.0656亿元。通过一年多的扎实努力,全县共带动3922户发展茶叶、食用菌种植及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成功探索形成了“四台一会(融资平台、担保平台、管理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协会)和“两分三结合”的国开行信贷扶贫发展新模式,并得到了国家扶贫办和国开行的高度认为。

2013年,印江成功申报为“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全省十大核桃产业示范带”和全省“5个100工程”木黄食用菌现代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区,成功签约国家开发银行信贷扶贫资金1.06亿元。5月14日,印江成功承办了“全国开发性金融扶贫”经验交流现场观摩会。

陈代军(右)在合水镇兴旺村无公害蔬菜基地调研。(左禹华/摄)

打造扶贫开发突破区

陈代军:目前,印江自治县有重点贫困乡镇13个。其中,一类1个,二类8个,三类4个,非重点乡镇4个。全县有重点贫困村220个。其中,一类村77个,二类村128个,三类村15个,非重点村150个,在册贫困人口12.31万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发、村寨偏僻边远、农民素质较低、增收渠道不多是导致广大农村贫困的主要因素。

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印江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而繁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吹响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坚定了我们抓好扶贫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兴邦之本,是群众之盼、干部之责,是我们始终不渝的目标追求。印江要在2013年摘掉贫困县帽子,这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也不只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贫摘帽”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重要性,把扶贫攻坚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来抓紧抓好,不管任务多么繁重,工作多么艰巨,时间多么紧迫,都将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大的力气,用更大的力量实现“减贫摘帽”目标。

首先,超前谋划勤争取。进一步抢抓机遇,提前谋划、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和汇报,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多编项目,多上项目,争取获得更多、更大的项目支持。全县每年计划编制项目200个以上,争取项目到位资金16亿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特别是示范乡镇和示范村,提前谋划、提前启动,重点围绕特色、亮点做文章,确保群众真正脱贫致富。

其次,夯实基础强支撑。重点抓好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饮水、用电保障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整合项目、整合资源,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扶贫开发和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统筹推进抓重点。扶贫开发的核心是降低贫困程度,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发展产业增收。一是大力开展智力扶贫,扎实提高劳动技能。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深入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大力建设生态茶园的同时,结合各乡镇、各村群众实际,加快发展经果林、生态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形成“一业主导、多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发展有载体、农民增收有依托。当前,重点是抓好木黄食用菌、新寨茶叶为主的两个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抓好“三个万元”工程,积极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扎实推进“开发性金融扶贫”新模式,牢固树立金融扶贫意识,坚持借力发展,进一步创优金融环境和融资方式。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推进,我们坚信,通过5~10年时间,一定能把印江打造成为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突破区。

猜你喜欢
印江连片全县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2017)》
书法为媒 打响品牌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