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桃花们”的桃花梦

2013-09-21 03:14田米亚
当代贵州 2013年21期
关键词:松桃苗绣水族

文Ⅰ图 田米亚

两朵“金花”

从贵阳出发去见石丽平那天,正遇上初夏的一场大雨,被雨水冲洗过的武陵山脉满目葱茏,连绵不绝。

5月的梵净山,珙桐树上的鸽子花开得正艳。因其花美丽奇特,好像白鸽舒展双翅,人们取名为鸽子花。石丽平公司产品的注册商标就是“鸽子花”。

苗族的刺绣艺术在贵州历史悠久,清《开化府志》上就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记载。

石丽平家乡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绣构图严谨,色彩鲜明,苗女们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鲜活灵动,广受欢迎。如今,松桃苗绣已经走出村寨,走向世界。

在距离松桃县城200多公里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韦桃花也在用细细的银针绣出人生的梦想。

在这个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里,水族马尾绣已传承千年。其独特之处在于绣花线是用丝线缠绕马尾做成,使绣品具有浮雕一般的立体美感,被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2006年6月,水族马尾绣和松桃苗绣同时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韦桃花作为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经在奥运会、世博会现场秀艺,还远渡重洋到意大利演示马尾绣技法,把水族的这一传统技艺传播到海外。她还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给数千名水族绣娘带来了就业致富的机会。

同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石丽平和韦桃花,都有一手精湛的绣艺。石丽平很小就跟着母亲和奶奶学习苗绣,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韦桃花5岁就跟着母亲和奶奶学习缠绕马尾线,13岁时母亲就让她参与做马尾绣背带的绣片,背带是马尾绣制品中的最高境界,一般小姑娘根本无法胜任。

一个梦想

石丽平和韦桃花拥有不同的人生境遇,但她们殊途同归,拥有共同的人生梦想。

读过书上过学的石丽平,17岁便当上了乡文化馆长,以后又做过松桃电解锰厂团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矿业公司总经理,多年的事业拼搏,她苦过甜过哭过笑过,却从未忘记弘扬家乡苗绣的梦想。2005年,已是松桃自治县政协委员的她在提案中呼吁:要让民族刺绣产品走向市场。

韦桃花则是一名普通的农民,长年厮守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过着平静而不乏艰辛的生活。如今,这两个对传承千年的本民族刺绣情有独钟的“姊妹花”,都在带领家乡姐妹们绣出心中梦想,走上富裕之路。

笔者见到石丽平时,足蹬绣花鞋的她正在接待客人。200多平米的公司展示厅里,靠墙摆满了各种获奖证书和奖杯,中央展台上服装、披肩、壁画、摆件、土布等产品琳琅满目。房间的一个角落,三个苗族绣娘正安静地飞针走线,花鸟鱼虫在她们手底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008年12月28日,石丽平成立了以“传承文明,留住手艺”为宗旨的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翌年,公司选送苗绣、银饰、服饰等产品参加贵州省“两赛一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活动,获得各种奖项,显示出超强实力,订货的客商纷至沓来。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石丽平看到了传统民族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她下定决心:打造一个以松桃为中心的武陵山区苗绣基地,让万千苗族妇女通过刺绣走上富裕路,让“鸽子花”开遍五湖四海走向世界。

以发展促传承,石丽平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如今,松桃28个乡镇130个民族村寨中有上千个家庭3100名苗族绣娘都在为公司完成订单,平均每户年收入可达3.5万元。目前,公司已有员工260多人,其中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7人,专业设计人员13名,拥有鸽子花刺绣系列、梵净山风光刺绣系列、鱼龙图腾刺绣系列等六大系列共220个品种,畅销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2011年5月,公司“苗族花鼓”、“凤穿牡丹”刺绣系列产品被外交部选定为外交礼品。2012年,公司销售收入已达到1100多万元,被认定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她暗暗定下近期目标,到“十二五”末,争取为当地两万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产值过亿。

韦桃花的家乡在三都县三洞乡的板告村,依山傍水,是远近有名的马尾绣之乡。这里的女孩子从小便学习刺绣,而心灵手巧的韦桃花,绣工在同龄人中更是略胜一筹。水族习俗,姑娘出嫁时,母亲必须送上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祝福她早日生儿育女。这条凝聚着殷殷母爱的背带是马尾绣中的极品,一般只有成年绣女才能完成。15岁那年,聪明灵巧的韦桃花便独立完成了第一件马尾绣背带,而且在集市上一摆出来立刻获得了很多人的称赞,卖出了60元的价钱,是当时一个基层干部月工资的2倍,这让她兴奋不已。

从此,韦桃花的一双巧手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她的绣品绣工好、图案美,每逢赶集总能卖出好价钱。韦桃花用自己挣的钱把自己打扮得美丽出众,亭亭玉立,也吸引了众多小伙的目光。

18岁时,韦桃花从板告村嫁到了板龙寨,过上了一个水族女人最普通的日子。她用绣花的双手打猪菜、种包谷、喂猪。干完农活,再拿起绣花针做马尾绣,相夫教子,生活平淡而安定。直到突然有一天早晨,身边的丈夫再没醒来,只给韦桃花留下了5个未成年的儿子,最大16岁,最小仅4岁。韦桃花起早贪黑奋力打拼,苦苦支撑着这个家,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2005年,就在石丽平上交政协提案呼吁“让民族刺绣产品走向市场”时,韦桃花的马尾绣工艺品店在三都县城开张。而2006年8月在贵阳举行的“两赛一会”上,韦桃花凭着精湛的马尾绣技艺夺得“贵州名匠”特等奖,位列评选出的100名“贵州名匠”之首。

万“花”竞放

每每提及韦桃花、石丽平追逐梦想的故事,韦桃花会红了眼圈沉默不语,石丽平更是数度哽咽,潸然泪下。韦桃花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轻轻唱了一首歌,在悠长深情的旋律中,笔者只听懂了“两赛一会”和“马尾绣”这两个词语。石丽平说,“两赛一会”让茫然的她找到了家的感觉,龙局长就像妈妈,关心、帮助她成长。

石丽平嘴里的龙局长,是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龙超亚。“两赛一会”从2006年启动已连续举办七届,由贵州省经信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省民营经济发展局承办,其目的是通过评选民间“名创”和“名匠”,展示旅游商品,推动贵州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商品“小创业、大就业,小商品、大产业”的特点,使旅游商品产业逐渐成为促进城镇化带动、拉动地方经济、解决社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新兴产业。

“两赛一会”让许多石丽平、韦桃花这样的贵州少数民族妇女实现了勤劳致富的梦想。由民营经济发展局主办的各种培训随着每年“两赛一会”逐层开展,无论是“星光培训工程创业者培训班”,还是“星光培训工程能工巧匠培训班”,都紧紧围绕让民间手工艺市场化、产业化,提升特有旅游商品市场竞争力,艺术性与商品性如何紧密结合等内容展开,挖掘人才、传承工艺、推出新品,促进原生态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融合。发展局还鼓励“两赛一会”获奖者收徒弟,出高徒,每收一个,局里奖励2000至5000元,这项举措激发了获奖者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通过他们的带动,使数以万计的普通乡村妇女实现了就业和增收。不少外出打工的人也回乡捡起了绣花针,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

如今,韦桃花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水族女孩坐下来飞针走线,石丽平的公司也吸引了其他民族的妇女前来学习苗绣,有土家族、布依族、侗族,还有汉族。龙超亚笑称,当初那些没出过寨门,站在大街上都让她担心迷路的绣娘,如今个个都是女能人。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明确指示,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推动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壮大,为广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能工巧匠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促进贵州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春天里,千万朵“鸽子花”、“桃花”竞相开放,成为多彩贵州中一抹最亮丽的色彩。

2006年6月,水族马尾绣和松桃苗绣同时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被选为外交礼品的石丽平公司生产的苗绣披肩“凤穿牡丹”。

猜你喜欢
松桃苗绣水族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水族敬酒歌
发现非遗之美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上帝的水族馆
铜仁市委离退局组织退休干部外出参观考察
铜仁市委离退局调研员罗用娉一行到松桃调研指导工作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