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杏树岗油田杏六中区储层四维地质建模

2013-09-20 08:13么忠文李忠权
断块油气田 2013年6期
关键词:水淹井网测井

么忠文 ,李忠权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国土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853)

随注水开发的进行及油藏开发方式的调整,地下油水分布发生变化。准确分析油水运动规律,预测剩余油分布对油藏开发及提高油气采收率至关重要[1-8]。大庆杏树岗油田杏六中区已经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经历了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网、二次加密井网及三次加密井网等生产调整。不同时期井网密度下开展了水淹测井解释,很好地反映了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以不同时期的井网及水淹测井资料为基础,开展了油藏四维地质建模,从时空角度预测剩余油分布,以期指导研究区油气藏开发,为类似油藏精细描述提供技术支持。

1 区域特征

杏树岗构造是大庆长垣中部的一个三级构造,构造比较平缓,两翼基本对称,东、西翼倾角分别为2~3°和 4~5°,构造轴向北东 15°,长轴 20.4 km,短轴 7.33 km。研究区位于杏树岗构造北部,含油面积6.4 km2,全区共有8条断层,均为具有封闭性质的正断层,断层走向为北西或北西西。区内油层均位于油水界面以上,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边、底水不活跃,无夹层水。

杏六区自1968年投产,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排液拉水线、全面投入开发生产、自喷转抽、注水开发,一次加密井网细分调整,二次加密井网细分调整开发阶段。目前区内有基础井网(66口)、一次加密调整井网(59口)、二次加密调整井网(129口)及三次加密调整井网(417)共4套井网。不同时期的井网均投入生产,并在检查井的指导下重新开展了水淹测井解释。分析不同时期的油水运动规律,建立四维储层地质模型,为预测剩余油动态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

2 四维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油藏开发过程中,不仅储层内部流体分布发生改变,其内在属性也会改变,如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黏土矿物等。黏土矿物迁移形成的大孔道,导致注入水难以波及物性较差的层段,形成无效循环,影响开发。因此,研究储层性质及内部流体随开发过程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不少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将地质建模应用于储层性质随时间变化的预测中[1-2,9-10],形成了储层四维地质建模方法,基本思路为:1)分别对开发前后储层性质进行解释;2)以开发前后解释结果为基础,开展储层三维建模。开发前后的储层模型对比结果,可以反映储层特征随开发的变化情况。

杏六中区仅有不同时期井网的储层解释成果,没有此时期“开发之前”的储层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讲,可将此时期储层特征作为后续加密井网“开发之前”的储层特征。不同时期储层性质的差异体现了注水开发对储层的改造作用,而不同时期的剩余油分布则体现了水驱油方向及油水重新分布过程。

根据杏六中区资料特点,本次四维地质建模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地质约束,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在进行属性模拟之前,保持构造与砂体骨架模型不变,这是因为地下构造与砂体不会因开发发生改变,为准确建立构造和砂体模型,研究区所有时期的井资料都得到充分应用;2)通过油藏动态分析,推测前一时期井网在当前时期状态,从而体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同时将动态分析成果应用于储层建模,约束和指导模型建立,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油藏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剩余油分布。

3 杏六中区四维地质模型建立

3.1 油藏动态分析

根据不同时期水淹测井解释成果,在研究区开展了油藏水淹动态分析,确定了不同时期各井水淹状态,以及平面、剖面水淹规律,为四维地质模型建立提供输入参数。基础井网时期的研究区油气属于原始状态,因此分别对一次加密、二次加密、三次加密时期油藏动态进行分析。

首先,以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网为对象,根据一次加密井水淹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开发井井史、生产动态资料及砂体分布及接触样式,确定注水流动方向,编制一次加密时期水淹图,对初始井网水淹结果重新解释。其次,以基础井网、一次、二次加密井网为对象,根据二次加密井水淹测井解释成果,编制二次加密时期水淹图,并根据水淹图完成对一次加密井网水淹结果的重新解释。最后,以基础井网、一次、二次、三次加密井网为对象,根据三次加密井水淹测井解释成果,编制三次加密时期水淹图,并根据水淹图完成对基础井网、一次、二次加密井网水淹结果的重新解释,从而动态表征不同时期油藏水淹特征。研究区局部水淹平面分析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逐渐由弱水淹变化为中、强水淹,但在局部区域,受砂体连通关系、注采系统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弱水淹甚至未水淹区,可以作为后期调整挖潜对象。将不同时期水淹测井解释结果整理归类,为不同时期水淹地质模型建立提供输入参数。

3.2 储层四维地质模型建立

获得了不同时期水淹测井解释资料后,就可以进行不同时期的储层地质建模,这些模型的组合即构成了储层四维地质模型。

建模过程遵循常规储层建模步骤,首先建立储层构造模型,然后建立储层相模型,最后在沉积相控制下进行不同时期属性模型的建立。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同时期属性模型建立时,都在同一个构造和沉积相控制下,也就是说,构造和沉积相不会随开发时间的延续而变化。

图1 不同时期研究区水淹特征平面分布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构造和砂体分布,以开发以来所有钻井资料为基础,运用序贯指示建模方法[11-17],建立了沉积相模型(见图2)。

图2 研究区沉积相地质模型

在沉积相模型基础上,建立不同时期的水淹地质模型。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将水淹测井解释离散化,分为未水淹、低水淹、中水淹和高水淹4种状态。其次,按照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井数据建立水淹地质模型(见图 3)。

一次加密开发井网时期,以基础井、一次加密井水淹测井解释成果为条件输入参数,以平面水淹结果为约束,利用序贯指示建模方法建立了一次加密井时期水淹地质模型(见图3a)。二次加密开发井网时期,以重新解释的一次、二次加密井水淹测井解释成果为条件输入参数,以平面水淹结果为约束,建立了二次加密井时期水淹地质模型(见图3b)。三次加密开发井网时期,以重新解释的一次、二次及三次加密井水淹测井解释成果为条件输入参数,以平面水淹结果为约束,建立了三次加密井时期水淹地质模型(见图3c)。

图3 不同时期水淹地质模型

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研究区水淹特征有明显差异。总体上,随开发的进行,研究区逐渐由未水淹向中、高水淹方向发展,但不同区域水淹时期及程度均有差异,反映了注水水线推进方向和速度上的差别,从而导致局部剩余油气分布的差异。水淹地质模型直观揭示了注入水流动规律及油藏水淹状态,定量预测了剩余油空间分布,为后续油藏开发调整、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4 结论

1)通过将不同时期测井解释成果进行归类,以不同时期资料为基础,以水淹动态分析为指导,分别建立了不同时期油藏水淹地质模型。该模型刻画了储层流体随开发进行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状况。

2)在大庆杏树岗油田杏六中区不同时期水淹资料动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四维储层地质模型。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油藏水淹特征,准确揭示了剩余油时空演化和分布特征,为油藏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1]彭仕宓,尹志军,李海燕.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新尝试[J].地质论评,2004,50(6):662-666.

[2]李焱,张振顺,胡望水,等.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一段相控水淹模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18(4):505-507.

[3]张继春,彭仕宓,穆立华,等.流动单元四维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J].石油学报,2005,26(1):69-73.

[4]周延军,吕新华,林明华,等.储层四维随机建模[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增刊 1):27.

[5]张枫,李治平,凌宗发.黄骅坳陷唐家河油田四维地质建模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6):898-902.

[6]孙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4-6.

[7]黄志洁,张一伟,熊琦华,等.油藏相控剩余油分布四维模型的建立方法[J].石油学报,2008,29 (4):562-566.

[8]马利民,齐玉柱,高尔双.北三区主力油层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0,19(1):22-26.

[9]毕研斌,麻成斗,石红萍,等.河流相储层夹层和水淹状况定量分析[J].断块油气田,2009,16(3):36-38.

[10]张明功,任孟坤,郭勇军,等.储层建模在濮城油田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9,16(1):48-50.

[11]龙章亮,董伟,曾贤薇.储层随机建模技术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9,16(2):61-63.

[12]李玉君.相控下的流动单元三维建模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7,14(6):47-49,92.

[13]张凌杰,高丹,卜范青.综合多建模技术建立厚油层中夹层分布模型[J].断块油气田,2012,19(6):732-735.

[14]尹艳树,吴胜和.储层随机建模研究进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2):210-216.

[15]Deutsch C V,Journel A G.GSLIB:Geostatistical software library and users guid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50-65.

[16]周祺,郑荣才,王华,等.长北气田辫状河三角洲单砂体时空建模[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5):10-13.

[17]李少华,张昌民,尹艳树.河流相储层随机建模的几种方法[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5):10-16.

猜你喜欢
水淹井网测井
本期广告索引
浅析消费者在水淹车下的权益保护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水淹吕布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固定探测深度合成方法
孤东二区Ng5细分变流线井网调整技术研究
中石油首个全国测井行业标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