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王洪春
提出“心中没有校长”的观点,恐怕会招来很多人的“围观”和非议。大家难免会说,连校长就不放在眼里,更不置于心中,还能搞好工作吗?还能得到校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吗?还能得到一些诸如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吗?想想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在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且一个教师的成长是断不能离开校长的。
正因为校长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才使不少人总紧贴在校长的左右,一如校长的左膀右臂、校长身边的“哼哈二将”。因为距离校长近,说话方便,时不时地会打一些小报告,偶尔也会得到校长的“赏识”。但这类人仿佛一门心思都花在校长身上,工作往往干得不怎么样。因为不离校长左右,对校长的内心能摸个一二,甚至还会触到校长的软肋,也就知道校长的行事风格,所以工作怎么干能应付得了校长,便会怎么干。肯定地说,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每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或许,在校长面前美言几句,也无可厚非。事实上,这确实没什么,因为与校长搞好关系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为了想不认真搞工作而在校长面前说些动听的话,那就动机不纯了。心中没有校长,并不是说就可以随意指责校长的不是。曾有人说:“永远不要说校长的坏话。”他的理由是——“当你用自己的长处与校长的短处相比时,你会觉得校长不如你,最常见的比法就是校长教书不怎么样,但校长却有你永远也比不过的特长。如果只用自己的长处去指责他人的短处,除了说明你的无知外,也说明你在干着缩小自己活动空间的蠢事。”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人,不管他与我们相比的结果如何,都是值得尊敬和尊重的。
或许有人会问:心中没有校长,你真就能搞好工作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你的心中一定要有教育,要有奉献教育、探索教育的理想;要有热爱教育的激情;要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可能会有人追问,心中有教育,同时也有校长,有何不可?答案是否定的。就像一山容不下二虎一样,心中已钟情于教育了,就不能再有校长了,但这并不是说,独自为政,不服从校长的管理了。
肯定地说,校长懂管理,但不是所有的校长都懂教育,其中也不乏不懂教育还乐于指手画脚的。就即使有懂教育的校长,也只能宏观调控,面对具体的教育,只有与教育亲密接触的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操作。因为每个教师的阅历、个人的行事风格等都是有差别的,每个教师所遇到的班级(或学生)也是独特的,不是校长所能左右的。只要教育目标是正确的,不同的教师可以殊途同归。
有这样一个实验: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学者韦克对这个实验总结到:“这件事说明,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其实,学校的教育也是这样。如果教师把校长的一切言语都当作圣旨,都循着校长的指令在自我的岗位上去执行,仿佛都是朝着校长那所谓的“光亮”,但却有可能是“前途一片光明,结果出路没有”,因为这样不切合教育的实际,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再则,虽然教育目标在心头,但教育的过程却充满不确定性,校长的指令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很多时候无法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心中没有校长,往往会挣脱羁绊,循着教育规律和自己的思考去开展教育活动,这往往还能生出真正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工作不是做来给校长看的,而是指向于学生的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并进而把他们培养成有能力报效祖国的人。心中没有校长,工作中就会少许多顾忌,不会患得患失,不会为了迎合校长而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自然也不会成天惶恐不安地看校长的脸色。心中没有校长,也才会放开手脚,循着学生的个性特长去开展教育活动,让教育摒弃整齐划一,处处充满个性、张扬个性。
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人,视教育为己任,让教育既成就学生,又发展自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个教师都心中没有校长而静心地做教育,乃是教育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