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蒙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卢永坚
20世纪90年代,综合布线技术刚开始在国内兴起时,布线工程施工完毕后,基本都不敢让领导到机柜背部参观,因为那种水帘瀑布型布线的奇观不是每个领导都能够承受的。瀑布型布线由于双绞线在配线架背部是自然垂荡摆放,绑扎固定没有规则,使得每根双绞线的重量全部承压在模块的IDC端子口。无论前期施工时端接得多牢固,时间长了后,该承压的重量拉力也容易使得双绞线松脱模块的IDC端子,引起链路通信中断的故障。需要进行故障排除时,由于双绞线都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摆放,再加上当时的布线标识系统应用比较薄弱,别说是快速的,连准确地找出哪条才是故障链路的双绞线都比较困难。这种瀑布型的布线根本无理线技巧可言,为布线工程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越来越重视。到了2000年初,人们对综合布线技术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单纯是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了,也越来越重视布线工程的施工规范。如果布线测试结果指标达不到标准规定的要求,测试不通过,布线工程施工可判为不合格,也就意味着工程验收不通过。一个规范的布线工程,机柜正面的配线架端口与交换机的端口一一对应,跳线完毕后做好醒目的标识、美观的连接,机柜背部的双绞线也是均匀的、整齐的分布在机柜左右两侧的立柱,并使用尼龙扎带有条不紊地绑扎固定。从外观看,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工程案例。
到了2000年后期,用户对布线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特别是维护和管理方面。我们要知道,布线系统的生命周期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布线工程不是施工完毕就没事了,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将是漫长的。尤其对于网络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是快速的故障恢复。管理人员可能都会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某条链路出现中断故障时,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将该链路的配线架端口的模块拆下来重新打线或者更换新的模块。一般的情况下,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整个铜缆配线架抽拉出来做检查判断;另一种方式就是走到机柜背部用工具将模块抠下来做故障排除检查。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很容易影响到其他端口链路的正常使用。这不但影响了用户的正常工作,还有可能增加新的故障隐患。
为了解决这种维护弊端,SIMON推出了新款的Advanet铜缆配线架(如图1所示)。它的优点是在施工安装时,可以将模块托架整体向前抽去,模块打线端接完后,再往回推,方便施工安装;在后期维护管理时,独特的设计允许单独模块从前端独立地装卸,使得所有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都能在配线架前端(即机柜正面)完成。
平时我们所说的机柜理线,主要是指线缆从机柜进线孔到铜缆配线架各端口模块之间的走线方式。机柜的理线有两种方式:逆向理线和正向理线。逆向理线是指所有模块端接完毕并通过测试,最后才进行机柜理线。逆向理线的优点是即使测试不通过,模块需要重新打线,也不用担心需要重复的理线;缺点是由于线缆两端(机柜进线孔和配线架端口)已经固定,线缆会出现长、短参差不齐,整理起来很费劲,有可能会出现线缆交叉错乱、排列不整齐。如果施工安装商对自己模块端接工艺没有太大的信心,担心测试通过率的话,可以尝试采用逆向理线。正向理线是指先进行机柜理线,包括从机柜进线孔开始,逐步经机柜两侧整理到配线架端口,每一步都使用扎带绑捆固定,最后才进行模块端接和测试。正向理线的优点是每根双绞线从机柜进线孔到配线架端口的模块都排列得整整齐齐、横竖平行;缺点就是如果布线测试不通过,就需要解除扎带,重新端接模块,再一次重复理线和重复绑捆。所以,它对施工安装商的模块端接工艺质量要求很高,需要有足够的信心。
综合布线技术发展差不多20年了,安装商的施工质量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这里主要是按照正向理线的方式进行探讨,进一步谈一下Advanet铜缆配线架要实现单独模块在机柜正面快速维护的理线方式。该种维护功能的理线关键点是:为了保证单独模块能从配线架(机柜)前端维护,必须给线缆预留有一定的抽拉长度。
(1)先将Advanet铜缆配线架固定在机柜上,向前抽出整个底板,并将底板上的24个模块固定座拆卸下来。如图2所示。
线缆沿着机柜“后立柱”上来到相应配线架高度的位置,并用扎带绑捆固定好。机柜后立柱理线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一束24根线缆从机柜后立柱同一侧上来,如图3所示。这时,相邻的配线架的线缆就从后立柱的另外一侧上来,可以相邻错开。
其二是分开两束12根线缆,分别从机柜后立柱左、右侧上来。这时,从机柜背部看,机柜后立柱左侧上来的12根线缆端接到铜缆配线架的右边12个端口,相反,右侧上来的12根线缆端接到铜缆配线架的左边12个端口,刚好交叉错开。如图4所示。
(2)将每根线缆和模块端接好,然后将模块安装到固定座,并将固定座卡回相应的底板端口上。如图5所示。
(3)将整个底板往回推进去,这时线缆就自然弯曲,形成了预留的抽拉长度。如图6所示。
这个预留的长度大概有12cm,为了保证单独模块从配线架(机柜)前端维护时的抽拉长度,如图7所示。
这时,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配线架后部的线缆自然弯曲,会不会显得有些凌乱?这不需要担心,Advanet铜缆配线架的底板有一定的深度,并且,底板背部有四个单元线缆梳理槽,每个单元可以管理6根线缆,如图8所示。再加上,线缆本身有一定的硬度,而预留的长度大概只有12cm。所以, 线缆可以有条不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为了增加线缆的整齐度和美观性,建议每2根线缆连续性地用尼龙扎带绑捆,每个扎带稍微有一个错位,形成平行的整齐一排,然后,6根一束绑扎固定,每间隔大约半米再绑扎,接着,12根两束再绑扎固定,如此类推。这样就形成了一束束的水平线缆束,每个线缆束都是平行的,线缆束的每根双绞线之间也都是平行的。在需要转角弯曲的地方,必须要增加绑扎固定。需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弯曲处内侧的线缆短,外侧的线缆长,所以一般是先弯曲再绑扎固定,否则如果按直线绑扎后再弯曲的话,弯角处的线缆束就会出现变形。弯曲时也要保持自然的平行状态,横平竖直,并且保证线缆在弯角处的弯曲半径不要超过标准规定的要求。这样,全程的理线都平行整齐,给人一种和谐、美观的感觉。如图9所示。
下面是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对于施工安装的部分要求,以供参考。
系统工程安装质量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则被检项目检查结果为合格;被检项目的合格率为100%,则工程安装质量判为合格。
系统性能检测中,对绞电缆布线链路、光纤信道应全部检测,竣工验收需要抽验时,抽样比例不低于10%,抽样点应包括最远布线点。
缆线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2)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4)缆线应留有余量以适应端接、检测和变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3~6cm,电信间宜为0.5~2m,设备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8倍。
(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4)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
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2)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处进行固定。
(3)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4)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对绞电缆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开长度。
(2)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10的规定。两种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3)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器件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屏蔽层不应用于受力的场合。
(4)每个两口86面板底盒宜终接两条对绞电缆或一根2芯/4芯光缆,不宜兼做过路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