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兰 吕青 夏愔愔 黄飞 陈秋兰 陈明亭 张慧
肺结核是我国法定重大传染病。2001—2010年,我国肺结核报告发病人数始终位居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前列。据最新调查结果估算,2010年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23万例,每年新发肺结核患者约100万例[1]。有可疑症状及时就诊并规范治疗是预防肺结核传播的最有效手段[2]。而准确掌握症状、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是采取健康行为的前提。我国2001年发布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简称“规划”)[3]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为了评价这一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指导今后全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在2010年进行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简称“流调”)中设计并开展了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调查。
抽样点年龄在15岁及以上(出生日期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除去离开本地6个月及以上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在本地居住6个月以上外来人口)。
1.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1],首先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调点数,保证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1个流调点;在抽中县(区)的城镇或乡村中,以1800名为一个抽样单位连续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抽样确定应调查的乡镇(街道);将抽中乡镇(街道)按人口分为2500~3000名的村(居委会)级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确定应调查的村(居委会)。最终在全国共抽取176个流调点(包括城镇点77个,乡村点99个)。
2.调查方法:各调查点由接受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分别对应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4],由相关专家设计、讨论确定。
3.质量控制:本次知晓率调查作为流调的一个组成部分,遵循流调总体质量控制要求,采用分级、分阶段的方式进行。调查前专家反复论证调查方案和问卷,进行预试验并修改问卷,培训调查员。现场调查期间,每个调查点安排相应的现场质量控制督导员,问卷调查后由专门的复核员进行问卷核查,无误或查漏补缺后进行统一软件双录入。现场调查结束后,按照统一方案进行原始资料和数据库验收。
采用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场录入软件和EpiData 3.1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根据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公式进行统计分析[5]。
知晓率公式:
252981调查对象中,男性116 949名(占46.2%),女性136 032 名(占53.8%);平均年龄(46.5±16.5)岁;城镇人口114 911名(占45.4%),乡村人口138070名(占54.6%)(表1)。
表1 252 981名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52 981名调查对象对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7.0%(720 912/1264 905)。男性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8.7%(343036/584 745),女性为55.6%(3 778 760/680 160)。城镇居民的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63.4%(364159/574 555),乡村居民的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1.7%(356 753/690 350)。
5条信息知晓率分别为68.0%(171 961/252 981)、74.4%(188 252/252 981)、61.5%(155 611/252 981)、30.7%(77 757/252 981)和50.3%(127 331/252 981)。其中,关于肺结核症状的第二条信息知晓水平最高,为74.4%(188 252/252 981),第四条免费政策信息最低,为30.7%(77 757/252 981)(χ2=121 924.1,P<0.001);第一条信息知晓水平年龄组别差异最大,15~岁年龄组知晓水平最高,60~岁年龄组知晓水平最低 (χ2=9536.7,P<0.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人群各条核心信息的知晓率比较
表3 不同特征人群对主要核心信息知晓率的比较
5条核心信息中,分别统计了5条,症状、就诊机构和免费政策3条,以及症状和免费政策2条主要核心信息知晓情况,知晓水平依次上升(χ2=221.8,P<0.001)。其中,2条主要核心信息知晓情况,除年龄因素外,中部最高、西部最低(χ2=2129.4,P<0.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表3。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7.0%。虽然与2006年开展的全国结核病知识、信念、行为调查结果[6]相比有所进步,但与《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达到80%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提示需要继续大力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核心信息知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递降,其中60岁以上年龄组知晓水平最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知晓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的是老年组知晓率最低[5-10],提示中老年年龄组是需要重点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人群,而这部分人群恰恰多是留守在农村地区家中,开展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困难的人群。而与以往研究相比变化的是,2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知晓率明显上升,这与近几年加强在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有直接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条核心信息中知晓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第2条(症状)、第1条(传播途径)、第3条(就诊机构)、第5条(可治愈性)和第4条(免费政策)。其中,前4条知晓率均在50%以上,最低的第4条和次之的第5条相差20个百分点,与第1条相差更加悬殊。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提示以往针对前3条的宣传工作取得值得肯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提示作为重要信息中的免费政策信息仍然存在误读,这也是一直以来宣传工作的难点,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何更准确、有效的传播。
1.各地加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和特点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晓水平不同,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没有一个策略或方法是适用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的。因此,各省、地市、县区应通过分析现有资料或开展知晓率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具体知晓情况,分析具体特点。
2.因地制宜地制定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在掌握当地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根据可利用资源的大小,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的优先次序、实施办法、工作预算和经费缺口。积极动员社会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双方优势,共同完成计划工作。
3.有针对性地设计传播活动:要特别针对突出特点,如知晓程度低的地区和人群、知晓水平低的核心信息设计传播活动。设计传播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当地语言、文化、风俗等具体情况,使传播活动喜闻乐见,从而有效到达目标人群。
4.注重监控和评估:基于前三点建议,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就要将评估方案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使实施的活动得到有效评估,科学准确地了解活动和方法的有效性,明确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对活动进行有效监控,保证活动按照计划执行,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2] 王陇德.结核病防治.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6] 田本淳,孟宪鹏,吕书红,等.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8,24(6):409-412.
[7] 范春,刘琍,汪清雅,等.2006年重庆市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8):579-582.
[8] 樊利红,李国刚,王丽芳,等.河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医学动物防制,2010,26(5):407-409.
[9] 谢艳光,房宏霞,王红艳,等.黑龙江省全人口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报告.中国防痨杂志,2006,28(4):206-209.
[10] 王仕昌,刘志敏,郑建礼,等.山东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研究.中国防痨杂志,2009,3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