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久昕
父亲滕代远当年在太行山战斗时,与杨立三一同制订的著名的《滕杨方案》到如今已公布69周年了。笔者查找一些资料后撰写此文,以纪念那段令人难忘的艰苦岁月。
1943年3月,太行山区军民联合起来,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扫荡”。连续几年的青黄不接,使百姓生活很苦,缺粮的人家开始捋树叶、吃树根、挖野菜度荒。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和附近村庄,常常看到提筐挖野菜的妇女和儿童。部队战士也吃不饱,饿着肚子行军打仗,甚至在严寒的冬天仍穿着单衣。为减轻人民负担,军民共度荒年,总部机关干部每人每天粮食定量从一斤半减为一斤,有时甚至不到半斤;衣服、鞋袜无法供给;办公文具几乎没有,一个信封都要反复使用多次。时任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和广大军民一样,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共渡难关。从滕代远、杨立三致中央关于太行财经问题的电报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太行区今年军队服装已成空前严重问题,去年十月财经会议时是依照十斤米换一斤棉花计算的,现在一斤棉花则需廿余斤米,超过预算一倍多,小米跌到五元左右一斤没有人卖……今年军服共需款二万四千五百万元,现在存下小米十四万石(一石合现在60公斤)款项毫无着落,即十四万石小米完全出口,也差款一半以上。”
1943年秋,华北持续干旱,土地干裂,寸草不生,接着又遭蝗灾。太行山根据地的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八路军的帮助下,秋粮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麻田一带,修了水渠,粮食亩产可达二三百斤,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产量了。总部和所属部队大力开展垦荒生产,收获了大量的蔬菜,粮食也可以做到自给三个月。
秋后,在完成反“扫荡”战备工作之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广大军民全力转到修河筑堤、兴修水利的工程中,从根本上加强根据地抗灾夺丰收的能力。滕代远则从前总直属队抽调近百人,编成两个生产大队,并率领他们上山开荒。他要求每人至少负责两亩土地,从开荒、播种、除草到收获,要负完全责任,贯彻到底。一年下来,滕代远除参加集体劳动生产外,还抽空另干农活。自己的地里上交蔬菜130多斤,节约鞋子5双、布袜2双、麻3斤、单军衣1套、棉衣1套,带头完成了生产节约任务。
中共中央北方局在1944年1月1日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对该年度完成的中心任务提出四条要求,其中第二条规定:“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党政民组织必须以百分之九十的力量领导人民生产,百分之十的力量用于财粮征收。”为了贯彻北方局的指示,滕代远在召开的动员大会上,结合当前任务,阐述了开展生产运动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八路军要学会三套本领,能打仗,能生产,又能团结群众、组织群众。”1944年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人人投入到这场具有战略意义的运动中。滕代远说:“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第一大任务是领导全军作战,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第二大任务就是领导全军生产。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
刘伯承、邓小平连续发出指示,要求所属部队必须坚决节食节用。刘伯承坚持吃大灶,天天跟大家一起啃又黑又硬的菜馍馍。邓小平也拿起工具,加入到抬石头、垒石堰的工作中。滕代远在屋前种菜,他种的一棵冬瓜长势特别茂盛,收获时最大的一个冬瓜重达30公斤。管理科副科长谢汉初用箩筐把冬瓜背走,摆在总部直属单位纪念“九一八”13周年大会主席台上,与会者都感到惊讶和兴奋。杨立三副参谋长经常和战士们一起上山背柴。他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生产节约的指示中,出台什么样的政策,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能否在生产节约运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上,在处理收益的分配问题上,能否照顾到个人私益,敢不敢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杨立三是一个务实、进取的人。为了调动大家生产节约的积极性,改善当时已十分困难的物质条件,他将后勤部生产节约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奖给了个人,并允许个人养鸡、养兔、养蚕、养蜂,收入归己。因此,后勤部不但生产节约成效显著,而且供应也比其他单位好,有的人甚至有了上千元的积蓄,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总部的处长科长们和战士们一起比着干,按总务部门规定,每人完成全年上交500公斤蔬菜、50公斤小米的任务。一些有病或者坚持机关战备工作的人员也挤出时间积肥、打野菜、种菜、养鸡、纺棉花、捻毛线、织毛衣。滕代远决定从机关抽人组成垦荒队,赴武乡县、襄垣县和偏城县山区开荒种地。当年在小窝铺和龙王堂开垦荒地500亩,种了土豆、萝卜、荞麦、谷子等。由于土质好、肥料足,加上人们干劲大,当年就获得大丰收。有一个单位光是土豆就收获30多万公斤,自己吃不完,就用土豆酿烧酒,再把酒运到敌占区换回药品和枪支。情报处40人的垦荒队在队长梅聿实领导下,多项生产指标创纪录,收益突出,受到滕代远嘉奖。
当军民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之后,在生产物品的分配上,部队中出现了“一切归公,反对私有”和“个人应该多多分享”等模糊认识。有人甚至说“搞个人的利益是资本主义”。
为了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政策条文规定。就在此时,滕代远、杨立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找个别人谈话,反复征求大家的意见,了解人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大多数人最赞成的又是什么。他们汇集了大量的情况后,主持搞出一个实施生产节约的方案,即著名的《滕杨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的方针,调动了部队生产节约的积极性。
1942年底,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讲道:“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者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在解释将要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以后,毛泽东指出:“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李富春在1944年1月的中央直属机关生产总结会上,也提出了“先公后私,公私两利”的原则。他还批评那些对此抱怀疑态度的人受了两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一是经验主义的影响,二是教条主义的影响。领导的讲话精神和切实支持,生产运动中群众积极性需要得到更好保护的现实要求,迫使八路军总部制订出生产节约的相关文件。《滕杨方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
《滕杨方案》是1944年4月1日公布的,它的全称为《滕参谋长杨副参谋长手订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方案共分5个部分:“写在前面(前言)”“积极生产”“奖励节约”“提倡私人积蓄”“帮助群众生产问题”。
“写在前面”中这样写道:“敌后的斗争环境是艰苦的,我们的生活是困难的。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生产工作,太行山上成千成万的英勇战士,拿着镢头在开垦着处女地……这是光荣的事业!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与节约运动,特遵照毛泽东同志‘公私兼顾’的指示及李富春同志‘先公后私,公私两利’的原则,规定本单位的生产节约的初步办法。”
“积极生产”部分,明确规定了每个人参加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副业生产的任务、办法及收益分配标准。如:凡能参加生产劳动者,每人须开垦荒地两亩生产出3个月口粮(每天0.75公斤)和全年的蔬菜(每天0.5公斤),超额完成任务者,按20%提奖;鼓励个人利用业余时间捻毛线、打毛衣等,公家代办原料、代销成品,所得盈利自得70%,余下30%归伙食单位;私人采野菜交伙食单位养猪,每公斤付钱4角,全归个人;个人养鸡、兔、蚕、蜂所得,全归己有;等等。
“奖励节约”部分,详细规定了服装,办公用品,粮、煤,厨房用具,公用物品,牲口用具,生产工具,其他一切公物等8个方面的节约要求及奖励办法。如:用煤标准。热天(5月~9月)每人每天12两,冷天每人每天14两(均按16两1斤计),节约部分按市价二八分红,伙食单位得八,炊事员得二;一切服装(包括衣服、鞋袜、毛巾),每人必须保有两套以上,在不受冻、不打赤脚的原则下,按照应发标准节约的,节约部分全部折款归个人所有;完成开荒任务,未损坏镢头者,奖现金10元;等等。
“提倡私人积蓄”部分规定:凡个人生产劳动所得的分红及节约的奖励,只要不是非法所得,均准许私有;私有财物可折价寄家,不愿汇寄者可储存在银行或者合作社生息(建议银行对此存款提高利息);个人存款在工作调动或退伍时,准许带走;等等。
在滕代远撰写的《我的回忆》 (未发表) 中,他对当时的情况这样写道:为了“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实行了每人每天节约粮食二两,救济工人和贫下中农的难民,并且向各单位要求,组织起来,自己负责种菜,自己运粮、运煤,减轻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不久,又在驻地动员组织了参谋处、情报处的指战员,登上麻田南面的高山,开荒500亩,种了粮食,自己采摘榆树叶和柳树叶和着饭吃。我和副参谋长杨立三也在一处开荒种了地,提出了《滕杨方案》,建议各军区、军分区、各部队、各机关注意推行,抓紧增产节约。在麻田小河沟还建造了水车,帮助农民群众灌溉旱地。垒了石头,围了沙地,种菜、种粮食,还在河边搞了两个纺棉线的小工厂。一些单位不再用油灯,改用电灯……”为了让大家能够分辨野菜能否食用,滕代远专门在会议结束时给大家讲解。他手中提着一个菜篮,里面装有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各种野菜,并向大家推荐椴树叶。
母亲林一时任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处一科(派遣)科长。她在写的自传中说:“响应毛主席‘生产自救’的号召,大搞生产运动……在彭副总司令、滕参谋长率领下,在辽县(今山西左权县)武军寺后山下武村等处开垦荒地。当时机关留下少数人值班,大部分男女同志都上山开荒。早晨趁太阳还未升起,就扛起锄头爬上高山。我们女同志并不落后,开荒时和男同志一样,齐头并进向前冲。等到太阳出来,劳动得又饥又渴,见到炊事员把开水和饭桶抬送到山上,大家真高兴。不洗脸不梳头,忙着盛碗小米干饭,泡点萝卜条菜,坐到山坡上,吃得非常香。吃完喝点水继续劳动,到中午才下山……由于女同志体力差,以后不让上山开荒,先从合作社借点钱,买粗羊毛线织成毛衣,再卖到合作社,可得到手工钱,是二八分红,八成交公,二成留给自己用。……我们就这样从生产节约中,度过了艰苦困难的岁月。虽然困难,但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对革命动摇,只有精神饱满,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
《滕杨方案》的出台,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4月13日,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政治部发出了《响应〈滕杨方案〉,检查生产运动的联合指示》。4月17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在头版头条以《向〈滕杨方案〉的生产大道上迈进》为标题,对《滕杨方案》进行了大力宣传和高度评价,并指出:《滕杨方案》是“把中央及陕甘宁边区生产经验具体化的典范,是对全区生产、节约运动突破一点的领导”。号召大家按照《滕杨方案》的要求,把生产节约运动推向崭新的天地。因此它受到了全体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中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给根据地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滕杨方案》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党政军民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积极性。从八路军总部到军区,从中共中央北方局到地方各级党组织,所有能参加生产劳动的,不论职务高低,都按方案中的要求规定了各项生产任务,并制订了节约计划。八路军总部机关当年就开垦荒地500多亩,并种上了谷子、豆子、玉米、土豆、萝卜等。由于大家干劲大,土地肥,八路军总部种的庄稼大都获得了大丰收。
由于生产节约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各基层单位在执行《滕杨方案》中,都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从一点一滴做起。太行军区特务营一连,以往每月烧柴要用5000元,执行方案后,每月只用2000元,节约率达到60%。他们种的粮食和蔬菜除供本连食用外,每班还向军区上交蔬菜0.6万公斤,上交粮食30公斤。
地方党政机关执行方案后,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1944年太行区党政机关新垦荒地7629亩,共种地10332亩,生产细粮10.5万公斤,蔬菜75万公斤,平均每人自给两个月粮食和全年的蔬菜。方案实
施后,充分调动了机关和部队参加生产的积极性,把太行山的大生产运动推向了高潮。
滕代远在《坚持了六年抗战的八路军》一文中,在总结了八路军开入华北战场,转战敌后六年以来的情况后指出:“面对敌我斗争进入空前紧张与残酷的局面,我们要更好地发扬我军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光荣传统,我们应学习殉国先烈的尽忠国家民族、热爱劳动人民的革命品质,我们应保持高度的民族气节和革命气节,要有战胜任何敌人的勇气和牺牲一切的决心,才能把在望的最后胜利争取得手。”方案的贯彻执行,不但使根据地军民胜利地度过了抗战的最困难时期,而且给中共在后来领导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在看来,《滕杨方案》之所以受到广大军民的欢迎,是因为它在当时敌后抗战的艰苦条件下,正确地处理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消费和积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