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2013-09-17 08:50吕广国
兽医导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嗜血浆膜血清型

吕广国

(黑龙江省双城市朝阳乡畜牧发展中心,黑龙江双城 150100)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吕广国

(黑龙江省双城市朝阳乡畜牧发展中心,黑龙江双城 150100)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等,故又名猪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或称革拉瑟氏病。目前,本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是“猪高热病”的凶手之一,近年来,已造成很多规模化猪场严重的经济损失。早在1910年被发现,但直到1992年确定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性以后,才发现该病在世界的普遍发生与流行。近年来,由于早期断奶的推广应用以及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国际公认副猪嗜血杆菌病为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美国、丹麦、西班牙、德国等将本病列为主要猪病之一,在我国也有广泛报道。

一、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是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丝状的菌体。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一般分为15种血清型。各血清型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差异。我国以血清5型和4型最为流行,其次为血清13型,而其它血清型的菌株只占较小比例。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 min可以杀死,4℃可以存活7~10 d,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本菌对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喹诺酮类、替米考星、泰妙菌素等敏感,但易出现抗药性,特别是头孢类药物。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传播。各种应激可诱发此病,如气温突变、空气严重污染、长途运输和混圈饲养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以及饲料中霉菌毒素引起猪群免疫力低下,也是导致此病发生的原因。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危害从2周龄的哺乳仔猪到4月龄的育肥猪,但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常见于5~8周龄的保育仔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9周龄以后的猪感染此病临床症状不明显。目前,在不同的畜群中混养猪,或在猪群中引入新饲养的种猪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是个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在卫生条件很好的猪场,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了显着的提高;同时,受影响动物的年龄范围也显著增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断奶策略的改变造成的。在猪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感染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病情的临床表现。另外,一些最新报道指出,副猪嗜血杆菌可能还是引起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的原发因素。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在猪场感染猪蓝耳病病毒或猪2型圆环病毒后,经常并发或继发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在临床病猪中的分离率高达22%~30%,甚至更高。

图1 多发性关节炎

图2 腹腔浆膜纤维素性渗出物

图3 心外膜、心包、肺、肝脏浆膜炎症

三、症状

急性病例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体温升高40.5℃~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四、剖检变化

呈现多发性纤维素性或浆液性脑膜炎、胸膜炎、腹膜炎、心肌炎、关节炎、间质性肺炎、心包炎;病程较长时,形成“绒毛心”典型症状。全身淋巴结肿胀,尤以肺门淋巴结最严重,呈暗红色;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脂肪浆膜黄染,脾脏肿大边缘呈锯齿状,四肢关节腔内有黄色积液;喉头水肿,点状出血,白色坏死灶;胃底部大面积出血。

五、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链球菌引起呼吸道症状的疾病加以鉴别。传染性胸膜肺炎剖检病变局限于胸腔,出现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猪肺疫表现呼吸困难,胸部有剧烈的疼痛感,剖检可见咽喉肿胀,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链球菌病病程短,呼吸急促,流浆液性鼻液,伴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败血症变化。

六、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单个细长的球杆菌,无鞭毛,无芽孢;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是阴性,可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诊断主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技术等。

七、防治

1.疫苗注射。疫苗注射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疫苗在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应用极为广泛。在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已成功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大量报道指出,通过商业疫苗接种或使用特异性灭活菌苗,可以成功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已有的资料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引起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因此,在一个给定的地区,清楚地知道最流行的血清型对于有效控制该病至关重要。在做好猪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猪伪狂犬病等传染病防疫注射的同时,要做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疫苗免疫注射工作。可用灭活苗免疫母猪,初产母猪产前40 d一免,产前20 d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 d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从10日龄到60日龄的猪都要注射,每次1 ml,最好一免后过15 d再重复注射一次。

2.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对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暴发可能无效。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注射治疗,并且应当对整个猪群药物预防,而不仅仅只是对那些表现出症状的猪用药。可以选用青霉素治疗。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也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大多菌株对红霉素、氨基甙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

(略)

猜你喜欢
嗜血浆膜血清型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一起猪圆环病毒病并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