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振华 by Sun Zhenhua
最少的雕凿,最多的蕴涵
——关于洪涛的木雕作品
■ 孙振华 by Sun Zhenhua
The Least Chisel,the Most Implication—About the Wood Carving Works of Hongtao
洪涛的木雕是他近些年来在雕塑创作中的新探索,这些木雕是他个人雕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它不仅是雕塑美学观念的转折,也是雕塑形式和语言的转折。作为一个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受过严格写实主义雕塑训练的艺术家,作为“学院派”的雕塑教师,他个人创作中的这种由“塑”到“雕”的“变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不仅是他个人创作中的跨越,也为我们观察当代中国雕塑家自觉践行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雕塑美学体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本。
“雕”这个字的本义,意味着运用人工、人力,对自然的物质材料进行改造,使之根据预先的构想,发生形体和空间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雕”是对人的肯定,是对人的智慧、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肯定,而艺术的本意就是在人和物质材料的对话中,创造出一个融合了主客观、包含着人工和自然双重因素的一个新的审美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雕刻的发展由粗到精,由简到繁,似乎代表了雕刻的“一般”过程。
然而,中国的美学和艺术又超越和挑战了这种“一般”和“常规”。体现出自己的特殊性。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从技术的角度讲,善雕也是中国传统,中国古代和民间的工艺性、装饰性的雕刻,可以极尽雕琢之能事,创作出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雕刻奇迹,如“微雕”“透雕”“内雕”等等。
更重要的是另一种情况,中国的古代哲学和文化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技术的高下或人力的彰显;而是强调“返璞归真”和“无为而为”,比较而言,中国艺术更重视内在精神蕴涵的表达。它尊重自然、尊重材料,最大限度地让材料自己说话,让人的作用隐藏其后。于是,中国艺术形成了这样两种观念:
第一,对人工雕琢非常审慎,宁可不足,也不能有余;在作品的形态上,它不是尚形的,而是尚意的,为了意,它可以舍弃形式上的完整。
第二,强调观众的参与,艺术作品中的虚空、不具体、留白的部分,由观众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补充完成,让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这种艺术观充满了辨证法,充满了东方的哲理和玄机,有和无、多和少、简和繁、粗和细、拙和精……在这里发生着微妙的关联和转换。中国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曾刻有一方闲章“不雕”,“不雕”二字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人对高境界艺术的追求。看起来,这在雕塑上是一个矛盾,一个雕塑家既要“不雕”,又要创作“雕刻”,让二者之间形成了对立;然而,形式上、视觉上的“不雕”“简约”“粗砺”并不意味着它的贫乏、短缺和粗劣,恰恰相反,在它的背后,是一个更具有精神性的自足性,更加蕴涵无穷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看洪涛的木雕作品,发现他正好用木雕诠释和印证着中国的传统哲学和雕塑美学,总体而言,他的木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洪涛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基点,他尝试完成从过去熟悉的西方写实雕塑思维向东方写意雕塑思维的转换。我们知道,西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由于要追求视觉和形式上的相似性,它需要无限地接近对象,所以无论是一幅素描还是一尊头像,在理论上它总是还可以再深入,更细致,没有止境。
在追求完善的意义上,传统的写意雕刻也是没有止境的,但是,它的逻辑方向和写实主义是相反的,写实雕塑的目标是显性的,看的见摸得着的:能不能更具体一些、更接近一些、更准确一些?而写意雕塑的目标是放射的,不可言说的,能不能再简略一些、再自然一些、动得再少一些?所以,它们一个是在“形”的完整性上做文章,一个是在“意”的丰富性上做文章。
第二、继西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之后,出现了现代主义的抽象雕塑,抽象雕塑虽然在语言上和写实雕塑截然不同,但是仍然还是在围绕“形”做文章。洪涛的木雕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有比较简直的线条、规整的块面和圆洞,但是,他的雕塑不是抽象雕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抽象雕塑是对雕塑的文学性、故事性的扬弃,而强调纯粹的形体和空间的语言;而洪涛的雕塑则保留了古老民间雕塑的传统,强调叙事性,强调雕塑的生活内容。从他的木雕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内容,其中主要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例如“十年寒窗”“雅集豪饮”“离群索居”“同船过渡”“斗墨取乐”……,这些来自普通、平实,生活化的场景,生动而有趣。一方面,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雕塑从陶俑、木雕、砖雕延续下来的那条传统的线索;另一方面,洪涛没有将自己木雕具体定位在某种风格和流派中,他的作品既回应和继承了传统,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对话能力。再者,他对中国民间雕塑传统的关注和发展,也对当代雕塑的中国化,带来了新的文化资源。
第三、在木雕语言上,洪涛似乎更大胆、更随性、更自由,体现了一种特立独行,无拘无束的语言特性。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对写实的刻意反拨和挑战,洪涛的木雕与许多以“写意雕塑”面貌出现的雕塑相比,他似乎连“写意”的规则似乎都不想恪守。例如,他的雕塑有的块面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原木劈开时本身所带有的那种肌理,未加任何人为的处理;再如,他木雕的线条,有的几乎就像是用锯子锯出来的效果;还有,他木雕的人物,有的几乎如同木板那样扁平,这让我们想起了南方的汉墓中,扁平的彩绘木俑。
我相信洪涛的这些木雕创作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凤凰涅槃,他将有关雕塑的知识、修养全部颠覆、打乱,然后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重新组合、调整,整理出一套新的关于雕塑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动员了自己多方面的关于中国古代艺术、民间艺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在他的木雕中,可以看到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的影响,例如剪纸、皮影的因素;而看不到的是对某个具体的木雕流派和某种木雕风格进行借鉴和模仿的痕迹,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木雕是原创的。洪涛个性化的木雕语言对于在当代文化的情景中,如何实现当代雕塑的中国化和建立中国雕塑的新的叙事、语法和修辞体系,形成中国雕塑的语言系统,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如果对洪涛的木雕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认为,在他的作品中牵牲口的绳子似乎太具体,太写实了。为什么不能像中国传统戏曲一样的,用虚拟的办法来表现绳子呢?可以在手里拽着的一小截木雕的绳子,来象征一根完整的绳子,完全用不着拿一根真的绳子栓在木驴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