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斌 杨朝晖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必须先行。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对于强化生态之基、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水生态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水的自然循环生态系统,也就是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在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其次是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由水流、河道、湖泊、滞蓄洪区、滩地、沿河土地以及水中和陆地的植物动物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水生态文化积淀等方面,其主要目标是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为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生态文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基础支撑和生态安全保障。
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淮河流域高密度的人口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出现了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现象。虽经多年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恶化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河段水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但与国家水污染防治目标和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加快推进淮河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和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河畅、岸绿的美好家园。
河道整治应遵循河道自身特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确保河势稳定。在河道生态治理中首先注重河道的结构稳定、防洪除涝安全和引水输水安全,实现河流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河流生态修复应尊重物种的多样性,注重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保证河道的生态承载能力。
河道生态治理必须加强文化保护,保证传统优秀文化能继承和发扬,从而为文化的传承和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载体,保证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避免大量填埋河道造成文化实体消失。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而宜,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河湖水污染防治应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工作,适度建设水景观,避免以生态建设名义浪费和破坏水资源。
一要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控制工业污染源,在实施工业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节水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不得增加新污染源,工业污水实行零排放或者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二要控制生活污染源,可以控制的污水全部进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快城镇污水建设速度,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三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农业污染控制区,控制化肥、农药、规模养殖的污染,控制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染。四要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严格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入河排污行为。
河道作为水资源的载体,是维系河流行洪排涝、航运灌溉、供水发电、旅游景观、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的依托所在。要妥善处理好淮河防洪安全与水资源利用的矛盾,协调好人水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治水理念。加快实施淮河河道水系生态建设,完成沿淮城市沿河生态景观绿色长廊建设,打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和安全屏障。在沿淮城市郊区建设生态型护岸,推广生态护坡技术,积极探索各种硬质护岸结构重新生态化的方法,在满足行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岸坡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在增强淮河堤防工程防洪保安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景观化堤防标准建设,做好淮河大堤景观化堤防试点,避免河道建设中出现的过度“硬化、白化、渠化”现象,以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
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河流在纵向、横断面结构的多样性为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天然河流都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生态河流设计的目的在于恢复或促进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而非随心所欲的人工控制。应进一步加快推进淮河及沿淮湖泊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对淮河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做好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河湖的水生态修复。
河流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的基础在于水量的保持,要保持最小生态水位和最小生态流量。为此,要积极开展淮河水系水量调配工作,维持淮河河道一定的生态需水量,确保淮河干流、沿淮湖泊及重要区域生态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基本要求。在水资源调配中,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充分考虑河湖生态水位(流量),根据下游生态用水需求,在兼顾生态用水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用水调度方案,特别是大中型水库、水闸的调度,要在保护生态用水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要建立淮河生态用水预警机制,达到预警水位(流量)时原则上停止一切取用水(饮用水除外)。此外,应加强淮河水系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水源涵养在生态用水中的作用。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淮北、淮南、里下河地区等流域内典型区域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河湖水网体系,根据丰枯变化调水引流,形成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水工程对生态文明的生物载体功能,实现水量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要自觉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围绕增强现代水网的生态功能,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生态湿地型蓄滞洪区,使其与生态河道、生态小流域,共同组成“生物链”完整的生态水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亲水”、“近水”、“建设生态河道”、“人水和谐”的水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淮河两岸的开发建设,从规划阶段开始就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保证自然生态优先和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在淮河河道治理进程中应注重景观建设与文化保护,依托淮河上的水利工程,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统筹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将文化、景观元素融入水利工程,积极发展水利旅游。
加强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牢固树立水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大力推动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同时完善水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用以规范、约束人们与水相关的行为,使之符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