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鹏飞 张 先
多年来,青岛市积极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力度,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水土流失现象的日益严重,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青岛为海滨、低山、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6%。山系为东南的崂山山系、北部的大泽山系、南部的胶南山系,山势普遍陡峭,雨水冲刷作用强,水土流失相对比较严重。
青岛受温带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双重影响,温度适中,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662.1mm,集中于6~9月,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力侵蚀。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标准,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其中棕壤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是青岛市水土流失的重要根源。
青岛地区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除胶莱河、大沽河等少数河流属平原河流外,其他均属于山区季节性河流,源短流急。夏秋季水量较大时洪水暴涨,对流域内冲刷作用强,水蚀性水土流失严重。
青岛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植被总覆盖率73.64%,以栽培植被为主,具有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部分植被覆盖率低的区域,固持土体功能低,易引发浅层滑坡。
雨滴击溅、水流冲刷,使大量含有丰富腐殖质、氮、磷、钾等成分的表层土壤流失,土层变薄。按照2005年青岛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的地区分布,青岛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07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为667万t,损失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达17.52万t,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条件恶化,还污染了水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
大量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沉降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降低水库库容,削弱了水库的调蓄能力,还抬高河床,导致河道萎缩,泄洪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水成灾等问题。
青岛市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沿海城市,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雨水异常珍贵。每年汛期只有10%左右的雨水流成为水库蓄水。在市区,虽已实现雨污分流,但无有效存蓄利用设施,每年超过4亿m3汛期雨水只能涌入排水管道排入大海,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导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涵养,还直接加剧了海水的侵蚀、倒灌及防汛的压力。
城市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破坏了大量无法再生树木和土层,原有地貌被钢筋水泥的建设物和不透水的地面硬化所取代,雨水很难下渗,周边的水土保持功能基本丧失,存活的树木植被生长也极其缓慢,这样就直接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地面的热辐射强度,削弱了绿色植被对大量废热气的自然修复能力,使得城市气温明显增高,影响了城市的人居指数、幸福指数和投资环境,严重阻碍和制约着青岛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青岛市四方区合肥路双山段的山坡水土保持防治工程中,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绿维柔性生态护坡系统。该护坡技术融生态、环保、节能与柔性结构于一体,用软体的特殊环保材料取代了高耗能的钢筋、混凝土、石材等硬体材料。施工时先使用土工格栅生态袋覆盖裸露的岩石山体,再喷泥浆、草种子、特殊胶体混合在一起的浆液,使草种子牢牢粘在生态袋上,并在上面扎根发芽,长成草坪,使用寿命可达50~70年,施工工艺简单,每平方米边坡价格在160~300元之间,综合成本低,且更环保、低碳,可有效解决裸露岩石坡面植被的恢复难题和水土流失问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太和小流域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三面环山。太和社区结合实际,积极落实新水土保持法各项预防和治理规定,合理制定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深化小流域水土治理。
一是进行荒山绿化,构建全方位、大纵深、立体感强的山体植被,营造绿色园林效应。在坡度较大即靠近山顶处种植黑松、刺槐等水土保持林;在缓坡地带,大范围种植桃树、板栗等优良经济林;在土层浅薄段,采取草皮护坡固土,保护林草植被。共完成生态林53.33hm2,经济林 21.33hm2,林木覆盖率由以前的60%,提高到现在的80%。
二是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根据原有的地形地貌,新建塘坝1座,修建拦水坝3道,增加蓄水量14万m3,用于灌溉、绿化及解决社区居民吃水的问题。
三是挖掘山景资源,发展旅游。结合太和小流域奇山异石、奇草异木较多,山景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每年有大量市民前来观光游玩,给社区及居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四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水利工程及山林管护队伍,建立健全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清理机制,杜绝以往个别居民陡坡开荒种植现象,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造成危害。
以上措施极大改善了太和社区生态环境,使治理区域成为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适合人居和观光旅游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体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雨水利用,即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拦蓄、储存、利用天然降水,尤其是大雨、暴雨弃水。城市雨水利用虽然解决不了城市缺水的根本问题,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缓解缺水或严重缺水局面,既可减免暴雨汇流造成的城市内涝,又可增加城市供应水量,变弃为宝,化害为利。
鲁信长春花园小区位于崂山区,地处浮山北麓,利用自然地形建设了“十”字形人工水系和总蓄水能力为2.8万m3的3个人工湖。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收集经沉淀过滤、人工生态净化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处理后,汇流到人工湖或景观河道,超过人工湖库容量的雨水则通过泄洪渠道排掉。
雨水处理系统与小区水景带相结合,水景带系统周边为绿地,水体中布置适宜的水生植物,人工湖内养殖鱼、虾等水生动植物,利用食物链网以及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化学净化过程,使水在流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净化。
雨水生态系统在为小区创造景观环境的同时,每年还可收集利用雨水数万立方米,节约大量用水开支,还降低了市政供、排水管道和防洪设施等配套设施的投入,节省了巨额基础设施投资。生态景观设计改善了小区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小区的价值(房价明显高出周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是青岛市区第一个雨水利用项目,对所有新建小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青岛市结合实际,开展了“见缝插绿”大行动。对部分硬化的人行道进行了绿化,并对原有绿化带进行了增绿补绿;在道路两旁以及城市边缘废弃地种植乔木、灌木、草皮,尽量扩大绿地面积;在城市空闲地、裸露地、工程开发恢复地及时植树种草,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确保城市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对于短期内无法上马的工程建设备用地,采取了临时性绿化措施;在城市住宅、庭院及建筑物墙面、屋顶进行立体绿化美化。这样既保证了雨水的及时下渗和涵养,又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功能,改善了城市局部气候环境,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
上述四个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项目,均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建设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防范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能够为投资者和普通民众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以新《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和贯彻为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多方位地面向公众、面向开发建设单位进行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支持、重视水土保持,普遍增强每个人的水土保持意识和自觉保护生态的观念,使“环境友好、资源优质、生态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水土保持、重视水土保持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贯彻、落实奠定良好的法制和工作基础。
加强统一领导,建立稳定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合理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确保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新《水土保持法》第五条的要求,逐步理顺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责任制,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定量化、指标化,纳入政府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完善各相关部门协作机制,统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部署,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增加蓄水设施,增大水保投入,提高生态效益。
建立并完善突发性和灾害性水土流失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提高政府的集中指挥和整体协调能力,增强应对突发性水土流失灾害的能力。
结合青岛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出台地方性法规,强制要求占地面积2万m2(30亩)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时必须设计雨水收集和存储设施,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设置人工湖、景观湖,便于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压力。这样既可以避免暴雨汇流造成的城市内涝,又可增加城市供应水量,变弃为宝,化害为利;同时在保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地下水资源等方面,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
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全面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自觉地维护水土保持成果。培养一批非政府组织,有效地监督水土保持工作的长期落实,防止各级政府、企业从经济利益最大化出发而做出短期行为。
加快完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为青岛市水保生态建设带来更多资金、先进技术和理念,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加工业等,建设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的科技水保示范园区。
在完善奖惩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严格落实水土保持费用使用制度,加大对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资金的倾斜,积极探索推行产品认证和信用交易等新型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合青岛市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加强监测机构数据采集能力和监测站点规范化建设,动态收集青岛市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生态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实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发挥水土保持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研究组织作用,针对青岛市水土流失和水土侵蚀的特点,研究适合青岛市实际情况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积极引进水土保持方面的人才,加强水土保持高新技术的科研攻关、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青岛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让青岛市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