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雨阳
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控制手术后感染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显示外科系统伤口感染延长患者7.3 d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痛苦,严重者致身体残疾,甚至丧失生命[1]。为了有效地降低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率,我院于2010~2012年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在外科各科室的协助下进行两年连续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监测对象 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外科住院择期和急诊并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囊手术、阑尾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四肢骨折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颅骨和脑瘫手术等的患者677例,其中,男431例,女246例,年龄12 d~92岁,平均年龄30.4岁。
1.2 监测方法 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方法,由感染办专职人员到科室参加外科医师查房、换药,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对有感染的病例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患者出院后按预先设计的表格进行登记统计。
2.1 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率 见表1。
表1 两年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率(例,%)
2.2 各科室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率 监测手术患者677例,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17例次,感染率为2.51%,调整感染率为9.96%。以普外科最高,感染率为8.2%,均为阑尾手术的患者。神经外科次之,感染率为2.44%。各科室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情况见表2。
表2 各科室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率(例,%)
3.1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类型 切口类型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病例监测普外科、骨科均为Ⅱ、Ⅲ类伤口,有较为严重的污染。对于Ⅱ、Ⅲ类切口如清创不彻底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使用冰盐水清创利于组织的血管收缩、快速止血,同时还具有抑制细菌生长、促进创面自我净化的作用[2]。因此,清创彻底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3.2 手术切口感染与器械清洗消毒灭菌 感染办在消毒隔离监督中发现个别手术器械清洗不彻底、消毒灭菌方法不正确,骨科外来器械处理流程不规范等,存在极大的医院感染隐患。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通过,实施改造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室、加强对租赁器械使用环节的管理等措施,明显地降低了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率。
3.3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管理 手术室的管理与切口感染关系密切,其中控制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术前手消毒方法、术中手术间内人员的流动、连台手术间的环境清洁与消毒、术者的无菌技术操作等。加强手术室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加强洗手、刷手的管理医务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手术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即使这样,30~40 min后,细菌又可随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移至皮肤的表面而成倍增长。感染办在日常监督中,定期采取外科刷手标本进行检验,并将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经过两年监测显示,加强洗手消毒培训及管理,对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有重要意义。
3.4 术后切口感染与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关 首先,滥用抗生素,677例切口感染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类清洁手术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除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等外,通常不必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清洁手术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且有术后使用时间长,存在明显用药不合理现象,产生耐药性细菌,导致使用抗菌药物无效。主要因为是医生担心术后切口感染而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防治感染。其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合理,表现在用药时间和用药疗程长短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30 min静脉给药才能保证手术部位有足够的血药浓度,才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本次调查中,有50%的患者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提前1到两个小时,手术时间2 h内没有再次使用抗菌药物。美国外科手术感染预防计划专家组认可的预防性用药持续时间是术后24 h[3],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48 h。最后是不规范使用联合用药,更换抗菌药物频繁。在抗菌药物使用中,11例术后感染患者无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凭经验用药,无针对性用药;更换无依据、频繁,以致抗菌药物应用无效而增加耐药菌感染机会。1例小腿骨折患者术后16 d切口感染住院半年,先后使用抗菌药物7种。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郭宏.高渗冰盐水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护理研究,2009,23(5):1175-1176.
[3]Harbarth S,Samore MH,Lichtenberg D,et al.Prolonged antibiotic prophylaxis after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its effect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irculation,2000,101(25):2916-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