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经略中国海军走向深蓝

2013-09-12 12:25晓钟
航空世界 2013年10期
关键词:岛链核潜艇航母

文/晓钟

近年,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变数在不断增大。为了围堵中国的需要,美日等海上强国,拉着他们的战略盟友,重拾杜勒斯的“岛链说”并赋予新的内涵,衍生出了遏制中国海军向远洋发展的三重C型岛链。第一岛链: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一岛链是美国和其军事盟国向西部署的最前沿。第二岛链: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延至哈马黑拉马等岛群,它是一线亚太美军和日韩等国的后方依托。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这里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岛链说”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全球化,中国海军的强大是必然的,任何岛链都无法锁住。而中国海军在由弱向强的转变中,前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当年经略海军发展的许多创造性努力如今看到了成果,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铺平了道路,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豪。

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

新中国初创时期的海军战略,是建设一支近岸防御性海军。我国有1.8万千米海岸线,要建设强大的海军,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但是刚建国就遭遇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没有制空权就等于付出更多的牺牲,因此加快空军建设尤为迫切。毛泽东在朝鲜战争期间亲自和海军领导人商量,把原拟给海军购买舰艇的外汇划归空军转买战斗机,以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急需。

1950年,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从国家实力出发提出了“建设一支轻型海军”的方针,暂不建设需投重金的重型舰队,武器装备发展重点确定先发展富于攻防的海军航空兵、潜艇、鱼雷快艇,即“空、潜、快”。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这一方针被修正为“作战海区由近海到中海、远海、远洋,舰艇建造由中小型到大型,以及实行尖端技术与常规装备相结合”。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中国海军近岸防御为主的轻型海军状况没有得到改变,“依托岛岸,近海作战”始终是中国海军最重要的作战原则和指导方针。

刘华清1982年主政海军之后,根据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的“近海作战”的战略思想,将海军战略作了明确和修正,最终凝练为“近海防御”战略,实现了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的转换。“近海防御”战略明确了海军的防御范围,即第一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南海海区。一旦相关区域有战争发生,海军要能够在近海夺取并保持制海权,在必要的时间里有效控制与中国海区相连的重要海上通道,在与中国海区相邻的海区进行作战,同时要具有较强的海上核反击能力等。根据这一战略构想,中国海军只是保卫祖国海岸和岛屿不受外来侵略已经不够了,中国海军需要具有控制中国海岸和第一岛链之间的海洋能力,也要在未来战争中,采取“敌进我进”,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变,将我们的作战海区,扩大到太平洋北部至“第二岛链”,具有近洋防御的海洋能力。

刘华清制定的跨世纪的海军装备发展战略与总体建设规划,就是海军战略的具体实践。过去30多年,作为主力舰型服役的导弹艇、鱼雷艇、巡逻艇和炮艇,虽然在历次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吨位偏小,火力太弱,显然已经不适应海军战略所赋予的第一岛链海区范围内遂行战斗使命的要求,逐渐淡出了海军装备。发展水面舰艇,壮大在万顷碧波中威武雄壮的钢铁战舰,是刘华清规划新一代海军装备的开篇之作。具体形成三大系列:第一系列是驱逐舰,排水量从3000吨发展到5000~6000吨以上;第二系列是护卫舰,排水量2000~3000吨;第三系列是兼顾近海巡逻、导弹攻击或反潜的500~1000吨的导弹护卫艇。新型导弹驱逐舰在装备发展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把发展导弹舰艇、潜艇和发展海军航空兵、研制海军特种飞机并列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点。到21世纪头10年,海军航空兵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包括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导弹轰炸机、反潜直升机、巡逻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多用舰载机、电子侦察机和运输机在内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

有了海军战略,海军的训练目标就是:突破岛链,挺进远洋。围着家门口打转转的海军是永远不会形成现代作战能力的。1983年5月,中国海军组成了30多年来第一支远洋航海训练编队;1984年,海军远洋训练出现历史性突破,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三大舰队分别组织水面舰艇和潜艇进行编队远航训练,参训的舰艇和飞机协同训练更是由技术向战术迈出了一大步。随着近30年中国海军“远洋训练常态化”,加之自2008年12月开始,中国一直向海盗猖獗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军舰,执行护航任务,日美媒体评论说,中国海军不仅是一支能够在“第一岛链”外开展行动的现代化海军,而且具有了“远洋作战实力”。最近,中国海军北上对马海峡,在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13”军演后,通过宗谷海峡、大隅海峡返航,并且在返航途中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训练。更为具有震撼意义的是,中国海军环绕日本一周,频繁穿过一些战略通道,已经把日美视为包围中国的第一岛链切割得支离破碎。

邓小平与刘华清留影

海军少将刘华清(1955年)

人物档案

刘华清1916年10月1日出身于湖北大悟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3岁加入红军,上半生戎马生涯,出生入死,身经百战。1952年职务为军副政治委员的他投身海军,1954年被选派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留学深造。毕业回国后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1982年邓小平点将,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1987年,邓小平在新老交替的人事安排过程中,把早在三年前就主动申请退出中央委员,进入中顾委,决计完成海军司令员使命后去过含饴弄孙、颐养天年退休生活的刘华清,放到军队现代化装备建设领军人物的位置上。1989年11月,邓小平在十三届五中全会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提名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直至他82岁卸任。刘华清没有辜负邓小平的三次超常举荐,也没有让人民的期待落空,他以实实在在的脚步完成了中国海军由弱向强的“蝶变”,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做了许许多多基础性工作,为我军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令国人扬眉吐气的业绩使晚年再度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邓小平登临中国第一艘现代化导弹驱逐舰与水兵在一起(1979年8月2日)

驻防南沙 捍卫海权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自1946年国民党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复后,所编制的南海领海边疆线即“十一段连续线”(后改为九段线),一直为国际公认。但受实力所限,最南端的“南沙群岛”只能靠宣传和口头确认,军事行政管辖始终缺位,给了周边觊觎者以可乘之机。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地质勘探表明南沙海域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南沙群岛的主权就遭到周边国家的蚕食。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四国先后非法占领南沙41个岛礁,形成五国六方争夺主权的复杂局面。周边国家在中国传统海疆线内,通过国际超标,投入资金数百亿美元,打出11个油田、15个气田、150个油气井,日产原油逾8万吨,天然气7000万立方米,这种趋势在不断扩大。越南公布的油气勘探国际招标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海。

“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

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十四届“海委会”一致通过“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责成中国政府在南沙海域建立海洋观测站。这是一个表明我国在南沙存在和拥有主权的有效方式,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选择永暑礁建站。刘华清此时正值由海军司令员向军委副秘书长过渡期间,南沙问题成了他关注和处理的头等军中大事。

在此前后,越南海军多次派遣舰船企图抢占永暑礁。在遭到中国海军巡逻艇阻拦和严正警告后,转而接连抢占了永暑礁周围海域的一些礁堡,对中国海军在永暑礁建站形成包围之势,构成严重威胁,我海军针锋相对采取了反制措施。1988年2月16日,中国海军在永暑礁把高脚屋建成,并派驻5名官兵驻守。第二天,越南舰艇又去抢占尹庆群礁的华阳礁。因反应及时,我海军一边布置对越南舰艇拦截,一边组织人员在礁上抢建高脚屋,使越南的企图破产。不久,中国舰艇编队又先后登占郑和群礁的南薰礁。3月中旬,正在南薰礁海域巡逻的我舰艇编队受命前往九章群礁的赤瓜礁、安达礁警戒巡逻,很快发现越南舰船有抢占赤瓜礁企图。在登礁与反登礁斗争中,越军打响第一枪,两军展开互射。随即我502舰对准越军604船猛烈开炮,将其打沉。接着502舰和531舰协同攻击越军505指挥舰。与此同时在另一礁堡琼礁海域,我556舰向越军605船开火,很快将其击沉。得手后的556舰,与我方另外两艘军舰合兵一处共同围歼越军505指挥舰,505舰遭到重创西逃,不久舰体倾斜,抢滩礁盘上燃烧了五天五夜。我军取得击沉敌舰3艘,俘虏9人;我方舰艇完好无损,仅一人受轻伤的辉煌战绩。

赤瓜礁一战,越南当局态度明显变软,中国海军实现了在南沙群岛南部、中部和北部的6个岛礁上的常备驻守,从此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沙无军驻防的历史和没有立足之地的窘迫局势。乘着胜利,我国全面展开了南沙岛礁的工程建设。经过180多个日日夜夜苦战,一座崭新的海洋观测站大楼耸立在浪涛汹涌的永暑礁礁盘上,还包括一座能停靠5000吨级舰船的码头与航道,一块20个篮球场大的人造陆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为了巩固南沙海战成果,取得南沙海域制空权,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刘华清组织启动了空中加油机研制工程和西沙机场工程大会战。随着这两项工程的完成,海军航空兵进驻西沙永兴岛机场,我国的南海疆域得到有效巩固和保卫。正是由于有了赤瓜礁海战的胜利,此后一个月,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时,公开提出了著名的“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12字原则方针,为未来解决南沙争端统一了基调。

锻造海军的长空利剑

1961年刘华清从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位置上被调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舰艇研究院)院长。七院的任务是以核潜艇工程为重点,进而完成对各型舰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试制、定型。核潜艇兼有“两弹”(原子弹、导弹)和“两核”(核动力、核武器),是个需要花钱的庞大系统工程。可是生不逢时,核潜艇刚上马,就遭遇国家经济困难被迫下马。在刘华清的力争下,舰艇研究院以“北京十五所”的名义把核潜艇总体和核动力方面的科研骨干人才保留了下来。

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核潜艇的研制又获得了新生,1965年舰艇研究院并入六机部,刘华清被任命为六机部副部长兼舰艇研究院院长,履职后他重启了核潜艇的研制。经与专家研究,对核潜艇的研制采取先易后难的步骤:第一步先攻克核动力难关,造出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第二步再突破导弹应用于潜艇水下发射难关,造出战略导弹核潜艇。刘华清领导了参研上千家研究所和工厂,组织管理10多个国务院部委和27各省区市的核潜艇工程联合办公室。1966年8月,由聂帅提名他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继续具体主管核潜艇工程。随着“文革”动乱的升级,大批领导干部和科技专家被打成“走资派”“反动权威”,数以百计的核潜艇工程研究院所和生产厂家陷入混乱局面。聂帅由于与其他老帅在怀仁堂与林彪、江青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也被扣上“二月逆流黑干将”的帽子,处境艰难。危难时刻刘华清激流勇进,顶着压力协助聂荣臻向前推进核潜艇工程的研制。按计划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在船厂的开工建造和核动力陆上模拟堆的启堆试运行。

抢占赤瓜礁后第一代守礁南沙卫士。

海军图上演习,刘华清既是“总导演”,更是总指挥。(1987年6月)

1970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具体分管造船工业科研工作。与此同时,我国第一艘独立自主研制的核动力鱼雷攻击型潜艇下水。1971年核潜艇调试完毕实现首航,1974年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刘华清非常重视海军航空兵装备建设。(1985年)

刘华清1982年就任海军司令员后,他1967年部署研制的潜地弹道导弹,经15年“磨剑”已趋成熟,在他的主持下实现了首次发射试验的成功。不过首次潜地导弹发射用的是常规潜艇而非核潜艇。要把核潜艇部队锻造成国家的重要战略核威慑力量,担负起在未来战争中对敌实施战略核反击的重大使命,刘华清对核潜艇部队发出的第一道指令就是“长航”。

建国初期的刘华清

核潜艇最大自持力长航试验,是提升核潜艇实战能力的最好训练。历史上的核潜艇长航纪录是美国“海神”号核潜艇创造的,达到84天。不过返航后的潜艇官兵大多是被抬着走出核潜艇的。刘华清把中国核潜艇首次长航目标锁定在70天完成任务、90天创造纪录的国际水准上,不论对装备性能质量,还是对官兵耐力意志,都是一次超越极限的挑战与考验。1985年11月,经过半年时间的充分准备,首次长航试验的核潜艇开始创纪录的水下长航。中途他们克服了主冷凝器故障,忍受着孤独、消磨着枯燥、强压着恐惧、战胜了厌食,蓝色巨鲸终于浮出水面,迎着朝霞驶进母港的怀抱,完成90昼夜“水下长征”目标的125名官兵军容严整,昂首挺胸,鱼贯出舱,健步登上码头。我们的核潜艇打破了美国核潜艇长航的历史纪录。

象征国家威慑力的我国弹道导弹核潜艇

第二代导弹驱逐舰首舰服役(1994年5月)

长航试验刚结束,在刘华清指挥下,核潜艇部队又开始了极限深潜试验。尽管这项试验更具风险,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极限试验时,曾发生全艇129名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殒命深海的重大事故,然而中国核潜艇要具备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必须闯过极限深潜这道“鬼门关”。1988年4月,试验核潜艇在南海载着130多名艇员和50多名参试人员向大海深处潜航,实现了“蓄谋已久”的300+2(米)的深潜目标。

极限深潜试验之后,核潜艇部队于1989年又开始了核潜艇形成战斗力三大试验的最后一项——带战术背景的远航驯练。中国核潜艇第一次把航迹扩大到第二岛链。

自常规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六年后,我国第一代导弹核潜艇经过紧锣密鼓的研制也达到实战水平,1988年9月,在刘华清观摩下,“巨浪一号”远程弹道导弹从水下发射,在太平洋预定海域准确溅落。水下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最大自持力长航、极限深潜和出岛链游猎等重大试验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核潜艇部队已经迈向以战斗力建设为中心的更新换代发展新阶段。1991年中国海军决定,核潜艇部队从10月1日起正式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延续半生的航母梦

从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开始,他就关注世界海军强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应用,思考过航母研制问题。可是直到他去世半年后的2011年8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试验性平台才首次出海试航。尽管第二年“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入列海军,但是作为中国航空母舰的倡导者、推进者和决策者,刘华清却终于没有看到中国航空母舰的下水,发展航空母舰成了他后半生的一个梦。然而正是刘华清的航母梦,开启了强大中国海军的序幕。

早在1970年刘华清担任海军副参谋长兼“船办”主任期间,他就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第一个航母研制工程方案。随着“九一三事件”的爆发,由林彪下达的航母建造令触礁搁浅。但是林彪的倒台并未结束国家的动乱,刘华清翘首以盼的航空母舰,像影子一样只能潜行在他苦闷的心海里。

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发展航母则成了他的职业责任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海军战略研究的深化与形成,刘华清对中国航母的期盼、渴望更加迫切。在编制海军装备发展规划时,他曾试图以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为核心,组成海上机动作战编队。但他很快发现,这个编队如果没有空中兵力掩护,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海区作战。而我国的海域自然环境是“北近南远”,南沙群岛距离海南岛800海里之遥,岸基航空兵“够不着”。因此,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战,航空母舰是战斗机的海上浮动机场,有了航母就可以把本国的空中打击力量延伸到更远的海洋。

南沙群岛赤瓜礁海战,将中国海军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海空作战兵力的“短腿”软肋暴露无遗。尽管刘华清采取紧急对策,修建了西沙机场和研制了空中加油机,但他十分清楚,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执行远海作战任务,失去制空权,任何强大的舰艇编队都将成为敌人实施空中打击的活动靶标。

尽管需要迫切,刘华清没有头脑发热,坚持理性思考。从1983年5月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成立起,他就明确交代要把航空母舰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论证。“航空母舰是个大系统,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时间跨度大”,“马上搞困难大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刘华清认为,“立项上型号可以暂缓延后,论证预研却不能不做”,“即使马上开始搞,也要20年以后才能形成战斗力”。他定下航母研制时间表:“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按照这个规划,他从1987年就开始布置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航母舰长班”,为将来的中国航空母舰培养舰长。

1987年11月,邓小平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并委以统揽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重任。不久,他又由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晋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军委副主席。这样,使航母工程的研制得到进一步发力。舰载机系统是航母工程的重中之重,从1990年起到1997年,他四次飞赴莫斯科,为引进包括“苏-27”飞机在内的俄罗斯先进武器和相关生产技术进行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谈判,同时先后七次专程深入国内各航空重点科研生产基地考察调研,推动提升我国航空科技水平,为舰载机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华清陪同美国海军部部长约翰·莱曼检阅中国海军仪仗队。

刘华清考察在建的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1996年9月)

1995年,从乌克兰传来消息,一艘原苏联建造未完工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准备出售。刘华清得到报告后,遣人向即将前往乌克兰检查燃气轮机设备合同执行情况的中船总公司总经理黄平涛交代考察“瓦良格”的任务。黄平涛考察回国后建议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然而,中乌关于“瓦良格”号航母的转卖谈判遭到美国的粗暴干涉,在其威逼下,乌方将舰载武器装备拆卸一空,“瓦良格”成为一个空壳,中乌谈判就此搁浅。

然而,峰回路转,“瓦良格”被澳门一家“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老板徐增平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在拖运回国的航行中一波三折,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体过大影响其他船只正常航行为由下令拦截,经过我国长达两年多的外交努力,“瓦良格”才得以放行。该航母船体于2002年3月运抵大连造船厂,直到此时,徐增平才公开其“以商业之名,行服务国家之实”的真实意图。经过十年的修理和升级、调整及试验,新航母“辽宁”号才进入正式服役期。2012年11月,我歼15“飞鲨”舰载机在 “辽宁“舰顺利完成首次起降。入列以来,经过上百个训练科目和试验项目,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战斗机飞行员和舰上飞行指挥员的训练成绩,已达到训练大纲规定标准和上舰试验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航母正在一步步向形成战斗力接近。

猜你喜欢
岛链核潜艇航母
美国要打造“第一岛链2.0”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大揭秘——核潜艇的武器库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航母的“带刀侍卫”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